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新春,杏園初宴——唐代花樣迭出的進士宴,臨曲擺席探花遊街

2020-12-23 尋史奇談文史君

引言

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政治經濟都比較繁榮的時期,當時政治清明、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致使唐朝的本土文化與境外外來文化高度融合,形成了各式新穎文化,也成就了適合不同時期不同風貌的宴會活動。

在這些形色各異的宴飲活動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唐代的進士宴會文化,這是我國最著名的外景宴會文化之一。它有固定的程序和舉行時間,並形成了各色別具風味的飲食文化以及異彩紛呈的禮儀習俗,達到了"相與而共食"的人生境界和追求詩意的宴飲情趣的統一。

一、櫻桃杏李滿園春:進士宴中盎然極致的趣聞風俗

唐代進士宴會是極其盛大的宴會,起始於中宗神龍年間,一直延續至僖宗乾符年間,歷史一百七十多年而久盛不衰。這是唐代最有特色的一種宴飲活動,在這裡可以領略唐代帶有酒香氣息的詩詞風採,感受進士及第的春風得意以及科舉制度鮮活旺盛的生命力,來一場視覺、聽覺、味覺上的極致盛宴。

1、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的進士如何"逐折枝"唐朝的進士宴會有其固定的程序,一般都是先選出"主宴"、"錄事",然後湊錢選地方舉行宴會,甚至唐朝的中晚期還出現了專門為進士辦理宴會服務的"進士團"。

進士參加宴會路過長安街時,街上的人們爭相聚集,只為一睹進士們的風採。"……人數頗眾。其有何士參者為之酋帥,尤善主張筵席。"只要是今年參加宴會的人士,都已經備好了來年遊宴的費用,用以進士及第之後參加此次進士宴。所以選取的四海之內水陸奇珍,都極盡奢華,彌足珍貴。

進士放榜後,新晉進士要"參謁丞相、拜謝座主",而後奔赴早已設好的期集院,此時宴會開始進入流程當日,狀元與同期進士相見,這時就為他們分派職司,狀元通常擔任錄事,餘者則有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等,通過抽籤的方式收集宴會所需的資金。

唐朝時期每年的二月份會放榜,考生可從榜中得知自己是否中舉。從放榜之日起,新科進士們的各種宴會活動接踵而至。所謂"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豔陽千樹花。""進士春關,宴曲江亭,在五六月間。" 從放榜的二月到五六月間,都是新科進士慶賀舉宴的時候。這種宴會一直由春天延長到仲夏,是唐代歷時最長的宴會。當年春闈開榜後,分出甲乙丙等進士,天子親射春闈宴,一直延續到仲夏之日。

2、獨置是宴,大會公卿:看進士宴會中的約定俗成"夫禮之始,如諸飲食。"即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皆始於飲食活動。為了使這種主賓同在的活動有序進行下去,以達到預期目的,必須要有一定的禮儀制度加以規範約束,就算是進士宴也不能例外,是以由此也產生了形色各異的禮儀習俗。這種進士宴飲活動屬於中國傳統五禮中的"嘉禮",是加強人際關係、聯絡增進感情的重要禮儀之一。

宴會開始時,一般由錄事主持活動,並檢查宴集裝備是否齊全,以及參加宴會者的行為是否合乎禮儀法度,倘若稍有缺失,則重金加罰用以支付進士團的費用。筵席上新科進士按照一定的位次入座。如需歌舞音樂助興,則要事先知會教坊,以便及時選出歌舞樂伎。

聞喜宴是唐代具有較重官方色彩的宴會,其由官方出錢,在皇帝下達詔命後於曲江之畔聚會,這也是統治階級籠絡人才、教化臣民的手段之一。但是唐朝時期,進士相對較少,所以,一旦及第,皇帝親自賜宴,以示鼓勵,這是舉子們的莫大的榮耀,不僅體現唐代崇尚才氣的風尚,也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良好的讀書風氣。十年寒窗,一夕及第,從此拜官入仕,這是無數寒門子弟的終極夢想,也是他們改變家族命運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二、水陸之珍,靡不畢備:唐朝進士宴上的上花樣繁出

唐朝的進士宴會分很多種,有:曲江宴、櫻桃宴、關宴以及燒尾宴,這些宴會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其中以曲江宴和關宴尤為應景。

1、曲江春宴——共享及第盛事的歡愉江宴是由朝廷出資舉辦的宴會,又叫做聞喜宴。因為此宴會由皇帝親賜,所以來參加宴會的官員上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下至新中榜進士。

