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卑內向社恐到極點的人的創業路

2020-12-09 農村創業月入萬

十二月三號開始租的門臉房,花了五千,買的用具啥的花了三千,進了三千的對聯賣對聯,開店不知道幹啥,就是不想上班所以一直耗著,正好快過年了賣了半個月的對聯,應該說是沒賠錢,賺了二三百,還有一半的對聯,大年初一就封村了,一直搞到三月十五。。

三月十多號吧,也可以通行了,我想做快遞代收送貨上門服務,心理一直都在糾結,感覺掙不了錢,沒有勇氣開始,就等我弟弟出院以後再說,就這樣又耗到了四月份。。 四月份又想開始做下去了,結果發了兩天朋友圈,沒人理,也沒人幫,就又停止了天天這麼耗著,直到四月十七號,一個高中生讓我給他代購,我就做了。給我帶來了希望,其實我是自卑社恐不敢見人,內心的掙扎與痛苦沒人能懂。。

等到四月二十四五號吧,這次我是真的開始了,我每天發朋友圈宣傳,加微信群加人,從一開始每天拿一個快遞掙一塊錢,我四月份掙了十塊錢。。 五月份一開始是一天三兩塊錢,慢慢的十塊二十塊,到今天五月十三每天掙個四十來塊了,我不用在加人了,因為經常有人加我了,我都怕幹不過來,我也變得不打字,愛發語音了,被逼的這是,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部,我不在迷茫,我有了目標了。。 經過這次我知道了,最熟最近的人沒人幫你,都在等著看你的笑話,幫你的卻都是一些陌生人,多麼可笑的現實啊。我覺得不管多無能的人,都有他要走的路,只是有的人能堅持找到自己的路,有的人一輩子都找不到。今天先更到這裡,歡迎各位不想打工,自卑社恐內向的人多多關注!

