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工薪父母再怎麼拼命工作,也養不起一個不知努力的孩子

2020-12-14 廈九九Joy

你的孩子常對你說謝謝嗎?

自從成為了家長,成年人便被賦予了無窮的使命與動力,為了孩子要拼搏工作,為了孩子要多多賺錢!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式父母,培養一個孩子到本科畢業,費用支出需要65.7萬(僅限於2、3線城市的平均水平),意味著每個月單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就至少3000元。

對於工薪家庭而言,想要正常供養孩子,自然需要父母緊衣縮食的生活,拼命地努力工作。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在家長努力付出的背後,反倒變為孩子的理所應當及變本加利的索取。

孩子在讀高中時,班主任在開家長會時曾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家裡沒有千萬以上資產,就不要告訴你的孩子家裡有錢,因為你的那點錢根本養不起一個不知努力的孩子。

這話聽著刺耳,但卻是警鐘之言。

一個沒有感恩心的孩子,家長再怎麼拼命工作,也供養不起!

一、感恩是一種人格教育

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即使孩子已成年,仍然樂此不疲。這種沒有界限的付出,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非但不會給予孩子幸福的人生,反而會成為人格問題的導火索。

養成了「想當然」「富二代」當今的許多的家庭,家長不懂或不注重感恩的本質教育,把孩子養育成了「想當然」「富二代」。

這個「想當然」,是指想要什麼就得滿足什麼的索要心態。

「想當然」「富二代」往往產生於普通家庭,有的父母只是工薪層員工或農民工,卻由於不當的教育方式,而致使孩子養成了享樂及攀比心態。

家長們常常嘆氣,一邊說著現在的孩子都是些「自私的神獸」,一邊卻甘願自己省吃儉用,拼命工作,也要儘量滿足孩子,口中卻還說:別人家孩子有的,咱孩子也不能沒有啊!

這種教育,把孩子養成了想要什麼都得有,不用工作,也照樣活得舒服的錯誤認知。試問,孩子還會努力嗎?因為別的同學有,我就要有,父母就會滿足,孩子還會有感恩嗎?

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性格家長常認為現在的孩子自私,認為好的東西都應該是他們的,不懂得分享。喜歡追求完美,總想要刻意展示自己更好的一面給別人看,喜歡被誇獎,聽不得別人的批評;喜歡在別人面前炫耀;喜歡用物質裝點外在。

凡事以自我為出發點,用自己的觀點去評論他人。追求所謂的「更好」,內心卻不會有長久滿足感及幸福感。

朋友家的女兒,由於丈夫做生意,家裡有些錢,從小對女兒「富養」,想要什麼給什麼。高考時,孩子就要考藝術院校,本來女孩長的挺漂亮的,但她就是覺得自己不完美,於是整形、整容,最終卻沒能錄取心中理想的藝術院校,自己又無法接受,選擇了出國留學。

讓孩子心懷「怨恨」前段時間,一個留學生殺害父母的案件在網絡上沸沸揚揚,一對高知父母被兒子殘忍的傷害,也正是由於父母過分的要求及滿足,造成了孩子的怨恨及殘酷孽行。

豆瓣上有一個討論組。起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

小組中是一群深覺自己受到父母傷害,而選擇站在父母對立面仇視父母的人。

小組裡有些網友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齒,讓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

不是孩子不懂感恩,不是孩子三觀不正,而是我們為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錯了方向,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努力爭取的機會,沒有給孩子激發鬥智的引導,沒有給孩子感恩父母的教育。這些並不是孩子的錯,而錯在父母的教育理念上。

試問:現在的家長有多少是在接孩子放學後,讓他們自己背書包的?

