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接觸「舒適圈」這個詞是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個姐姐加入了「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的組織。它有個很特別的口號,叫做:跳出你的舒適圈。
可能你會感到疑惑,忍不住發問道:「什麼是舒適圈?」
某智庫是這樣給出解釋的:舒適圈就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遊資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會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人們踏出這個圈子的界限時,就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
或許這種解釋太過抽象,我們不妨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溫水煮青蛙。在試驗中,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緩慢加熱。於是,青蛙不僅沒有逃離,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而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就被稱為「舒適圈」。它指的是一種讓人容易感到滿足、舒服,甚至會產生依賴心理的環境。
也許你會反駁道:「難道在舒適圈內我就不能得到發展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舒適圈內的人自然也是能進步的。但人真的有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舒適圈裡嗎?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故事——
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生活著一些動物,它們長期處於孤立狀態,進化自成體系,但它們的進化只是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的條件,一旦出島,便會死掉。
我相信人不至於走到這一步,但人們一旦陷入這種無知卻樂觀的圈子裡,生活就會不自覺地開始狹隘化,而這種變化將會限制很多人生的可能性。
因此,跳出舒適圈刻不容緩!
都說開始的第一步是最難的。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對雙生子,當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抉擇時,一個總是勸我們就此止步,而另一個常常催促著我們繼續前行。儘管這是一個充滿了機遇的時代,但離開自己熟悉的老地方,而奔向陌生未知的新領域,仍需要巨大的勇氣。為了逃避這種不確定性,許多人選擇了留下, 覺得就這樣也挺好。這些人如蝸牛般縮在自己的殼中,雖然躲過了外界的風雨,但同時也錯過了雨後天邊的彩虹。
哪怕跳出舒適圈意味著磨難的開始,你也一定不會後悔當初邁出的那一步。因為,不踏出那一步,你就永遠也不會知道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儘管可能要經歷在舒適圈內不曾嘗過的痛苦、失敗,但你的收穫必不會讓那些汗水、淚水白流。
舒適圈外究竟有些什麼?勇氣、夢想還是海闊天空?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精確的答案。因為只有當你真正走出了這個圈子,你才會恍然大悟。圈子外的一切都是屬於你的,也只是你的,與他人無關。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麼一句話: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其實我們也被困在高牆裡,但這座牆不存在於現實,而存在於我們的思維中。我們為什麼不把思維裡的牆拆掉呢?自由地飛出去,去看看這世界究竟是什麼模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