曲江宴中最主要的吃食是紅綾餅主,即指有餡的餅類。此類餅食講究在造型和餡料上下功夫,從而做成餅餡兒多樣、外表誘人的麵食。紅綾餅是唐代著名的宮廷美食,因其由皇帝親賜,所以成為進士們炫耀的資本。

新科進士還藉此宴會來抒發中榜及第之後極致的喜悅得意,並通過這次機會結交宴會上的達官貴族,獲得身心上的一致享受。宴飲過後,這些進士們還要到長安慈恩寺塔下題名留念,謂之曰"題名會"。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經在及第後題字雁塔,並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膾炙之作。

在這一天,春風得意的進士們內心喜悅的像長安城怒放的百花一樣無處遮掩,他們縱情聲色、御街打馬、盡情揮霍。無論是少年還是老翁,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颯爽得意的風氣。

2、探得名花動京城,春風得意須盡歡古代文人中了進士以後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馬上入朝做官,他們還需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以後才可以授予官職。而關宴就是新科進士進行關試後所參加的宴會,是中舉之人享受及第之後的終極狂歡宴。關宴通常在二月份杏花開放的杏園舉行,此時是各地舉子赴京會試的時候,因此杏花也有"及第花"的美稱。

參加這種宴會的不僅只有新晉的舉子,還有來自上流社會的名門貴族。關宴上經常舉行的一種助興活動叫探花活動。

這裡所說的"探花",就是在相同科目進士中,選擇兩個年紀較小的俊美少年,讓他們打馬遊街,尋找曲江附近或長安各處的又名園林,採摘指定的名貴花草,這兩個人就稱作兩街探花郎,也成為探花使。倘若有別的人先行採摘到指定的花,探花們就會受到懲罰。

關宴新科進士們參加科舉以來最輕鬆的宴會,因為在此時他們的心情是最為放鬆的時候,同時也伴隨著中舉的歡愉。除了活動中重中之重的探花,把酒宴氛圍推向高潮的是行酒令。此活動不僅展示了各舉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風採,更是通過詩詞上的切磋增進友誼,找到彼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魚躍龍門:芳叢之中飲數杯,濃香百朵競相開

作為宴會上必不可少的一項,以文人為主的宴會注重飲食的種類以及環境氛圍。唐代進士宴會將飲食看作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極講究色、香、味、形、境的完美統一。進餐過程中,更是將樂舞、詩詞等藝術融入於飲食菜餚之中,做到「吃中有情、吃中有景」。

一道五色俱全的佳餚,不僅十分誘人,還具有明確主題思想的藝術觀賞價值。"燒尾宴"中的食品菜譜,代代相傳,共有五十八種光面點類食品就有二十五種類,且其在色澤造型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比如"水晶龍鳳糕"就要求糕點體白,亮如水晶,還需以栩栩如生的龍鳳圖案作為點綴。

面點類菜品"素蒸音聲部"是一個要求極其嚴格的菜餚。這組食品是用麵粉包著餡料,再用蒸籠蒸熟,類似於今天的包子。其餡料取材、麵粉之精以及滋味的要求之美,無不令人稱奇。就連它的造型講究,也讓人嘖嘖稱嘆。他要求由七十二人組成樂舞場面,其樂器就包括琵琶、琴瑟、笙簫等,還有顏色各異、姿態輕盈、翩翩起舞的歌女,這一組合使得"素蒸音聲部"成為一種集食、樂、舞為一體的高級美術作品

以上種種說明,唐代官僚對歌舞宴飲遊戲興趣濃厚,生活上也是極盡奢靡華貴;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的傳統烹飪中講究造型之美的文化是源遠流長的。

結語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興旺繁榮的時期,其經濟發達、社會安定,物質和文化與其他的外來文化交相融合,成為進士宴悠久深厚的歷史背景。進士宴不僅僅是文化活動,更是一種社會活動,通過這項活動,進士們不僅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還拓寬了自己的交際圈。這種宴會文化在傳承千年的同時,也形成了其獨具風格的文化特色。它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承接前世,啟發後人,不僅在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還為後世中國的飲食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傳統優秀文化,並做到古為今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唐摭言》