學習好的學生家長,累並快樂著,繼續無私奉獻;學習不好的學生家長,累並痛苦著,卻還是不屈不撓。

正是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無所不及的滿足需求,讓孩子產生了自私懶惰及欲望膨脹的行為習慣及思想,這種錯誤的教育在當今真不是少數,應該引起社會及家長的更多關注,再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就會由於父母的不能及時滿足而心懷怨恨。到那時,父母不只是傷心,更是心痛,是一種付出後,得到的卻是怨恨的心痛。

二、感恩教育該怎麼做?

感恩是綜合的感知、評估及表達的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人格品質。

還記得兒子在上中學、高中時,學校都曾舉辦過「親子感恩教育活動」,伴隨著心理教育專家感人激昂的話語,親子間緊緊擁抱,眼淚汪汪,孩子回家給父母洗腳,父母美的不亦樂乎。

然而這樣的感恩教育,正如心理學蘇細清博士所說,由於缺少了後續的延伸,而讓感恩成了一種形式。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孩子都感覺到這種活動就是「形式主義」,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

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沒了「感恩」心,認為父母的付出都是應該的?認為最好的東西就該都給他們?

培養感恩人格,應從小開始為了避免這種道德的嚴重缺失及扭曲,家長應該從小注重對孩子積極心理的教育及引導,培養孩子感恩的人格。

父母,要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及益處,才能更好地培育孩子的感恩心:

a.利於身體健康,提升免疫力

大家也許會問,感恩與身體健康有直接關係嗎?感恩更多地是一種積極心理,也是一種接納。學會接納自己、接納他人,不與他人為敵,不生氣、不抱怨,這樣的心態自然會對身體健康有益。

b.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

感恩的人,常不與人攀比,容易滿足。「知足者常樂」,自然人生幸福指數就高。

c.是抗逆力發展的催化劑,也是壓力的緩衝劑

感恩是一種心理良性動力,壓力大時可以憑藉積極的心理面對困難,能從積極而非消極的角度對待。

d.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接納、有自信,有自信的人,能夠應對學習及工作中的問題,在各方面成為優秀。

既然感恩是人格品質,就該從小培養,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成為培養孩子感恩心的源泉。

一位心理學專家在講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時,就提到了,從孩子剛剛會說話,就開始培養孩子在適當的場景下說「謝謝」,無論在哪、無論對誰。

你的孩子跟你說「謝謝」嗎?

感恩教育,是一種「親本投資」人類的一生都是在投資,包括家長把大量資源投入到孩子的頭腦中,誰也不希望這種投資是無用、無效的。生物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親本投資」,人類就是豪華版的親本投資者。

中國式家長絕大部分是自己甘願付出,而不圖孩子回報的無私父母,卻不知這種「無私」導致了孩子不懂得「知恩圖報」。

中國的感恩教育,大多是「謝謝」開始,用謝謝字表達了對他人的感激之情。而我們家長,卻常常會認為,都是一家人,用不著說謝謝,但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是培育感恩心的最有效方式。

反芻思維,培育孩子的感恩心反芻思維,是指重複被動地思考。包括強迫思考和反省深思,前者是指被動地比較當前狀態和不能實現的目標之間的差距;後者是指有目的的,向內地解決認知問題。

用反芻思維培育感恩,關鍵點在於細細品味,由內而外地改變認知。

但是反芻思維並不是讓我們反覆關注那些不好的事情,而是要反過來應用,要刻意去留心生活中的那些小確幸,給自己一個良性的心理暗示,默默的鼓勵自己。

心理學家建議:每天做這樣的練習,可以有效培育出感恩心。

每天全家人晚飯後讓孩子分享自己當天遇到的幸福的事。比如,今天我的作文被老師表揚了,今天我認識了一個新同學,今天的午餐特別好吃……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變得幸福陽光,充滿感恩。

感恩的建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

如果你沒有科學的養育知識,推薦這套《養育女孩》《養育男孩》相繼在28個國家出版,澳大利亞、英國最受推崇的教養指南,全球銷量突破百萬!

