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高考成績出爐後,學生們選填志願的時間段,各種相關的新聞,也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兩天比較熱的,是江蘇省文科第一名,因為一門選修得到了B+的成績,而無緣清華、北大。
這裡要簡單說一下,江蘇的高考模式和別地不同,是3(語數外)+2(選測),2門選測科目,不計成績,只計等級,像清華、北大等排名靠前的名校,都要求至少雙A。
這就出現了尷尬的一幕,全省第一,不要說清華、北大,就連很多排名靠前的大學,都去不了。
對此,這位同學的班主任說了一句話:
人生的選擇有很多,不一定非要上清華、北大,未來才是一片坦途。
雖然這個班主任有安慰的意思,但這句話,卻頗富哲理。
也和我們下面要討論的主題有關。
想起一個讀者,就孩子教育問題寫信給育兒專家。
寫信的不是孩子的父母,而是小姨。孩子當時是高一,全年級將近600學生,他考試排名500多,但到了學期末就排到了100名。
這個孩子從小成績就好,也聰明,一直都是班幹部,但是正是這樣的優秀,讓他備受學校老師的詬病。
原因是,他在學校只有30%的時間用來學習,其他的時間都在「不務正業」,比如做手工玩具、健身、在學校咖啡廳當服務生、網上批發玩具假期售賣、參加玩具新品發布會等等。
當他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90%的知識的時候,就不會再進一步深入去學習了,學校老師也因此屢屢向家長投訴,家長也與孩子多次交流,但效果甚微,因此向專家求助。
不過,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信的最後,孩子小姨自己進行了總結,和專家得出的最後結論,也是一致的。
1.家長放下讓孩子更進一層樓的執念。
2.引導孩子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兩年後,孩子高考,小姨又寫了一封信,家裡沒有對這個孩子過多苛責,而是選擇了放手,孩子後來成績優異,考入華南理工。
就像開頭舉例的江蘇省文科第一,人生的選擇有很多,不一定只有清華、北大才會有未來。
有時候,是不是家長的執念太深,非要爭個第一,非要爭名校,才讓一些孩子不堪重負。
在現如今的高考競爭下,「提高一分,幹掉千人」的說法廣為流傳,即使沒有那麼誇張,一分裡百十人總是有的。
有時候,為了上一個更好的學校,更好的專業,要擠掉很多人,要付出非常多才能做到。
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值不值?
就筆者(超人爸爸)個人而言,我覺得達到第二個例子所說,90%左右的程度就差不多了,當然,如果孩子還想繼續努力,那也沒必要攔著,如果不想,或者力有不怠,那也沒必要再逼迫。
這就好像從0分努力到60分,很輕鬆,但從60分到80分,難度就大多了,從90分到100分就難上加難,這個時候,是否還有必要讓孩子奔100分去?
竊以為,不必要,因為這個時候,每增加一分付出的努力要大很多,性價比已經比較低了。
不過這時候,需要承擔一個壓力,接受一個結果。
一個壓力,就像例子中所說,學校、老師的評價和投訴,以及周圍人的質疑,這需要孩子的父母去承擔。
一個結果,可能會上一個比理想中稍差點的學校,稍微差一點的專業。
當然,也有好處。
首先,孩子的挫敗感沒有那麼強。
從90分到100分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瓶頸期,這個階段可能通過努力能突破,也可能很長時間突破不了。
坦然接受「就這樣」的結果,對孩子心理也有好處。
還有,騰出更多時間,全面發展。
我一向是不贊成把所有時間用到學習和考試的。除了考試,比較在乎的還有兩點,一是閱讀課外書,二是興趣愛好。
前兩天還在平臺看到了,孩子上初中要不要繼續堅持興趣班的問題。
我給出的答案是,最好能一輩子堅持。
就像第二個例子中的孩子,即使是在高三,他也每天打遊戲,還堅持健身,即使是大夏天,也堅持舉槓鈴深蹲,雖滿身大汗,但卻樂在其中。
當一個人真正喜歡一件事的時候,他會不知疲倦,樂此不疲,即使是在外人看來非常枯燥無聊的事,他幹起來也是津津有味。
閱讀課外書和堅持興趣愛好,在高考前看起來是非常不務正業,但一旦過了高考這個門檻,卻可以為孩子的人生添磚加瓦。
就像那個小姨最後說的:
或許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是一個內心輕鬆的孩子吧,他的成長能量沒有被各種管束長期無謂地消耗,而是用在了自我發展上。
我這個70後往往覺得自己肩負著教育零零後的重任,但事實是,零零後通過他們的成長教育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