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根本「不努力」,卻什麼都沒耽誤?父母心態很重要

2020-08-27 超人爸爸說教育

省高考第一,上不了清華、北大

最近是高考成績出爐後,學生們選填志願的時間段,各種相關的新聞,也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兩天比較熱的,是江蘇省文科第一名,因為一門選修得到了B+的成績,而無緣清華、北大。

這裡要簡單說一下,江蘇的高考模式和別地不同,是3(語數外)+2(選測),2門選測科目,不計成績,只計等級,像清華、北大等排名靠前的名校,都要求至少雙A。

這就出現了尷尬的一幕,全省第一,不要說清華、北大,就連很多排名靠前的大學,都去不了。

對此,這位同學的班主任說了一句話:

人生的選擇有很多,不一定非要上清華、北大,未來才是一片坦途。

雖然這個班主任有安慰的意思,但這句話,卻頗富哲理。

也和我們下面要討論的主題有關。

「不努力」,為什麼卻能不耽誤?

想起一個讀者,就孩子教育問題寫信給育兒專家。

寫信的不是孩子的父母,而是小姨。孩子當時是高一,全年級將近600學生,他考試排名500多,但到了學期末就排到了100名。

這個孩子從小成績就好,也聰明,一直都是班幹部,但是正是這樣的優秀,讓他備受學校老師的詬病。

原因是,他在學校只有30%的時間用來學習,其他的時間都在「不務正業」,比如做手工玩具、健身、在學校咖啡廳當服務生、網上批發玩具假期售賣、參加玩具新品發布會等等。

當他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90%的知識的時候,就不會再進一步深入去學習了,學校老師也因此屢屢向家長投訴,家長也與孩子多次交流,但效果甚微,因此向專家求助。

不過,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信的最後,孩子小姨自己進行了總結,和專家得出的最後結論,也是一致的。

1.家長放下讓孩子更進一層樓的執念。

2.引導孩子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兩年後,孩子高考,小姨又寫了一封信,家裡沒有對這個孩子過多苛責,而是選擇了放手,孩子後來成績優異,考入華南理工

這是我想要的理想狀態

就像開頭舉例的江蘇省文科第一,人生的選擇有很多,不一定只有清華、北大才會有未來。

有時候,是不是家長的執念太深,非要爭個第一,非要爭名校,才讓一些孩子不堪重負。

在現如今的高考競爭下,「提高一分,幹掉千人」的說法廣為流傳,即使沒有那麼誇張,一分裡百十人總是有的。

有時候,為了上一個更好的學校,更好的專業,要擠掉很多人,要付出非常多才能做到。

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值不值?

就筆者(超人爸爸)個人而言,我覺得達到第二個例子所說,90%左右的程度就差不多了,當然,如果孩子還想繼續努力,那也沒必要攔著,如果不想,或者力有不怠,那也沒必要再逼迫。

這就好像從0分努力到60分,很輕鬆,但從60分到80分,難度就大多了,從90分到100分就難上加難,這個時候,是否還有必要讓孩子奔100分去?

竊以為,不必要,因為這個時候,每增加一分付出的努力要大很多,性價比已經比較低了。

不過這時候,需要承擔一個壓力,接受一個結果。

一個壓力,就像例子中所說,學校、老師的評價和投訴,以及周圍人的質疑,這需要孩子的父母去承擔。

一個結果,可能會上一個比理想中稍差點的學校,稍微差一點的專業。

當然,也有好處。

首先,孩子的挫敗感沒有那麼強。

從90分到100分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瓶頸期,這個階段可能通過努力能突破,也可能很長時間突破不了。

坦然接受「就這樣」的結果,對孩子心理也有好處。

還有,騰出更多時間,全面發展。

我一向是不贊成把所有時間用到學習和考試的。除了考試,比較在乎的還有兩點,一是閱讀課外書,二是興趣愛好。

前兩天還在平臺看到了,孩子上初中要不要繼續堅持興趣班的問題。

我給出的答案是,最好能一輩子堅持。

就像第二個例子中的孩子,即使是在高三,他也每天打遊戲,還堅持健身,即使是大夏天,也堅持舉槓鈴深蹲,雖滿身大汗,但卻樂在其中。

當一個人真正喜歡一件事的時候,他會不知疲倦,樂此不疲,即使是在外人看來非常枯燥無聊的事,他幹起來也是津津有味。

閱讀課外書和堅持興趣愛好,在高考前看起來是非常不務正業,但一旦過了高考這個門檻,卻可以為孩子的人生添磚加瓦。

就像那個小姨最後說的:

或許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是一個內心輕鬆的孩子吧,他的成長能量沒有被各種管束長期無謂地消耗,而是用在了自我發展上。

我這個70後往往覺得自己肩負著教育零零後的重任,但事實是,零零後通過他們的成長教育了我。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替父母撐腰,有的孩子越大越嫌棄你?
    沒想到兒子了解到他們的顧慮後說:「這有什麼好笑話的?我的爸爸媽媽又不偷又不搶,有什麼好嫌棄的!」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替父母撐腰,有的孩子越大越嫌棄你?面對父母並不「體面」的工作和同學的嘲笑,孩子勇敢地站出來為媽媽撐腰,維護了自己和媽媽的尊嚴。當你在為這個家努力奮鬥,倍感疲憊時,那個弱小的孩子,其實什麼都懂得。
  • 為什麼有的孩子成績不好,父母都不讓孩子學點特長?
    首先,文化成績不好,走藝體路線,確實可以幫助孩子在高考時候走入一個本科學校,也的確有很多的家長還有學生選擇去學藝體,因為在藝體專業中,有些專業可以通過短期的培訓加強訓練達到過線成績,但過線之後呢,甚至說上了一個藝術本科之後,到底以後去做什麼職業,這就成了現階段藝體生的一個問題,除了上學是為了得到一個學歷,對大部分的學生,求學其實就意味著向求生之路的努力
  • 上班,愧對孩子;辭職,愧對自己?選什麼不重要,心態才重要!
    有個網友很苦惱,她不知道要繼續工作,還是回家陪孩子。工作和孩子,到底哪個更重要?我周圍的聲音太多,讓我很茫然、痛苦。若選擇去工作,覺得愧對孩子;可是若選擇陪孩子,我又很沒價值感。這兩者,到底應該怎麼選?
  • 你的娃身高達標了沒?父母常認為的長高觀點是錯的,會耽誤孩子
    也有的家長認為,雖然自己身高不太高,但是只要孩子吃得好,後天也矮不了等等。這些傳統觀念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先來看一下,最新的兒童身高發育標準表,父母們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達標?,也並不見得比普通身高父母的孩子高很多,甚至有的還達不到正常的標準。
  • 我們很多父母都沒想到,孩子早戀的根本原因是它
    教育從來都不是比葫蘆畫瓢,更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端。以前教育孩子,父母會把所有的希望給予到孩子身上,逼到孩子喘不過氣兒。現在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動不動就拿我不喜歡為藉口。不缺吃不缺穿的這些孩子,早已經喪失了作為人奮鬥,讓自己生命發光的特性。
  • 什麼時候孩子才會懂得,父母的辛苦和努力讀書的重要?
    「為什麼父母每天逼著我寫作業,不讀書關他們什麼事,大不了出去打工。」小明私下聊天時抱怨道。小明家境一般。父親是個小職員,每月只能拿固定工資;為了維繫家裡開支,母親不得不同時打兩份工,每天等著超市快關門的時候,買些低價促銷的菜。父母對小明期望很高,希望他未來能出人頭地,儘管生活拮据,但涉及到教育,即便再昂貴的輔導班,父母都會毫不猶豫買單。
  • 陪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不陪孩子卻耽誤了孩子一生
    家長是什麼?一種稱呼?一種天生的權力?是的,但......家長更是一種職業!你以為在陪孩子,孩子卻發現手機搶了他們的爸爸媽媽!別以為你一邊看手機,一邊坐在孩子邊上就是陪孩子了。也不要以為你開著電腦玩著,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陪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你卻耽誤了孩子一生。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 80%取決於父親教導。
  • 陪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不陪孩子卻耽誤了孩子一生!
    你以為在陪孩子,孩子卻發現手機搶了他們的爸爸媽媽!別以為你一邊看手機,一邊坐在孩子邊上就是陪孩子了。也不要以為你開著電腦玩著,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陪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你卻耽誤了孩子一生。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 80%取決於父親教導。
  • 倒數男生705分進清華: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奇蹟,一切都是源於努力
    談起他的成功,趙啟琛說過一句很老練的話:最重要的是一種堅持的信念。無論何時,無論你成績優異抑或『吊車尾』,決不能放鬆懈怠。既不自暴自棄,也不驕傲自滿。從高一到高三,沒有任何時間可以鬆懈浪費。而刻苦努力,從何時起都不算晚。任何一分努力,都有它的價值。
  • 著名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表揚或者批評孩子都沒錯,適度最重要
    比如,很多人隨時隨地把自己的自拍照發在朋友圈,如果有眾多人點讚和評論,就覺得無論是拍照技術還是自己的長相都無與倫比,倘若沒有人理會,就悵然若失,心情低落到不可自拔。二是從小父母很少表揚孩子,家庭環境以責備的氛圍居多。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垃圾桶,父母就會大聲批評孩子:你到底長沒長眼睛?走路時不會仔細看路嗎?整天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就這樣沒心沒肺的以後長大了你能幹好啥?
  •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尊重父母?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就像一位初二孩子的媽媽說:「我兒子今年14歲,不愛學習,經常因為學習大吵大鬧,生氣時連爸媽都不叫,一副仇視的眼神。我好言好語和他說話,孩子卻說『不要來煩我,滾開』。我是他媽媽,他怎麼能這樣跟我說話呢?真是太讓人寒心了。」其實,每個孩子一生下來,都是深愛著父母的。
