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在努力讓孩子閱讀,有的是真努力,有的是瞎折騰

2020-10-20 新奇育兒

我們中國人的年人均閱讀量一直不高,與同處亞洲的韓國、日本、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相差懸殊。

但是,現如今我們越來越重視閱讀,尤其是現階段的父母們,都能正確認識到讀書對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都在積極、努力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是好事。不過,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樣,要想取得成效,都要講究一定的原則和方法。

方法對了,那麼你好孩子也好。方法不對,大人崩潰,孩子受累,付出的努力都成了瞎折騰。

典型的「瞎折騰」有下面幾種,家長朋友們不妨對比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

▲缺乏耐心,急於求成,幻想孩子短時間就養成閱讀習慣,喜歡上閱讀,結果逼得孩子厭煩,家長焦躁;

▲把享受閱讀變為任務、重擔,比如看完書讓孩子寫多少字的讀後感,這就屬於「用力過猛」了,閱讀是一種很美好的體驗,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時就久了自會收到功效,有時太「過」,反而會「不及」;

▲設置條條框框,只讓孩子看名著經典、文學作品,對報刊、雜誌等其他文學形式和內容嗤之以鼻;

▲把金錢投入等同於努力程度,花錢買很多書堆在家裡,就覺得自己關心孩子閱讀了,平時卻對孩子讀了哪些、怎麼讀的不聞不問。

以上這些只是一小部分瞎折騰的代表,你說這些父母們努力了麼?他們確實努力了,但他們的努力總是不得其法,適得其反。

下面有4條建議,可以讓家長們懂得如何更好地去讓孩子接受閱讀,愛上閱讀:

1、找到孩子的閱讀興趣點

我們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孩子閱讀這件事上,也要從孩子的興趣入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只是在幼兒階段,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愛好什麼,喜歡什麼,他們沒有這個概念,也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時,就需要父母的幫助,來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

在早期培養孩子的閱讀行為時,從興趣出發往往事半功倍。父母需要從孩子生活中的表現,比如見到什麼顏色時很開心等,大致的找到孩子興趣的輪廓,不用很精確,因為這很難精確,也沒有必要。

然後就是挑選書刊了,不是按著家長自以為的「有用」去選,而是迎合孩子的興趣,去挑選那些內容、顏色、材質等能吸引住自己孩子的書籍。

2、從簡單入手,由淺到深展開閱讀

萬事開頭難,所以在開始的時候,父母們要主動降低這個難度,方便孩子接受。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使是學霸,那也是從1+1=2開始,逐步學起來的。

所以,家長朋友們不必擔心孩子讀的簡單,只要把握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個分寸,循序漸進的來,多給孩子鼓勵與肯定,孩子會自己漸漸進入閱讀的境界。

3、鼓勵孩子看不同類型的書

正如我們在上文所述的那樣,有的家長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只讓孩子看某一類型的書,排斥其他類型的書籍。

有的是孩子自己興趣比較單一,喜歡關注某一方面的書。對於成人來說,這或許沒什麼,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在成長階段,閱讀的書籍種類越寬泛,對他的知識體系的形成和智商的發育越好。

如果家長或孩子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就要及早糾正了。

這時家長的引導就尤為關鍵,在給孩子推薦其他種類的書時,依然是需要先激發孩子的興趣。由於孩子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成人要強,所以孩子的興趣點也很容易激發。

這之後,再將相關方面的書逐漸地拿給他閱讀,孩子便容易較快的接受。

4、給孩子以閱讀自主權

孩子終歸有長大的那一天,父母終歸是要放手讓孩子自立的。閱讀也一樣,我們不推崇過度「掌控」孩子閱讀的行為,也不認可那種買了書就放任不管的做法。

父母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就可以了,應該試著把更多的閱讀自主權,歸還給孩子自己。

孩子都好玩兒,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愛玩兒的孩子反而令人擔心。所以,如果看到孩子閱讀堅持時間不長,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又去看那本,家長朋友沒有必要過多幹涉。

孩子願意去嘗試,去探索,對不熟悉的東西總是充滿好奇,猶如「猴子掰玉米」一般,這是他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性,只要孩子願意看書,能夠走出第一步,去選擇自己樂意讀的書,這未嘗不是一種進步。