作為父母,我們只有掌握了科學和正確的養育方法,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這這方面的投入再多都不算多。

三、培育感恩最有效的3個途徑

欣賞自己,相信自己有選擇的能力選擇權,對於一個人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成為自己行為的,有權利選擇做與不做、成為與不成為。

小明,15歲,初二的學生,因長期討厭學習,出現了嚴重的厭學症狀,醫生診斷為中度抑鬱。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醫生發現常用的一些方法都沒什麼效果,有一天醫生對小明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你可以選擇學習或不學習,你也可以選擇快樂和痛苦,但你不要用逃避來面對現實,有那麼多美好的事情你都還沒去體驗,而你寧願選擇讓自己痛苦嗎?醫生的這番話,突然讓小明的眼神變得不一樣,自那以後,小明開始配合醫生的治療。

某些心理問題,是一個人自己內在的選擇。

對他人的欣賞力有時我們總會不經意關注別人不好的一面,用挑剔的眼光評論他人。是因為,缺少了欣賞,不懂得欣賞。一個人如果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自己就會慢慢變得消極;而如果一個人經常看到他人的優點,自己也會變得更優秀。

讓孩子多去發現周圍人的優點,表達對他們的欣賞。

心懷敬畏之心建立孩子對父母的敬畏之心,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這種朋友絕對不是替代了父母角色的「朋友」,只是父母要更多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心裡,但絕不是稱兄道弟的那種。所以,父母的角色要建立好,可以是慈父嚴母,也可以是慈母嚴父。

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大為、王勝男與林妙妙這三口之家,就詮釋出了「嚴母慈父」的關係。爸爸與女兒之間看似親密如朋友,但爸爸卻是在用一種慈父的關愛立場,對女兒的成長進行幫助引導。

培養感恩,要立足日常生活,培育感恩的習慣和生活態度。從每天的學習生活中發現美好。

父母用盡一生的努力,是希望孩子能成人、成才。家長切莫鑄就錯誤的教育,讓一味地付出,最後變為孩子不知感恩、不知努力的回報!

感恩節送上我的祝福,願我們都能心懷感恩,遇見美好!

