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常對你說謝謝嗎?
自從成為了家長,成年人便被賦予了無窮的使命與動力,為了孩子要拼搏工作,為了孩子要多多賺錢!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式父母,培養一個孩子到本科畢業,費用支出需要65.7萬(僅限於2、3線城市的平均水平),意味著每個月單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就至少3000元。
對於工薪家庭而言,想要正常供養孩子,自然需要父母緊衣縮食的生活,拼命地努力工作。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在家長努力付出的背後,反倒變為孩子的理所應當及變本加利的索取。
孩子在讀高中時,班主任在開家長會時曾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家裡沒有千萬以上資產,就不要告訴你的孩子家裡有錢,因為你的那點錢根本養不起一個不知努力的孩子。
這話聽著刺耳,但卻是警鐘之言。
一個沒有感恩心的孩子,家長再怎麼拼命工作,也供養不起!
一、感恩是一種人格教育
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即使孩子已成年,仍然樂此不疲。這種沒有界限的付出,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非但不會給予孩子幸福的人生,反而會成為人格問題的導火索。
養成了「想當然」「富二代」當今的許多的家庭,家長不懂或不注重感恩的本質教育,把孩子養育成了「想當然」「富二代」。
這個「想當然」,是指想要什麼就得滿足什麼的索要心態。
「想當然」「富二代」往往產生於普通家庭,有的父母只是工薪層員工或農民工,卻由於不當的教育方式,而致使孩子養成了享樂及攀比心態。
家長們常常嘆氣,一邊說著現在的孩子都是些「自私的神獸」,一邊卻甘願自己省吃儉用,拼命工作,也要儘量滿足孩子,口中卻還說:別人家孩子有的,咱孩子也不能沒有啊!
這種教育,把孩子養成了想要什麼都得有,不用工作,也照樣活得舒服的錯誤認知。試問,孩子還會努力嗎?因為別的同學有,我就要有,父母就會滿足,孩子還會有感恩嗎?
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性格家長常認為現在的孩子自私,認為好的東西都應該是他們的,不懂得分享。喜歡追求完美,總想要刻意展示自己更好的一面給別人看,喜歡被誇獎,聽不得別人的批評;喜歡在別人面前炫耀;喜歡用物質裝點外在。
凡事以自我為出發點,用自己的觀點去評論他人。追求所謂的「更好」,內心卻不會有長久滿足感及幸福感。
朋友家的女兒,由於丈夫做生意,家裡有些錢,從小對女兒「富養」,想要什麼給什麼。高考時,孩子就要考藝術院校,本來女孩長的挺漂亮的,但她就是覺得自己不完美,於是整形、整容,最終卻沒能錄取心中理想的藝術院校,自己又無法接受,選擇了出國留學。
讓孩子心懷「怨恨」前段時間,一個留學生殺害父母的案件在網絡上沸沸揚揚,一對高知父母被兒子殘忍的傷害,也正是由於父母過分的要求及滿足,造成了孩子的怨恨及殘酷孽行。
豆瓣上有一個討論組。起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
小組中是一群深覺自己受到父母傷害,而選擇站在父母對立面仇視父母的人。
小組裡有些網友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齒,讓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
不是孩子不懂感恩,不是孩子三觀不正,而是我們為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錯了方向,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努力爭取的機會,沒有給孩子激發鬥智的引導,沒有給孩子感恩父母的教育。這些並不是孩子的錯,而錯在父母的教育理念上。
試問:現在的家長有多少是在接孩子放學後,讓他們自己背書包的?
學習好的學生家長,累並快樂著,繼續無私奉獻;學習不好的學生家長,累並痛苦著,卻還是不屈不撓。
正是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無所不及的滿足需求,讓孩子產生了自私懶惰及欲望膨脹的行為習慣及思想,這種錯誤的教育在當今真不是少數,應該引起社會及家長的更多關注,再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就會由於父母的不能及時滿足而心懷怨恨。到那時,父母不只是傷心,更是心痛,是一種付出後,得到的卻是怨恨的心痛。
二、感恩教育該怎麼做?
感恩是綜合的感知、評估及表達的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人格品質。
還記得兒子在上中學、高中時,學校都曾舉辦過「親子感恩教育活動」,伴隨著心理教育專家感人激昂的話語,親子間緊緊擁抱,眼淚汪汪,孩子回家給父母洗腳,父母美的不亦樂乎。
然而這樣的感恩教育,正如心理學蘇細清博士所說,由於缺少了後續的延伸,而讓感恩成了一種形式。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孩子都感覺到這種活動就是「形式主義」,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
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沒了「感恩」心,認為父母的付出都是應該的?認為最好的東西就該都給他們?