相關焦點

  • 有的同學為什麼很努力成績卻上不去?原來問題都出在了這裡……
    成績,是大多數家長最關心的話題。同樣是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教,為什麼有的 孩子成績好?有的孩子成績中等,有的孩子成績差呢?是因為智商的差異?還是努力的差異?還是學習習慣的差異?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孩子的分數並不是孩子學習好與壞的標誌,一味的誇獎和一味的批評是不會讓孩子在學習上有所突破的,想為自己的孩子「真操心」,不如先從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開始.....
  • 為什麼有的孩子根本「不努力」,卻什麼都沒耽誤?父母心態很重要
    ,家長也與孩子多次交流,但效果甚微,因此向專家求助。不過,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信的最後,孩子小姨自己進行了總結,和專家得出的最後結論,也是一致的。1.家長放下讓孩子更進一層樓的執念。有時候,是不是家長的執念太深,非要爭個第一,非要爭名校,才讓一些孩子不堪重負。在現如今的高考競爭下,「提高一分,幹掉千人」的說法廣為流傳,即使沒有那麼誇張,一分裡百十人總是有的。
  • 允許孩子折騰,是父母最大的慈悲
    家長朋友圈往往會暴露一個秘密:你越"折騰",孩子越喜歡你。熱氣騰騰地活著,才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孫儷鄧超家也是如此,在生活中,鄧超是一個怎樣的爸爸呢?對於孩子的理想,他支持,卻主張放手讓孩子去折騰,去碰壁。但孩子的生活,他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參與。
  • 「假努力」比「真懶惰」更可怕
    沒有目標的努力,沒有計劃的奮鬥,都只是作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經常用這句話去激勵別人和自己,我們往往深信不疑,知道努力,成績一定會比別人好。但是,我們身邊會有很多這樣的案例: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很努力,結果卻不盡人意。
  • 關於親子閱讀,家長如何努力?
    在育兒這件事上,你相信越努力越幸運嗎?早早的閱讀啟蒙就會收穫一隻小書蟲嗎?NO! 「越努力越幸運」——雞湯中的戰鬥雞,「不要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親子閱讀是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別讓家長白白努力!
  • 家長誇「你真聰明」,和誇「你真努力」,孩子的區別一目了然
    以前很多家長因為不想讓孩子驕傲自滿,對孩子進行"打擊教育",但漸漸地,人們發現這種方式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如今,家長們提倡多誇獎孩子,給他們自信和動力。可是,誇孩子並沒有看上去這麼簡單,如果無原則地給孩子戴高帽,也是不正確的。
  • 「媽媽,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董卿的回答,值得家長們深思
    主持人董卿的回答,值得家長們去深思 主持人董卿算得上氣質型才女,成為人母后,她更是不斷追求卓越,出色地完成了一檔又一檔的優質節目。 在平時的育兒中,她也處處彰顯智慧。比如當孩子問及其為什麼要努力讀書時,董卿的回答簡單而乾脆:「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 家長誇「你真聰明」,和誇「你真努力」,孩子的性格差別很明顯
    誇孩子「你真聰明」還是「你真努力」,區別很大不同的是,一組學生得到的是關於智力的誇獎: 「你拼圖很有天分,你真聰明」;而另一組學生得到的是關於努力的誇獎:「你真努力,拼圖拼得不錯」。比如孩子今天作業寫得非常快,父母只誇了這一方面,就有更多空間引導孩子在字跡、正確率上繼續努力,給孩子進步的臺階,也告訴孩子還有進步的空間。
  • 「你一個女孩,幹嘛非要出國留學瞎折騰?」
    雖然現代社會已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男女平等,但當一些努力面對生活的女孩追尋夢想,披荊斬棘的時候,還是不免出現許多諸如「你一個女孩子...」開頭的種種「勸勉」。我理解大多數家長的擔心,也理解他們所謂的人生觀,但我還是想說,留學帶給一個人的改變是你們難以想像的。
  • 鹽光分享丨努力學習是孩子的責任,「逼」他努力是家長的責任
    不少家長常常在孩子的成績和辛苦中糾結:怎麼能讓孩子學習不那麼辛苦,又有好成績?
  • 孩子「假努力」,家長「假關心」
    孩子「假努力」 家長「假關心」 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她坐在班級第一排,特別乖巧、安靜,甚至乖巧到了老師會忽略的地步。 但是在考試中,她的成績卻很不理想。家長也很疑惑:「孩子平常很聽話,為什麼成績不理想呢?」老師也覺得奇怪,就說:「這樣吧,咱們再觀察一下,您觀察家裡,我觀察學校。」
