社恐?內向?走出舒適圈其實很簡單!

2020-12-17 生活自愈室

剛上大學的時候,家人送我到學校,完成了一系列手續以後就準備回去了。在這之前我都一直覺得我是一個沒長大的小孩,直到我把他們送到計程車上,自己一個人走回宿舍,直到今天我還能想起當時的感覺:眼淚在眼睛裡打轉,以後的日子就要自己走了。

我是一個有些內向的人,不太會社交,甚至有些恐懼。不知道你們班裡有沒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性格開朗,總是能在短時間之內和大家打成一片。那時候還在軍訓,軍訓過後要競選班裡的職位,而這樣能夠和大家打成一片的人往往會獲得很高票數。不幸的是我想當選的職位是要和這樣的人去競選,不出所料,我落選了。

雖然有些失落,但我也很欣賞當選的這個人,後來我和她成為了好朋友,我性格的轉變可以說和她有很大的關係。

想不起來我們是怎麼成為好朋友了,我只記得她性格大大咧咧,為人處事大大方方,是一個比較直的人,很多事情可能我會選擇忍著就這樣吧,但是她不會,可能她會以開玩笑的方式去說出來,說白了就是一種」臉皮厚」的方法,後來我也學會了。

有一天我去食堂吃飯,點了最喜歡的糖醋裡脊,結果一吃才發現,裡面幾乎沒有肉,都是長得像肉的地瓜條。可能以前的我會想:算了下次不在這家打飯了,不過我也練就了這種」厚臉皮」精神,何必委屈自己?於是我就拿著飯和給我打飯的阿姨用開玩笑的口吻說:」阿姨這糖醋裡脊怎麼都是地瓜條啊,你看你看,能不能給我點肉啊?」阿姨就笑了,給我盛了一勺的裡脊 。其實這件事很小,但對於像我這樣的人是一種挑戰,因為害怕與人打交道,害怕別人會怎麼看我。可是現在一想,那又能怎樣呢?吃到了想吃的裡脊,這就夠了,別人怎麼看我我又不知道,都是自己想像的,況且吃到了就滿足了啊,這對於一個吃貨來說,簡直不要太快樂!

上大學之前媽媽告訴我,要闖蕩一些,多與人打交道,說實在的,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所以很感謝這個朋友,拯救了自閉的我,假期回家他們都說我性格變化很大,我也覺得。

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麻煩,只是我們都喜歡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呆著,不願意跨出那一步,寧願委屈自己,總是安慰自己事情很小沒有必要。但是當你跨出那一步你會發現,結果既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又沒有委屈自己,兩全其美。

所以啊,我們要學會去為自己爭取想要的東西,成長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去愛自己,承擔起照顧好自己的責任,走出舒適圈。

