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熊掌,你該如何選?

2020-12-13 讀經論道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這是孟子非常有名的一段話,我們中學時期都學過,而且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一篇是要求全文背誦的。

不過在當時應試學習的背景下,對於其中魚與熊掌的取捨道理老師講不清,自己搞不懂,也著實沒有興趣搞懂。

於是魚和熊掌這樣奇葩的類比除了死背下來應付考試之外,便更多的是被小夥伴們當做玩笑來把玩。

然而多年過去,當我再次翻開《孟子》讀到此處時,頓感心頭一亮,原來兒時拿來取樂的玩笑話竟大有文章,不禁自愧年幼輕狂有辱先聖,轉念便又不得不感慨孟老夫子對人性體察之細微精妙。

下面我們就來重新品讀一下這段名文。

孟子說魚和熊掌都是他所喜愛的,兩盤菜都上來了,但只能吃一種,得做一個選擇,結果孟子選擇了熊掌而放棄了魚。

小時候對於這一段特別不明白,首先為什麼要列舉熊掌和魚這兩種東西,用我們當代人的觀念去看這種類比毫無道理啊?

其次為什麼魚就不能跟熊掌一起吃而非要做一個選擇?

這就要帶著歷史背景去理解了,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魚是海裡的鮮味,而熊是山中的珍饈,這正是人們常說的「山珍海味」。

在古老的農業時代,尤其是孟子所處的中原地帶,即不靠海,也不是熊生活的區域,再加上當時的人們依靠人力去捕魚和獵熊都是存在一定難度的,並不如現代這樣方便。

所以對於孟子來說,海鮮和熊都是非常稀有的食材,能夠吃到一種就很奢侈了,自然是「不可得兼」的。

而孟子列舉「山珍海味」的目的就是要引出儒家的取捨之道了,正所謂貪多嚼不爛,人總要有取有舍,不能什麼好事都想自己佔著,那是做不到的。

比如有些年輕人,即想要纖細苗條的身材,又捨棄不了口欲,見到美食總想要大快朵頤。兩邊都想佔著,結果往往是美食不敢享受盡興,還常年糾結在腰間贅肉之上,這就是不懂取捨的後果。

之後孟子展開討論,他說我想活著,但「義」也是我所需要的,這裡的「義」是廣義的「義」,就是世間的道理、天道、人倫大道、人格信仰等等。

在面對生命和道義之間的取捨問題時,我們該怎麼做呢?

孟子講要「捨生取義」,寧可失去生命,也不做違反道義的事情。

這就是儒家人倫精神的核心,這也是我們中華人文文化的根基。

很多人其實對於這種精神是持嘲諷態度的,覺得這種觀念很愚蠢,但其實瞧不起這種觀念才是真正的愚蠢。

比如近段時間的抗洪救災,當危難真正來臨的時候,為什麼有這麼多年輕的官兵能夠不顧個人安危用身軀擋住洪水,保護數萬百姓。

因為他們胸中有著為了民族和國家奉獻的熱血,這種熱血是從哪裡來的?

正式傳承自儒家的這種精神。

以史為鑑,任何一個時代,人民生活一旦富足,精神信仰就會隨之流失,於是社會凝聚力也就漸漸下降,社會問題就該出現了,所以我們民族的精神信仰是萬萬不能丟的。

之後孟子又說:「活著是我所希望的,可有些欲望是比活著更重要的,所以為了這些欲望寧可放棄生命。」

對於這句話,尋常解析往往是從正面角度去看待,就是為了堅守道義,不能苟且偷生。

但在筆者看來,這句話還有其反面的味道,而且反面比正面還有味道。

人的欲望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曾有人說人最大的欲望就是生存,這句話沒有錯。

但人的生存一旦變得不那麼艱難了,欲望就要開始膨脹了。

為什麼古代聖賢崇尚上古時期的社會,因為上古時期是生產力極度低下的樸素的農業社會,人們想要生存下來便必須要通過協作,為了生存而團結夥伴,通過協作去迎合生存的欲望,這是人文精神的最原始形態。

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想要生存下來,變得簡單了,不再需要全員協作了,這個時候欲望就不再滿足於生存,變得越來越複雜了。

欲望的結構變得複雜,伴隨而來的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弱化,之後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也就來了。人們學會了謀財害命、爭奪權勢,為了金錢和地位不惜將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去鋌而走險。

這就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而反觀我們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喜歡喝酒,甚至有些人嗜酒如命,身體喝壞了依然舍不下酒杯。他們不知道喝酒傷身體嗎?