相關焦點

  • 中國父母為什麼養孩子那麼累?真相扎心了
    國外父母養孩子像喝水一樣簡單,而中國父母養孩子像被人扼住喉嚨一樣,動不動就喘不過氣。為什麼現在養孩子比以前累了?我總結了這幾個原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父母分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最後一種是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 「我寧生兩兒,不要一個女兒」,90後寶媽心酸哭訴,卻句句扎心
    」,90後寶媽的心裡話,卻句句扎心薇薇是一名90後的寶媽,可謂是家裡的重點「保護對象」,由於剛生產完的她,給家裡生下了一對龍鳳胎,相比於沉浸在歡聲笑語的全家人,薇薇顯得比較淡定,甚至有的時候還會看到有那麼一絲的愁眉不展。
  • 二胎家庭「啃女」現象突出,比重男輕女更扎心,父母別裝不知道
    因為他們的父母會要求她們撫養一個弟弟或各個,或在婚後繼續幫襯兄弟。因此,在二胎家庭中「啃老」現象很突出,比重男輕女更扎心,父母們真的要反思了。現在,女兒22歲,已經大學畢業並且開始工作,兒子現在才兩歲多。許多人笑他的女兒可以當兒子的媽媽了。但沒想到玩笑卻開到了現實中,劉叔要求女兒每個月工資要打一大半給他們用來養弟弟。平時女兒在家時,還要幫助帶弟弟。所以周圍鄰居經常看到她無論走到哪裡都抱著弟弟,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她是孩子的媽媽。
  • 這些原因太現實了,扎心了!
    但事實上,中國的生育率走低,不是突然間的問題,是在2000年的時候就有各種跡象出現了,但是我們決策者那時候並沒有反應過來,做出相應的改變,導致現在無論怎麼刺激出生率都是處於低水平徘徊的狀態,從絕對的一胎,到單獨可以二胎,再到全面放開二胎,出生率依然是沒有明顯的改變,甚至還是走低。
  • 退休老人,不幫兒女帶孩子,錯了嗎?漸漸老去的他們,結局很扎心
    01婆婆住院,兒媳不陪伴照料,看一眼就走,理由是婆婆不幫帶兒子七十三歲的楊阿姨感到很扎心,因為她病倒住院已半個多月了,由於兒子出差在外沒能陪伴她照料她。可是,正請年休假在家的兒媳,只到醫院看望她一次,就再也沒來看望她,更別說來照料她了。
  • 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我有一個朋友,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挑剔中,從外表到成績,從大學專業到工作,儘管她一直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父母卻永遠都不滿意。「你怎麼又矮又黑,看你表妹,又高又白。」,導致家長看孩子總覺得不滿意,希望孩子好一點,再更完美一點。
  • 不懂得立規矩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有玩具車經驗怎麼能和規範的駕照資質相提並論呢? 媽媽知法犯法,孩子肆意妄為,心存僥倖,挑戰規則。 她把孩子這種行為看作是「天真活潑」、「樂於嘗試」,不阻止也不教育,總覺得管教孩子,是約束、捆綁、鐐銬,不利於孩子的自由成長。
  • 「別人拼爹,我們拼命 」 ——努力、加油
    據悉小陳同學的父母,都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因此,有網友懷疑,這些競賽論文可能有父母的參與。質疑歸質疑,這很正常,事實是可以查證的。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一種正能量,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對科學的熱愛和挑戰,同時也應該看到,父母應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引導和教育孩子,創造一個學習和生活的良好氛圍。諸如小陳同學這樣的學生,就屬於學二代。
  • 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即便是面對已經確診抑鬱症的孩子,家長還是忍不住用嘲諷挖苦的語氣去揣測、否定孩子,不願意看見和承認孩子的優點、表現好的地方。那樣的語言和態度,如同一把把尖銳的刀,全部往孩子的心上扎。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普遍都有這麼一個共同的問題:總喜歡挑剔孩子身上的問題,卻對他的優點視而不見。這樣的父母,通常也很喜歡拿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打擊貶低孩子。
  • 扎心了!我可以養孩子,但沒有義務養你
    導讀:扎心了!我可以養孩子,但沒有義務養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扎心了!我可以養孩子,但沒有義務養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知北遊》學人札記 | 養不知?養不起!