相關焦點

  • 內向與社恐,不要讓它們再互相背鍋了
    很多人容易給那些不愛社交、不愛說話、或者不善言辭的人貼一個內向或者社恐的標籤。 他們也容易犯一個低級的錯誤,就是認為內向和社恐是同一個心理方面的缺陷,其實內向與社恐本質上是不相同的。01內向與社恐的定義內向其實是一種性格,心理學上是指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他們性格大多沉穩,不愛隨便說話,不大會開玩笑。
  • 《走出內向》:怎樣從內向者變成社交達人?
    一本給內向者和孤獨者的社交指南,一場從內向轉變到外向的性格試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演講撰稿人戴維利特盛讚推薦的治癒之書。2021年1月,由天喜文化策劃、天地出版社出版的《走出內向:給孤獨者的治癒之書》上市。
  • 【雙語】新的一年如何走出舒適圈
    Methodologically, getting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entails doing whatever it is that makes you uncomfortable.理論上來講,要走出舒適圈你需要做很多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事。
  • 《走出內向》|如何從內向者「修煉」成社交達人?
    《走出內向》一本給內向者和孤獨者的社交指南一場從內向轉變到外向的性格試驗這一年,她走出內向的世界,成了一名自己口中的「社交達人」。她從這種改變中獲得了很多能量,對內向和外向有了新的認識。本書作者為華裔作家傑茜卡·潘,出生於美國,在澳大利亞留過學,在中國北京、法國巴黎生活過,最後選擇定居英國倫敦。本書中她以幽默、生動、風趣的筆調,從自身經歷出發記錄下了自己尤為特殊的一年——走出內向的一年。也是一本給內向者和孤獨者的社交指南。
  • 害怕說話、逃避社交,根本不是性格內向,四招教你克服社恐
    很多年輕人自稱有「社恐」,其實並非達到疾病的程度,而是一種迴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緒和狀態。近年來,社交恐懼、社交焦慮、社交障礙、內向型人格等字眼經常活躍在群眾的社交平臺上,那麼,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今天的開場白從幾道選擇題開始。
  • 教你三招,走出「社恐」的魔掌
    如果有,你可能患上了「社恐症」。那麼,既然已經找到了問題的本質,我們到底該可以走出社恐的魔掌?簡單來就是,就是越害怕什麼,就要越去面對什麼。比如,越是害怕在電梯裡遇到熟人,就越要找機會和熟人在電梯相遇,多經歷幾次這樣的情景,就不會再有緊張感。再比如,越是害怕電話溝通,就越要減少發微信,改用電話溝通,電話打得多了自然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不再讓我們覺得恐懼。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社交焦慮量表,簡單測一測,立馬知道答案 答完題後,把你的所有分數加起來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症,內向、零社交≠社恐 61~90分:你有中度的社交恐懼,
  • 可以不喜歡社交,但請不要害怕——社恐就要成為「透明人」嗎?
    不得不說,歌詞雖然簡單,卻唱出了很多人不想面對尷尬社交時的心理活動。內向和社恐有什麼關係對於社恐的一大誤解,就是以為社恐等於內向,其實不是的,內向是一種中性的性格特點,可能大多數內向的人,他的社交需求比較少,但是當他社交的時候,他是不害怕的。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不好嗎?生命周而復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和感受,常常覺得一路走來,那些不如意的事總在腦海浮現,逼迫自己去重新造化。走出舒適圈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無關失敗與成功,只是很容易自信滿滿,因為我們都那樣努力奮鬥過。走出了舒適圈,才覺得生命如此短暫,時間總是不夠去思考,常常覺得上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會忘記。如此緊密的人生,才是我們回憶起來都會發笑的時刻。人生不應該是恍恍惚惚輕輕鬆鬆地度過的。
  • 非逼你走出舒適圈的人,比你活得舒適多了
    1、年輕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圈? 人們總喜歡討論些跟自己無關的東西,比如花800萬是買學區房還是環遊世界,石原裡美和新垣結衣選哪個好,以及這兩天的年輕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圈。
  • 夜讀| 走出你的舒適圈(有聲)
    最開始接觸「舒適圈」這個詞是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個姐姐加入了「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的組織。它有個很特別的口號,叫做:跳出你的舒適圈。可能你會感到疑惑,忍不住發問道:「什麼是舒適圈?」某智庫是這樣給出解釋的:舒適圈就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遊資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會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人們踏出這個圈子的界限時,就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或許這種解釋太過抽象,我們不妨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溫水煮青蛙。
  • 一個自卑內向社恐到極點的人的創業路
    給我帶來了希望,其實我是自卑社恐不敢見人,內心的掙扎與痛苦沒人能懂。。等到四月二十四五號吧,這次我是真的開始了,我每天發朋友圈宣傳,加微信群加人,從一開始每天拿一個快遞掙一塊錢,我四月份掙了十塊錢。。今天先更到這裡,歡迎各位不想打工,自卑社恐內向的人多多關注!
  • 當代白領真實生活狀態曝光:近半數租房住,嚴重社恐…
    但是又何嘗不是內心豐富多彩,卻不擅表達總是疏離於群體,身為職場中的你如何改變社交恐懼症這一現狀呢,想要成為社交中的小達人,這兩點你一定要知道: 跳出舒適圈 小張是一個具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平時很少交流。每次下班後會把自己宅在家裡,只有把自己宅在自己的世界裡,他才會感到自在,放鬆。
  • 「心理驛站」年輕人為何動輒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籤
    在「社恐」沒有流行之前,筆者對不擅長交際、恐懼社交的理解,還停留於「性格內向」的認知。然而,瀏覽了一些關於「社恐」的文章,筆者卻發現,「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傾向,連自卑和內向甚至也被納入社恐的範疇之中。筆者注意到,一些文章就將社恐的外在表現簡單歸結為:不喜歡在酒桌上敬酒、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眾面前講話、在餐館結帳時不敢大聲呼叫服務員、坐公共汽車到站時羞於讓司機停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錯過站、寧可點外賣也不願意和老闆面對面交流……
  • 為什麼90後、00後普遍比較內向,原來這種症狀叫社恐
    這並不意味著內心自卑或內向不愛說話。這個詞更像是一種「身份」標籤的表達,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因此,現在很多年輕人厭倦了社交,常常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 一、恐懼無處不在 你是怎樣的社恐星人5.個性要素性格內向,平時害怕與他人接觸,看到別人的缺點,從而避免社會,形成不願與他人交流的心理。
  • 內向+社恐+口吃,找工作和賣房子是一回事
    內向+社恐+口吃,這三個特性都聚焦在你身上,不可謂幸運。內向的人不善言辭,社交恐懼的人怕與人接觸,口吃的人不敢在人面前開口說話,其實這三個問題綜合起來,是一類的。三個問題還環環相扣,相互制約影響,共同決定了你的個性特點。
  • 走出舒適圈才能「追光破浪」
    要突破困境,一方面要期待市場環境的優化,更多元的影視劇類型才能容納更豐富的中年男女演員的優秀表演,但也不能被動跟著市場走,更重要的是自己沉下心去突破舒適圈。市場能否提供給中年演員發揮空間的角色,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能否憑演技實力拓寬屬於自己的空間。「浪姐」「光哥」帶來的啟示其實是在綜藝之外。
  • 90後的社恐「絕症」,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其次,社恐的表現之二,是主觀意願上的拒絕。例如不習慣當眾自我介紹、為出錯的朱丹尷尬,其實都指向了這屆年輕人對「身處聚光燈」的拒絕,許多人都不喜歡成為眾人關注焦點時的狀態。▽因此,對於這屆年輕人來說,「不會打交道」這一想像背後的問題,其實是——90後的社交技能是怎麼缺失的?又為什麼沒有習得?
  • 內向「社恐」的人日常都是怎樣度過的?快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現在我們無論是在學校、辦公室、家裡、街上等等都是有很多人一起的,現在人們也都是習慣於群居的,或村落或城市,都是一起居住,這也就導致了我們身邊總是被形形色色的人圍繞著,在這樣的社會群體中,有一些性格內向害羞的人,會害怕與其他人相處,這樣的人統稱為「內向社恐患者」,下面有一些這樣的人的日常
  • 社交是自我實現的渠道:掙脫社恐的三種方法
    其實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還沒有到病理的程度,只是自己意識到了自己性格害羞,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二、社交恐懼和性格內向的區別社交恐懼總是伴隨著性格內向出現,有的人甚至將它們混為一談,但是他們其實是不一樣的,社交恐懼比性格內向要嚴重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