顯然是知道的,為什麼戒不了酒,因為他們對酒精的欲望甚於生命,「故不為苟得也」。

而同樣,孟子還說:「死誰不害怕,但有時候與其難過的活著,還不如死去。」

這裡孟子不是在鼓勵逃避現實,而是在提醒我們有些時候如果喪失了道義,沒有了人格,羞恥的活著,那不如索性慷慨赴死,也不枉此生。

所以自古便出了文天祥、嶽飛、于謙等忠烈之士。

孟子由對美食的取捨層層深入,談到了生與死、善與惡之間取捨的大原則。

他告訴我們是要摒除欲望與習氣對純明本性的影響,明了人倫世界的道義,看破生死的意義。

如果做到了這樣,任何人其實都可以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進行大取大舍的抉擇,也就是所謂的「人人皆可為聖」。

後面孟子又列舉了一些例子,他說:「一筐飯,一碗羮,得到了就能活下來,沒有得到就會餓死。但如果吆喝著給別人,過路的窮人也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踢給別人,連乞丐也不會接受。」

這就是寧可死,也要有自己的尊嚴,不能忍受別人對自己如此的侮辱。

孟子又說:「有的人面對萬鍾俸祿不去辨別是否合理就接受,要那麼多俸祿有什麼用呢?為了住豪宅,取妻妾,讓窮苦的人感激嗎?為了這些就隨意接受了俸祿,那就真的是失去了本性了。」

「萬鍾俸祿」在過去是非常高的俸祿了,大概感覺就是現在的年薪百萬一樣。

我們試想,如果突然有人要年薪百萬聘請你,你會接受嗎?

誠然面對這種薪酬,所有人都會心動,但心動不要緊,要不要接受是否應該好好思考一番呢?

至少也要明白工作內容是否合理、自己能否勝任等等吧。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本性與欲望的鬥爭,也就是魚和熊掌的抉擇。

孟子苦口婆心這么半天,其實也就要提醒我們不要因為欲望而丟失了自己的本性,做人是要講原則的。

綜上,這就是這篇「課文」真正的含義,我們給它扒透了,其實道理很簡單,但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卻有無數人在這上面栽了跟頭。