    元旦莊班,以《知北遊》開題,先生書「養不知」。現集部分學人課後札記,分而刊之。寄爾薪火,以俟來人。內有主,知北圖南;心有光,無問西東。知,北遊問:欲何往?問何處,曰不知遂南返問於黃帝。曰:以其所知亡其所知,為不知。問何處,曰不知。知遍尋不知而不得,仰天長嘆,先生示我養不知。我遍尋不知卻不得。才知這養不知真養不起!
  • 滿分的父母,養不出及格的孩子
    老兩口苦口婆心勸說,希望兒子能找份工作自己養活自己,他卻回懟父母:生我下來,就有義務養我到死。萬般無奈,老人將兒子訴至海澱法院,並申請強制執行趕獨生子出門。當父母在鏡頭下回憶兒子成長過程中,自己所作的犧牲和努力時,網友們直呼無語。「兒子小學時不想當班幹部,媽媽出面找老師;大學時不想住宿,媽媽讓孩子回家住;畢業時工作難找,爸爸出面安排工作。」
  • 每一個不成器孩子的後面,都有一對知「養」不知「教」的父母
    引言:古人云:「為人父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有很多父母對孩子重「養」不重「教」,生活上的過分溺愛和不負責任往往會毀了孩子的一生。父母之責重於泰山,你不僅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你不能養出一個危害社會的禍害來。
  • 教育專家警告:不懂得立規矩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實際上,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規矩,更不知危險幾何,邊界在哪;父母不管,孩子就沒有敬和畏,將來爬到頭上作威作福是遲早的事情。3-6歲的時候你不管,現在想管也管不了,不給也不行了,你就給吧,給不起的話只能熬了。」
  • 一個媽媽的扎心反思:再苦再累,都不要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等到晚上再送孩子回去,晚一點再出來,一天需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媽媽將和孩子一起的生活,拍成視頻,發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她說:「凡事靠自己,越努力越幸運,自己掙錢花,真香。」看完之後,莫名淚目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人明明身處陽光當中,卻只願意看到夜晚的黑暗。有人每天為了得到「六便士」都已經用盡全力,卻始終朝著頭頂的「月亮」去努力。人生實苦。但為人父母,不管多累,請不要把負能量傳遞給孩子。
  • 不嫁「媽寶男」,不娶「扶弟魔」!不明事理的父母讓人扎心
    不知何時「媽寶男」、「扶弟魔」成了嫁娶兩大禁忌,為此許多網友還進行了討論,到底哪個更讓人覺得沒救,帖子到處都是,大家都是對這兩類人失望極了,所以調侃說嫁人不嫁「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嫁人,娶妻,本是件讓人高興的事,兩個人組成一個新的家庭,是人生第二階段的開始,兩口子過日子,打打鬧鬧再正常不過,可是美好的開始因為這兩類人結束的不在少數,那這些人是如何搞砸一樁姻緣呢。
  • 遭父母「坑」的孩子有多難?拼命努力還一再被拖下水,看完淚目了
    首先,生活在經濟貧窮和富有的家庭,孩子接受的環境和教育是完全不同的,視野和眼界,能把握住的機會也是完全不同的。其次,不談經濟條件,家庭教育和氛圍也很重要,生活在一個吵吵鬧鬧和幸福的家庭中的兩個孩子也是完全不一樣的,父母沒有上進心,孩子想要成功很難。
  • 父母犯錯,孩子買單,《以家人之名》扎心了
    ,尤其是當他們自以為是得說出「人生哲理」時,這些話語都變成了刀子扎在了孩子心上。當你因為他們的挑逗感到窘迫時,他們不但不感到愧疚,還會說你小氣,開不起玩笑,真是太氣人了。在《以家人之名》這部劇中,賀子秋因為寄養在李尖尖家裡,從小到大沒少受委屈。其中一個情節是,小子秋在店裡擦桌子,在店裡吃飯的大媽開玩笑說,如果子秋不努力幹活,他的養父可能就不要他了。小子秋聽到這樣的話,難過的直接哭了。
  • 心窮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01心窮的父母,養不出內心坦蕩的孩子不由想起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安家》中霸佔老洋房的太表姑奶奶。孩子是父母的續集,心窮的父母,註定養不出內心坦蕩的孩子。小時候沒吃到的糖,長大後再吃已經變了味道;小時候形成的匱乏感,長大後再多的物質也填不滿;小時候的缺憾,長大後都成了深入骨髓的不安。心窮的父母,會帶給孩子一生的匱乏感。
  • 這部扎心英劇,把中國父母不敢說的真相都說了
    熊孩子各種作妖,父母暴躁到頭禿,育兒過程的各種崩潰,人到中年的窘迫,都隱藏在節奏明快、幽默的劇情中,又好笑又扎心。安頓好兩個孩子後,剛躺下的保羅隨口一提:「兒子可能在我父母家午睡過了。」2小時?!熊孩子可是充電五分鐘,續航一整天的神奇生物!在這關鍵時刻,保羅和妻子拼命甩鍋,一個說明天要工作,另一個說要早起趕去公司開會。為了讓孩子儘快入睡,保羅甚至帶著孩子做仰臥起坐,消耗他們多餘的精力。折騰到凌晨四點,失眠兒童終於進入夢鄉,又被屋外吵架聲弄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