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的年人均閱讀量一直不高,與同處亞洲的韓國、日本、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相差懸殊。
但是,現如今我們越來越重視閱讀,尤其是現階段的父母們,都能正確認識到讀書對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都在積極、努力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是好事。不過,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樣,要想取得成效,都要講究一定的原則和方法。
方法對了,那麼你好孩子也好。方法不對,大人崩潰,孩子受累,付出的努力都成了瞎折騰。
典型的「瞎折騰」有下面幾種,家長朋友們不妨對比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
▲缺乏耐心,急於求成,幻想孩子短時間就養成閱讀習慣,喜歡上閱讀,結果逼得孩子厭煩,家長焦躁;
▲把享受閱讀變為任務、重擔,比如看完書讓孩子寫多少字的讀後感,這就屬於「用力過猛」了,閱讀是一種很美好的體驗,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時就久了自會收到功效,有時太「過」,反而會「不及」;
▲設置條條框框,只讓孩子看名著經典、文學作品,對報刊、雜誌等其他文學形式和內容嗤之以鼻;
▲把金錢投入等同於努力程度,花錢買很多書堆在家裡,就覺得自己關心孩子閱讀了,平時卻對孩子讀了哪些、怎麼讀的不聞不問。
以上這些只是一小部分瞎折騰的代表,你說這些父母們努力了麼?他們確實努力了,但他們的努力總是不得其法,適得其反。
下面有4條建議,可以讓家長們懂得如何更好地去讓孩子接受閱讀,愛上閱讀:
1、找到孩子的閱讀興趣點
我們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孩子閱讀這件事上,也要從孩子的興趣入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只是在幼兒階段,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愛好什麼,喜歡什麼,他們沒有這個概念,也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時,就需要父母的幫助,來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
在早期培養孩子的閱讀行為時,從興趣出發往往事半功倍。父母需要從孩子生活中的表現,比如見到什麼顏色時很開心等,大致的找到孩子興趣的輪廓,不用很精確,因為這很難精確,也沒有必要。
然後就是挑選書刊了,不是按著家長自以為的「有用」去選,而是迎合孩子的興趣,去挑選那些內容、顏色、材質等能吸引住自己孩子的書籍。
2、從簡單入手,由淺到深展開閱讀
萬事開頭難,所以在開始的時候,父母們要主動降低這個難度,方便孩子接受。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使是學霸,那也是從1+1=2開始,逐步學起來的。
所以,家長朋友們不必擔心孩子讀的簡單,只要把握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個分寸,循序漸進的來,多給孩子鼓勵與肯定,孩子會自己漸漸進入閱讀的境界。
3、鼓勵孩子看不同類型的書
正如我們在上文所述的那樣,有的家長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只讓孩子看某一類型的書,排斥其他類型的書籍。
有的是孩子自己興趣比較單一,喜歡關注某一方面的書。對於成人來說,這或許沒什麼,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在成長階段,閱讀的書籍種類越寬泛,對他的知識體系的形成和智商的發育越好。
如果家長或孩子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就要及早糾正了。
這時家長的引導就尤為關鍵,在給孩子推薦其他種類的書時,依然是需要先激發孩子的興趣。由於孩子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成人要強,所以孩子的興趣點也很容易激發。
這之後,再將相關方面的書逐漸地拿給他閱讀,孩子便容易較快的接受。
4、給孩子以閱讀自主權
孩子終歸有長大的那一天,父母終歸是要放手讓孩子自立的。閱讀也一樣,我們不推崇過度「掌控」孩子閱讀的行為,也不認可那種買了書就放任不管的做法。
父母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就可以了,應該試著把更多的閱讀自主權,歸還給孩子自己。
孩子都好玩兒,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愛玩兒的孩子反而令人擔心。所以,如果看到孩子閱讀堅持時間不長,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又去看那本,家長朋友沒有必要過多幹涉。
孩子願意去嘗試,去探索,對不熟悉的東西總是充滿好奇,猶如「猴子掰玉米」一般,這是他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性,只要孩子願意看書,能夠走出第一步,去選擇自己樂意讀的書,這未嘗不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