所以,謹記先聖教誨,這是真正的大智慧。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相關焦點

  •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問個問題,你看問題的角度通常是:「如何兩個都要?」,還是「如何選二一?」比如經常有人會問:想要成功的事業,還是親密的家庭關係?要專注於事業,還是開心玩樂?在生命中要財富,還是意義?有個秘而不宣的規律是:有錢人相信:「熊掌與魚可以兼得」小康層階認為:「熊掌太貴了,所以我吃一小片魚就好」,而窮人說自己吃不起熊掌和魚,所以他們吃雞肉,但又著惦記自己起不吃熊掌的事,滿心疑惑為什麼自己「什麼都沒有」。
  • 日默瓦的「魚和熊掌」該怎麼選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寫道,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孟子說「魚和熊掌不可得兼」古時候魚和熊掌一樣貴重嗎?
    楊夢/繪□值班記者 魏巍  市民蘇先生來電:孟子說過一句話,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魚在古時候價格很高嗎?難道和熊掌差不多?  記者魏巍答覆:按照現代思維,讓大多數人來選的話,肯定不會像孟子一樣糾結:魚經常吃,熊掌卻極其罕見,兩者來選的話,肯定是選熊掌。  古時候魚和熊掌一樣罕見嗎?我覺得不會。原來的城都是依水而建,而且古代也沒今天這麼多的汙染,江河裡的魚應該非常多,是當時民眾的家常菜。
  •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個典故出自於孟子的《魚我所欲章》。意思是魚是我喜愛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愛吃的;如果兩樣不能都吃,我就吃熊掌從而捨棄魚。 很多人會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來感嘆人生的不完美。
  • 魚和熊掌的千古煩惱
    魚和熊掌的千古煩惱———我們今天如何看《英雄》  魚和熊掌的典故,凸顯了人面對單一選擇時的困惑與決絕。為了表明捨身取義的堅強信念,孟子預設了一個前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從此,這二者之間不可調和的立場成了我們的一塊心病。
  • 為什麼孟子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魚和熊掌真的不能一起吃嗎?
    孟子曾說過: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是說魚和熊掌不能一塊吃嗎?小編今天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這句話出自文章《魚我所欲也》,孟子提出,魚我想吃,熊掌我也想吃,如果二者只能選擇其中之一的話,那我只能選擇熊掌而捨棄魚了
  • 國學成語「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是否真的不可得兼,如何解析
    一、分析魚和熊掌能否得兼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魚和熊掌都是美味,我們都想要,但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們就取熊掌吧。其實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時,我們應當如何的取捨。
  • 魚和熊掌想兼得?那是你不知道「代價」的真相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說明了任何獲取都是以失去為代價的。舍魚是取熊掌的代價,舍熊掌是取魚的代價。哥哥妄想魚和熊掌兼得,付出的代價更慘重:什麼也沒得到。三、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都要付出代價,選哪個都一樣在《懂選擇的女人最幸福》書中,作者水湄物語用自己的經歷,讓讀者清楚地認識到:1、想要東西,都要付出的代價。2、任何失去,都是為得到而付出的代價。這樣,人們就能更加理性地面對失去,不為任何失去鬱鬱寡歡。生活就會多一份平常心,多一些快樂。一、 魚和熊掌想兼得,不僅是妄想,而且代價更慘重。
  • 魚和熊掌亦可兼得
    Ide  2001-01-15 00:00:00   原創 秋夏轉季,正是購物的好時機,但是,國際名牌和優惠價格,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不可兼得
  •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記作家、企業家蔣坤元作者:重來照片:重來在常人眼裡企業家和作家是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不是一把琴上的兩根鉉,是行駛在兩股道上的車。可是蔣坤元老師卻順風順水地將「魚」和「熊掌」混搭在了一個鍋裡,用他獨特的「廚藝」燉出了一鍋不可思議的美味佳餚。    我和作者雖然從未謀面,但對蔣坤元老師的名字卻不陌生。因為,在簡書、百家號等多家媒體平臺上讀過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在媒體平臺上有著極高的人氣,在簡書上獲有22萬點讚。
  • 魚這麼便宜,熊掌這麼珍貴,為什麼魚會和熊掌相提並論?告訴你答案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
  •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用英語怎麼說?
    中國有句古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英文中也有相類似的表達,但是這個句子和魚,還有熊掌都沒有什麼關係。你不能二者兼得——想獲得更多的地方服務就不能指望少付稅金。You're never going to save enough money to buy a house if you keep buying expensive appliances and cars.
  • 中國成語「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真的不可用嗎?如何分析
    一、分析fish和熊掌是否可以兩者兼得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來自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Fish和熊掌都是美味,我們都想要,但是我們都得到了不可能,所以讓我們取熊掌。其實,初衷並不是說二者不能兼得,而是強調不能兼得時應該如何選擇。
  • 淺談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他被後世稱為亞聖,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典故出自孟子的《魚我所欲章》。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是孟子終生所求出的正義比生命重要,人人都討厭死亡,但是還有比生命更重要人想要的,所以古人都不願意苟且偷生。
  •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同行小夥伴很奇怪地問他:「我們幾個人當中,你是最會遊泳的,今天是什麼情況?那人喘著粗氣說:「我腰裡纏著千枚銅錢,重啊,所以落後了。」小夥伴趕緊勸他:「我靠,命都快沒了,還不趕快扔了它!」那人沒有回答,只是無力地搖搖頭。
  • 在魚和熊掌之間
    如果分兩個狀態:活著和死了。活著如果沒有什麼希望,而且還會要懼怕著什麼,那麼選擇自殺,從邏輯上看,是有點說得通。嚇得我趕緊找點自己喜歡的事去做,好讓生活有個盼頭,自己不會萌生自殺的念頭。活著可能本來就是個尷尬的事吧。上帝應該不會給每個人魚和熊掌。人偏偏要魚和熊掌,就偏偏得不到。或者是這樣的,在你努力得到魚的時候,熊掌沒有了;在你努力得到熊掌的時候,魚沒有了。
  •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竟涉及到這個重要原理
    上學時,我們學過孟子的一篇文章,叫《魚我所欲也》。上面提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意思是說,我既想要魚,又想要熊掌。然而,二者不可同時得到。所以,我只能二選一,選擇要熊掌,而捨棄了魚。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懂得取捨。
  • 考研VS法考:法學生到底應該如何選擇?魚和熊掌能兼得嗎?
    17年改革之後,不僅名字發生了變化,其適用領域及報考條件也發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動,但唯一不變的,是它在法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無論你叫什麼名字,我都將永遠追隨你。」都會有一些還沒通過法考的畢業生在踏入社會之前會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法考還是考研?
  •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它真的做到了!
    相信大家上學時都背誦過孟子的那篇《魚我所欲也》,裡面的那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也是廣為流傳。當時雖然不太懂,但也不敢問,所以就把它當做真理了,不過今天吉利遠景S1卻做到了「魚和熊掌兼得」。
  • CC會議,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物美價廉就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誒?世事無絕對,因為有個東西叫做CC會議!CC會議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叫你徹底打破固有觀念,讓你深切認識到: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真有此事?!絕對物美人類利用通訊手段的溝通方式大致分為三類:語音、數據、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