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一部網劇《隱秘的角落》開始在網絡上爆紅,除了它精彩的劇情,其中涉及的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電視劇的主角朱朝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這一次的期末考試,他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又考了第一名。在期末的家長會上,班主任委婉的提醒朱朝陽母親:朱朝陽成績雖然好,但是性格內向不合群,希望母親能幫幫他的時候,朱朝陽母親卻不以為然,她對班主任說道:「學生就是要以學習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
其實在2018年,就有問卷網對「父母是否覺得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做過一項調查,接受採訪的父母高一共有2014人。在他們之中,有65.9%的父母都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一定能出人頭地。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什麼都不用管。」這句話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個好成績出人頭地,卻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是被這句話耽誤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句話等於是在告訴孩子:家庭責任、父母、人際關係這些都不重要,學習才是最重要。仿佛只要成績好就萬事大吉,未來該有的東西都會有。
可是等到孩子長大進入大學進入社會,他會慢慢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好成績是一張通行證,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但絕不是一把萬能鑰匙。只有自理能力,交際能力,責任感同理心全都具備,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只讓孩子專注學習,很容易讓沒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網上曾報導過一個「神童」魏永康的故事,2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從8歲上中學開始,魏永康的媽媽就開始了陪讀。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都不讓孩子插手,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擠好。甚至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還親自給他餵飯。
而這樣的行為導致的結果就是,魏永康脫離了母親的照顧後,在學校完全無法安排自己的學業和生活,最終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
魏永康近乎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高分低能,而這樣的孩子也不單單只有他一個。現在的很多孩子,20歲了還不會鋪床鋪,洗衣服,什麼都想著由父母來代勞,漸漸的養成了懶惰的習慣。
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是一夜之間養成的,而是靠日常生活一點一滴培養和積累起來,需要有意識地給他們提供練習的機會。
父母的代勞可能節省了一點時間,但是卻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以及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會讓孩子失去動手能力、自信、勇氣,以及生活能力,缺乏創造性。
適度的給孩子空間,讓他承擔應該屬於自己的事務,幫家裡掃掃地或者洗洗碗,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東西,是除了課本知識以外,他能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只注重學習而不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私,沒有責任心。
老張夫婦養育了一個兒子,特別溺愛。他們秉持著「孩子只需要好好學習,其他什麼都不要操心」的原則,什麼事情都給兒子包辦好。
孩子也算爭氣,成績很不錯,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一路考上去,大學畢業也在大城市找了份不錯的工作。就當老張想讓兒子接他到城裡享享兒孫福頤養天年的時候,多年疼愛的兒子居然一直推脫,後來乾脆連電話也不接了。
再後來老張的老伴病重躺床上,讓兒子回來看看,兒子卻說工作太忙,沒辦法回來,最後只打3000元過來,說:「再多的錢我也沒有。」老兩口聽完心都冷了一半。他們為了兒子付出這麼多,結果最終卻只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也許這樣的例子有些極端,但孩子自私的性格,正是在生活之中一點一滴形成的。
一開始,孩子們都會心疼父母,主動的想要幫父母做做家務,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你去學習吧,不用管。」
慢慢的,孩子開始習慣這種模式,覺得父母做這些事情都是理所當然。我什麼都不用管,只要學習就好了。於是,看著父母疲憊的面容,為他們操勞的身影,孩子會慢慢的無動於衷、視而不見。失去了自己本應該有的責任心和同理心。
如果我們過分關注孩子的成績,而不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質培養,很容易讓孩子的人格變得不健全,成為一個冷漠自私,沒有感恩之心的人。
孩子的世界,遠遠不止學習那麼簡單,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屬於他的責任。承擔這些責任,他才能知道父母為他們做了些什麼,付出了什麼,才會對父母滋生出感恩之心,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
林清玄說:&34;
孩子們最大優勢就在於他還有無限的可能性。
教育就是通過啟發和引導,把一個人潛在的能量激發出來,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一個人都能擁有更美好的世界,成就更幸福的人生。
正因為如此,教育才更不能與生活脫節。在學校裡學習知識與思維能力,在家庭和社會中學習與人、與世界相處的能力。
只有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再錯位,在互相配合中實現無縫的連接,孩子的成長過程才不會糾結與混亂,人生也不再四分五裂般零碎,成為一個完整與真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