  • 「為什麼當初不逼我一把?」,孩子的質問,父母的自責
    成年的我們多少都有些後悔當初的學生時代沒有拼盡全力去努力一把,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偶爾也會怪父母為什麼沒有狠狠拉自己一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家長一定要為孩子的將來負責。孩子還小,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見識做出正確的決定時,身為父母,「逼」孩子堅持下去就變得格外重要。不能到事情發生不好的變化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很多父母都有這種心態,把孩子拖進痛苦深淵
    觀眾們一看到陳婷出場,都恨得牙根痒痒的,可是她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是受害者心態在作祟。受害者心態指的是人們在遭遇挫折時,傾向於把事情歸因為客觀環境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從而產生自戀心理的一種思維模式。
  • 父母沒見識,孩子受耽誤
    文|秘籍君決定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家境?所讀學校?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那位老師?雖說孩子的先天條件很重要,但我還挺看重後天環境的,並且以為後天環境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家境。畢竟,家境好了就可以上優質學校,接觸到優秀的同齡人,並有優秀的老師來教。但後來我發現,其實後天環境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見識。
  • 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親近」不起來?原因扎心了
    小時候牙牙學語,鬧著要父母親親抱抱的孩子,好像是上天派下來的天使,專門治癒和圓滿人的一生。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福分長長久久地享受這種「特殊待遇」,因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不當的做法,導致孩子和自己越來越遠,自己卻不自知。所以很多父母會納悶,小的時候最喜歡粘著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越長大,和自己的關係卻越生疏呢?
  • 父母該用什麼心態對孩子?
    厭學、厭世、沒上進心、親情淡漠,孤僻自閉,抑鬱焦慮,脾氣暴躁,自殘自殺,甚至殺父弒母等等各種各樣問題,層出不窮,防不勝防!感覺就是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費!感嘆養個仇人!直呼養了個白眼狼。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這句話家長明白,孩子也知道。帶孩子來諮詢的家長大都很自責,知道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這話不知道耽誤了多少孩子
    在他們之中,有65.9%的父母都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一定能出人頭地。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什麼都不用管。」這句話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個好成績出人頭地,卻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是被這句話耽誤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句話等於是在告訴孩子:家庭責任、父母、人際關係這些都不重要,學習才是最重要。
  • 扎心:工薪父母再怎麼拼命工作,也養不起一個不知努力的孩子
    養成了「想當然」「富二代」當今的許多的家庭,家長不懂或不注重感恩的本質教育,把孩子養育成了「想當然」「富二代」。這個「想當然」,是指想要什麼就得滿足什麼的索要心態。「想當然」「富二代」往往產生於普通家庭,有的父母只是工薪層員工或農民工,卻由於不當的教育方式,而致使孩子養成了享樂及攀比心態。家長們常常嘆氣,一邊說著現在的孩子都是些「自私的神獸」,一邊卻甘願自己省吃儉用,拼命工作,也要儘量滿足孩子,口中卻還說:別人家孩子有的,咱孩子也不能沒有啊!
  • 父母和孩子因為作業產生矛盾?從長遠來說,學習心態比成績重要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覺得壓力大,並提出抗議了,那麼,父母就應該做出調整了。因為強迫孩子去學習,不但不能達到讓孩子提高成績的目的,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態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對於挖掘孩子的潛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因為如果孩子整天都忙著應付父母給他準備的各種習題和試卷,他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去深入思考了。
  • 孩子遇事動不動就哭怎麼辦?心理學:父母警惕孩子的「縮殼心態」
    導讀:孩子遇事動不動就哭怎麼辦?心理學:父母警惕孩子的「縮殼心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遇事動不動就哭怎麼辦?心理學:父母警惕孩子的「縮殼心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