相關焦點

  • 內向與社恐,不要讓它們再互相背鍋了
    很多人容易給那些不愛社交、不愛說話、或者不善言辭的人貼一個內向或者社恐的標籤。 他們也容易犯一個低級的錯誤,就是認為內向和社恐是同一個心理方面的缺陷,其實內向與社恐本質上是不相同的。 內向與社恐的共同點:內向的人與社恐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話少,這也是我們容易混淆二者的一個主要原因。以下兩段文字,分別是內向與社恐的獨白。你們看到這兩者的區別了嗎?
  • 害怕說話、逃避社交,根本不是性格內向,四招教你克服社恐
    如何區分社恐與內向呢?給大家提供一個臨界點作為參考,我們一般人參加聚會等公共場合的活動時多多少少都會感到緊張對吧?臨界點就在於這種緊張程度有沒有影響到你的出席/聚會行為。如果緊張到完全無法參加活動了,那麼就要引起重視了,可能存在社交恐懼症的傾向,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 為什麼90後、00後普遍比較內向,原來這種症狀叫社恐
    這並不意味著內心自卑或內向不愛說話。這個詞更像是一種「身份」標籤的表達,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因此,現在很多年輕人厭倦了社交,常常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 一、恐懼無處不在 你是怎樣的社恐星人實際上,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謂的「社交恐懼症」並不是自卑感、內向、沉默寡言的人。他們只是厭倦了應付社會現實。他們在網上花了太多的精力。我自然不想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瑣事。因此,這些人喜歡享受他們的時間。三、如何破解「社恐」?
  • 「心理驛站」年輕人為何動輒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籤
    前段時間,在光明日報「青年說」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在「社恐」沒有流行之前,筆者對不擅長交際、恐懼社交的理解,還停留於「性格內向」的認知。然而,瀏覽了一些關於「社恐」的文章,筆者卻發現,「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傾向,連自卑和內向甚至也被納入社恐的範疇之中。
  • 過來人討論一個內向又自卑的人能做什麼
    沒有一個穩定具有發展前途的工作為什麼會有自卑感呢?主要還是我們自身不夠優秀,不夠強大。看著身邊的好友擁有著不屬於我們的一切,我們羨慕。可我們自身能力又不夠,獲得不了我們所羨慕的,長期以往我們自卑。一個閉環的惡性循環。我們該如何打破這個循環呢?結婚以後靠子女嗎?我們的子女難道不會和我們一樣自卑嗎?
  • 社恐的人,每天有100個想死的瞬間。|百家故事
    偏偏這個磨人的小妖精,還有一百種折磨你的方式:不敢和陌生人講話,和別人講話的時候不敢對視,眼神躲躲閃閃,這是最基本的了。如果你讓一個「社恐」在人多的地方上臺,那無異於要了他們的命。他們會臉紅,出汗,嚴重點的,會嚇得手腳直哆嗦。
  • 8成青年自認患「社恐」:上海一把蹺蹺椅火了,巧妙打破溝通壁壘
    相信說到這裡,很多家長會聯想到孩子性格中自卑內向的特點,其實社恐是更為嚴重的缺點。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絕大部分會表現出有選擇地對人熱情,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慢熱」,接觸接觸就能打開他們的話匣子,而社恐根本不給你接觸的機會,甚至於你的好意接近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威脅。
  • 社交是自我實現的渠道:掙脫社恐的三種方法
    在大學,新生入學需要自我介紹,集體活動需要表現自我,課堂上要當眾發言,時不時地還會來幾場演講比賽,畢業還有論文答辯,等等這些活動,對於社恐的我們來說,簡直煎熬到了極點。所以現在有很多大學生為了躲避這些狀況,乾脆就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
  • 看完這份《社恐情況調查報告》,我不慌了
    某公眾號調研用戶數據顯示,8成年輕人認為自己有社恐,他們認為自己非常不擅長和別人交流,甚至有些人一年中與陌生人的交流不超過5次……不敢跟人有眼神交流;見到同事,能繞道就繞道;實在避無可避,心裡便開始緊張如何打招呼;在與陌生人接觸時經常感到不自在……這些都是社恐人群的典型症狀,給社恐人群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 內向「社恐」的人日常都是怎樣度過的?快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現在我們無論是在學校、辦公室、家裡、街上等等都是有很多人一起的,現在人們也都是習慣於群居的,或村落或城市,都是一起居住,這也就導致了我們身邊總是被形形色色的人圍繞著,在這樣的社會群體中,有一些性格內向害羞的人,會害怕與其他人相處,這樣的人統稱為「內向社恐患者」,下面有一些這樣的人的日常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特別害怕當著一群人自我介紹;不敢在陌生人面前吃東西,害怕給人造成負擔;路上遇到熟人寧願繞遠路也不想打招呼;說好的聚會被人放鴿子表面遺憾內心卻是鬆了一大口氣。 如果有,請花一分鐘做個測試題,測一測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
  • 自卑不等於內向靦腆,自卑的人如何才能改變
    周杰倫自卑的人大部分是內向靦腆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話很多,或者很強勢,會用一些行為來掩蓋自卑,比如因為貧窮自卑的,往往會很大方,表現的很有錢,但基本也是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來,來掩飾內心的自卑馬加爵出生在廣西一個農村家庭,從小到大家庭都非常困難,他的大部分衣服都是鄉親父老同學老師給的,上大學的錢也是父母爺爺奶奶種田攢的,這讓他從小就產生了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性格就產生了扭曲。由於貧窮,馬加爵在暑假打工沒有回家,而他的室友們也剛好提前返校。
  • 慢熱,自卑,社恐,不善戀愛
    ——北島《白日夢》 8.我為自己是這麼糟糕的人而感到悲哀。——日劇《輪到你了》 9.小時候真傻,居然盼著長大。—— 豐子愷 10.你長大了,就要做好每個人都會離開的準備。
  • 內心極度社恐的人:表情包,是我最後的倔強
    Natasha Abrahart是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一名大二的學生,從小性格極其內向的她,不喜歡說話,不擅長社交,只喜歡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內心極度社恐的人推到聚光燈前,無疑是將他們推向深淵。在《無壓力社交》書中,提到社交焦慮者的心理表現有以下幾種:社交焦慮者覺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消極,並害怕自己在公眾場合中的一些行為會使場面尷尬或招致奚落。
  • 遇到人多就煩躁?害怕與人接觸?社恐到底是何物
    前不久,微信上線了拍一拍功能,卻讓不少網友大呼尷尬,尤其是讓「社恐患者們」尷尬到五指抓地。紛紛吐槽要重新啟動微信倒計時。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貼上了「社恐患者」的標籤。但是,在我們被「社恐」情緒深深困擾的同時,我們又真的了解社交恐懼症嗎?
  • 可以不喜歡社交,但請不要害怕——社恐就要成為「透明人」嗎?
    內向和社恐有什麼關係對於社恐的一大誤解,就是以為社恐等於內向,其實不是的,內向是一種中性的性格特點,可能大多數內向的人,他的社交需求比較少,但是當他社交的時候,他是不害怕的。「這個人什麼都好,就是太內向了」,很多內向的人都會從親朋好友嘴裡聽到這句話。在很多人看來,「內向」是一個貶義詞,它意味著少言寡語、沒有衝勁、優柔寡斷。在某種程度上的社會偏見的影響下,大部分人會覺得外向的人更受歡迎,內向者需要努力讓自己變得開朗活潑起來。其實,內向性格的人有很多優勢。
  • 內向+社恐+口吃,找工作和賣房子是一回事
    根據房子的布局,特性,必定有一個人在尋找這類房子,一個好的中介的使命就是尋找到這個命中注定的主人,讓他們相遇。再來看你的問題,首先你想找工作,其次你明確地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陷,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怎麼辦。一、找工作就要有個明確的目標。
  • 輕度社恐如何自愈,學會三招,你就能慢慢走出來
    現在社會,社恐這個新名詞,橫空出世。而眾所周知,社恐是一種病態,但是輕度社恐卻不算是一種病態,輕度社恐的大有人在。而輕度社恐成因也有很多,有些人是受家庭的影響,小時候性格收到壓抑。而有些人,則是受過嘲笑,對自己的樣貌不自信。也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遇到的挫折太多所導致。
  • 社恐:別看我別看我…
    除了生理上的強烈反應之外,社恐與性格內向的另一個關鍵區別在於,社恐患者認為自己確實有病。而性格內向的人並不會這麼認為,他們知道自己性格內向,比起與他人打交道,他們更愛獨處,享受著一個人的快樂。「心外無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他們接受並認同自己,並且朝著實現自己的方向穩步前進。雖然最終他們也無法逃離社會屬性,但是當社交場合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或許從容不迫,或許硬著頭皮也能上。
  • 社交恐懼症的諮詢個案分享:內在的自卑匱乏跟不安全感的產物
    問:儘管我能夠意識到了自己的自卑,我腦海中總是浮現成功後的畫面,暗示自己並不比別人差來克服我的自卑情緒,我想證明給父母看!父母對自己期望較高,記得似乎從來沒有表揚過自己,他們希望自己考上好大學,父母也經常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多麼多麼優秀,結果總是讓他們很失望,特別是這些年創業失敗後感覺沒臉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