《禮記》

《全唐詩》

《通典》

相關焦點

  • 常識積累:杏園、杏林、杏壇
    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夥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常識是杏園、杏林、杏壇  唐代,新科進士賜宴時,在宮城外的杏園,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時人稱進士為「杏園客」。唐宣宗時劉滄在《及第後宴曲江》中提到:「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杏園」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進士遊宴之地,「杏園遊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動之一。  後來「杏園」便被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的含義。
  • 隋唐時期一甲二、三名都稱榜眼,探花專指第三名始於哪個時期?
    其中狀元、榜眼都或多或少能和科舉聯繫在一起,比如狀元一詞源自唐代,因為參加考試的考生按例都要向禮部投狀(類似簡歷),所以稱第一名為狀元;榜眼則因為在發布金榜後,狀元在第一位,第二名、三名排在榜單左右,像人的兩隻眼睛,所以稱為榜眼。一甲三名中只有探花和科舉考試本身無關,它的名字得來另有緣由。
  • 關於《杏園、杏林、杏壇》的考點清單
    ↑↑↑↑,關注微信號,據說關注官方微信的都上岸了  1.杏園  唐代,新科進士賜宴時,在宮城外的杏園,其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時人稱進士為「杏園客」。唐宣宗時劉滄在《及第後宴曲江》中提到:「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杏園」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進士遊宴之地,「杏園遊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動之一。  後來「杏園」便被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的含義。
  • 狀元、榜眼、探花之名是怎麼來的,為何考生們最想當「探花」
    成功入圍殿試並及第的考生,都被稱為「天子門生」。但即便是「天子門生」,還是要根據考試成績進行排名,然後由朝廷發布金榜。金榜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分別稱為進士一甲第一名、進士一甲第二名、進士一甲第三名,合稱為三鼎甲。二甲若干,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統稱為進士。
  • 高考還沒開始呢,各大飯店的「狀元宴」菜單卻早就準備好了
    唐代新進士放榜後,都會舉辦幾次宴會。時見於記載者,為曲江宴、杏園宴等,期間還有慈恩寺大雁塔的題名活動。後世的人們一說到唐代科舉,總不免提到新進士的曲江宴會。曲江位於長安東南,景色佳勝,一向是當時人們的遊賞之地。每當春秋佳日,尤為喧鬧殷盛。新進士放榜後,就會在曲江廳裡舉辦宴會,故稱「曲江宴」。
  • 狀元、榜眼、探花的真實含義?
    殿試傳臚宴和恩榮宴有什麼關係?傳臚即二甲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原本「金殿傳臚」是一種禮儀。上傳語告下稱為「臚」,「傳臚」即唱名之意,指的是殿試以後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到了明朝成為對二甲第一和三甲第一的稱呼,到了清朝才成為專對二甲第一的稱謂。
  • 吳川絕世美味「三及第」
    吳川"及第粥"又叫三及第,用料中有豬肉丸,丸與元同音,比喻狀元;用料中有豬肝,用以比喻榜眼。吳川"及第粥"又叫三及第,用料中有豬肉丸,丸與元同音,比喻狀元;用料中有豬肝,用以比喻榜眼,據說本來是用牛蒡的,但牛榜質韌、無味,故用豬肝來代替;用料中有粉腸,它本與探花無緣,但把它切成小段,再在外沿剞兩個刀口,煮熟後,也居然有點花樣。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古時重文,人才選拔只看文章才學,沒有科技工程類的選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國家社會科學院」,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進翰林院問題不大,算是「院士」吧。
  • 唐代科舉趣事
    其實,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科舉制度的積極作用是大於消極作用的,尤其在科舉初興的唐代。大多數讀書人趨之若鶩的是進士科及第,進入仕途,光宗耀祖。每年秋冬時節,各地州府選拔的一兩千名舉子,匯聚到長安城,「麻衣如雪,滿於九衢」。唐代科舉考試大致安排在農曆十一月至第二年二月之間,多數在二月。考試一般分三場,但是三場並不連續,第一場及格的人方能進入下一場考試,三場考完後放榜。
  • 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聽到狀元郎、榜眼、探花、舉人、進士及第……聽得雖多,卻不一定分得很清楚。今天和大家一起,探個究竟。
  • 林大欽狀元遊街與民間傳說
    自隋唐開科取士,至清末廢除科舉的1300多年間,我國共產生了652位文狀元。廣東共出過9位狀元,其他姓氏各佔一名,唯獨林姓佔了二名——明嘉靖十一年 (1532)的狀元林大欽和清道光三年(1823)的狀元林召棠。  從歷朝來看,唐代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出了一個狀元莫宣卿,封開人。五代乾亨四年(920)出了一個狀元簡文會,南海(今廣東南海)人。
  • 以唐朝為例,說說唐代進士的宴會文化
    因此及第的進士們在科考結果出來以後便聚集在一起,舉辦各種熱鬧的宴會來慶祝自己的及第。有唐一代,這種進士宴會是及其熱鬧且十分盛大的,其起源於中宗神龍年間,並一直延續到僖宗乾符年間才結束,共170 多年,久盛不衰,一直流傳到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