培養感恩人格,應從小開始為了避免這種道德的嚴重缺失及扭曲,家長應該從小注重對孩子積極心理的教育及引導,培養孩子感恩的人格。
父母,要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及益處,才能更好地培育孩子的感恩心:
a.利於身體健康,提升免疫力
大家也許會問,感恩與身體健康有直接關係嗎?感恩更多地是一種積極心理,也是一種接納。學會接納自己、接納他人,不與他人為敵,不生氣、不抱怨,這樣的心態自然會對身體健康有益。
b.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
感恩的人,常不與人攀比,容易滿足。「知足者常樂」,自然人生幸福指數就高。
c.是抗逆力發展的催化劑,也是壓力的緩衝劑
感恩是一種心理良性動力,壓力大時可以憑藉積極的心理面對困難,能從積極而非消極的角度對待。
d.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接納、有自信,有自信的人,能夠應對學習及工作中的問題,在各方面成為優秀。
既然感恩是人格品質,就該從小培養,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成為培養孩子感恩心的源泉。
一位心理學專家在講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時,就提到了,從孩子剛剛會說話,就開始培養孩子在適當的場景下說「謝謝」,無論在哪、無論對誰。
你的孩子跟你說「謝謝」嗎?
感恩教育,是一種「親本投資」人類的一生都是在投資,包括家長把大量資源投入到孩子的頭腦中,誰也不希望這種投資是無用、無效的。生物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親本投資」,人類就是豪華版的親本投資者。
中國式家長絕大部分是自己甘願付出,而不圖孩子回報的無私父母,卻不知這種「無私」導致了孩子不懂得「知恩圖報」。
中國的感恩教育,大多是「謝謝」開始,用謝謝字表達了對他人的感激之情。而我們家長,卻常常會認為,都是一家人,用不著說謝謝,但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是培育感恩心的最有效方式。
反芻思維,培育孩子的感恩心反芻思維,是指重複被動地思考。包括強迫思考和反省深思,前者是指被動地比較當前狀態和不能實現的目標之間的差距;後者是指有目的的,向內地解決認知問題。
用反芻思維培育感恩,關鍵點在於細細品味,由內而外地改變認知。
但是反芻思維並不是讓我們反覆關注那些不好的事情,而是要反過來應用,要刻意去留心生活中的那些小確幸,給自己一個良性的心理暗示,默默的鼓勵自己。
心理學家建議:每天做這樣的練習,可以有效培育出感恩心。
每天全家人晚飯後讓孩子分享自己當天遇到的幸福的事。比如,今天我的作文被老師表揚了,今天我認識了一個新同學,今天的午餐特別好吃……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變得幸福陽光,充滿感恩。
感恩的建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
如果你沒有科學的養育知識,推薦這套《養育女孩》《養育男孩》相繼在28個國家出版,澳大利亞、英國最受推崇的教養指南,全球銷量突破百萬!
作為父母,我們只有掌握了科學和正確的養育方法,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這這方面的投入再多都不算多。
三、培育感恩最有效的3個途徑
欣賞自己,相信自己有選擇的能力選擇權,對於一個人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成為自己行為的,有權利選擇做與不做、成為與不成為。
小明,15歲,初二的學生,因長期討厭學習,出現了嚴重的厭學症狀,醫生診斷為中度抑鬱。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醫生發現常用的一些方法都沒什麼效果,有一天醫生對小明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你可以選擇學習或不學習,你也可以選擇快樂和痛苦,但你不要用逃避來面對現實,有那麼多美好的事情你都還沒去體驗,而你寧願選擇讓自己痛苦嗎?醫生的這番話,突然讓小明的眼神變得不一樣,自那以後,小明開始配合醫生的治療。
某些心理問題,是一個人自己內在的選擇。
對他人的欣賞力有時我們總會不經意關注別人不好的一面,用挑剔的眼光評論他人。是因為,缺少了欣賞,不懂得欣賞。一個人如果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自己就會慢慢變得消極;而如果一個人經常看到他人的優點,自己也會變得更優秀。
讓孩子多去發現周圍人的優點,表達對他們的欣賞。
心懷敬畏之心建立孩子對父母的敬畏之心,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這種朋友絕對不是替代了父母角色的「朋友」,只是父母要更多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心裡,但絕不是稱兄道弟的那種。所以,父母的角色要建立好,可以是慈父嚴母,也可以是慈母嚴父。
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大為、王勝男與林妙妙這三口之家,就詮釋出了「嚴母慈父」的關係。爸爸與女兒之間看似親密如朋友,但爸爸卻是在用一種慈父的關愛立場,對女兒的成長進行幫助引導。
培養感恩,要立足日常生活,培育感恩的習慣和生活態度。從每天的學習生活中發現美好。
父母用盡一生的努力,是希望孩子能成人、成才。家長切莫鑄就錯誤的教育,讓一味地付出,最後變為孩子不知感恩、不知努力的回報!
感恩節送上我的祝福,願我們都能心懷感恩,遇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