  • 為什麼有的學生很努力,成績卻「原地踏步」?老師說出真正的原因
    參加新學期的家長會,老師和家長們聊到了一個問題,有一些學生,在平時對待學習很用功,上課也很認真,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會按時完成,但是成績卻沒什麼起色,甚至是原地踏步。按理,學習用功,成績名列前茅才對,為何老師眼中那些學習用功的孩子,卻很難考出好成績呢?
  • 有的運動幫助孩子長高,有的運動卻阻礙孩子長高?家長們要知道
    孩子的身高一直是家長們關注的話題,因為長高不僅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標誌,日後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形象甚至擇偶。而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討論過,父母高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高人一等,父母矮的孩子也不一定長不高,因為除了遺傳因素外,還要重視後天的因素。
  • 董褚小學李炅秀:努力,就是你該有的樣子
    我們學校小,相對來說,老師的數量並不少,但是,近三年退休的佔了有一半,哺乳期拉扯孩子的好幾個,這樣就造成了個別老師「雙肩挑」的任務很多,我是其中之一。  隨著優質均衡教育的推進,不論是動態性日常工作的開展,還是靜態性紙質檔案的整理,都越來越規範,越來越複雜。從文本格式到材料齊全,越來越向真實、規範、有序靠攏。
  • 一口秋後瓜擊倒寶媽一年的努力,孩子吃完上吐下瀉,真遭罪
    生活水平好了,很多孩子的身體卻好像更脆弱了,經常一不注意身體不舒坦。為了給孩子養身體,家長們也是各顯神通。可有時候一個不小心,長久的努力就都白費了。吃完秋後瓜孩子又吐又拉,一年努力泡湯不說,孩子還遭罪不知道是不是現在孩子們吃的東西雜,吃零食的機會多了,很多孩子都有脾胃虛的毛病。
  • 這3種孩子小時候看似「聰明」,長大後多半沒出息,家長別瞎高興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家裡面有孩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由父母「寵出來」的。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貧窮。這都是靠努力才能夠達成的,但誘導人不努力的方式遠比努力的多。因此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家長把自己的無能轉接到孩子身上,讓孩子代替自己繼續努力。
  • 寫給「感覺怎麼努力都沒用」的家長和孩子,有真相、有答案
    最近有粉絲跟我聊天,講到他們的困惑:從小到大,給孩子報了很多補習班孩子灰心了,覺得自己就這樣了,上再多補習班都這樣,怎麼努力都這樣。家長也洩氣了,覺得怎樣折騰都沒用,不想再花錢瞎折騰了,想要放棄各種努力和嘗試了,即使孩子趕不上,慢慢落後…
  • 孩子有的學習努力,有的墨跡,歸根結底是孩子的自我認知在作祟
    另一個女孩的媽媽看到孩子這個慫樣,一開始鼓勵,後來看怎麼鼓勵女孩都不敢,就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把孩子抱了下去了。事實上,並不是我女兒真的很勇敢,只不過之前我就帶她玩過類似的設施。一開始她也不敢,直到在我不斷鼓勵幫助下孩子完成後,孩子發現也沒有那麼難,這才有了現在這個表現。
  • 一半中學生在「假努力」,一半家長在「假關心」
    小編寄語 為什麼有的孩子明明很努力,但成績卻平平,為什麼有些家長看起來很關心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教育卻並不好呢?看看這篇文章,或許你會有啟發。但是,為什麼有的學生明明很努力,成績卻不好呢?從一個小女孩說起,班裡的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坐在班級第一排,特別乖巧、安靜,甚至乖巧到了老師會忽略的地步。但是在一次大考中,她的成績很不理想。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後來找老師私聊:「孩子平常很聽話,為什麼成績不理想呢?」
  •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禁誇,越誇越糟糕?答案和家長想得有差
    有的家長真的不會誇孩子。像我的鄰居,孩子取得好成績,就誇孩子學習有天賦,聰明等等,給孩子戴了不小的高帽子,好像孩子在學習上天賦異稟,但是多數孩子都是普通人,家長這樣誇很容易適得其反。受到家長盲目吹捧的孩子,在稱讚聲中,他會認為,自己取得的成績,都是通過天賦獲得的,以後他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容易忽略掉自身的努力,最終因為洋洋得意、輕浮、不認真的心態,變得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