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30句經典名言,跟王陽明學修身

2021-03-01 致良知書院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虛靈不昧」,大約是指本心不受外物障蔽,保持原始的本然狀態,心靈處於安寧、虛靜和專一的情狀。在此狀態下,才能靜下來體察世間萬事萬物之「理」。不昧的「心」如鏡子一般映出「理」,所以說,「心即理也」,心與理為一體,而反對朱熹將心與理分成兩部分。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王陽明讚許孟子的「不動心」:心中充滿道義,發現萬事萬物的道理,那麼任何事發生都能對其泰然處之,讓自己的心如泰山般穩固,不因外界毀譽而動心,不大喜大悲。

 

無善無惡事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是陽明心學的精華。心,本來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善惡知之所以產生,是在面對外物,自己的思想意識活動而產生的。能辨清善惡就是「良知」,行善事、去除惡念都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比如面對一把刀,想到行兇便是惡,想到用來切菜做飯便是善。善惡的想法及行為是本心受到外物而產生的,被事物引發的善惡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還在於自己的本心,心中能明善惡,存善去惡,就能保持心之本體。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這幾句即王陽明的重要觀點「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的,要是真的對某事物有所認知,那一定是身體力行地去做了。產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時,「行」就已經開始了,只有切實展開行動,想法才能變為現實。親自實踐了,便是已知了。

王陽明認為,聖人所傳的學說只有一個,就是將認識與實踐合而為一,知與行是一事兩面。做到知行合一,知而能行,才能在實踐檢驗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省察克治」必須時時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動、自覺地省察、克制自己對外界事物的不正當欲望,就是自我修養。省察與存養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無事時說法有別。

 

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廊清。

 

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事上磨鍊,就是通過具體事情來實現克治之功。省察克治應通過做具體的事來實現,而不是一味打坐冥想。若只想不做,一遇到具體的事,也招架不住,不能應對。

 

10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信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就如樹的根基好,抽出的枝條、結出的果子就是好的。修養好本心,那麼一定會有美好的德行。

 

11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

冬天的時候想到父母的寒冷,要想辦法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時想到父母的熱,要想辦法讓父母感到涼爽。這些行為是必要的,但只是枝葉,最根本的還是你那顆孝敬父母的心,這些行為都是從純孝之心這個根本而生發出來的。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不忠、不孝、不慈、不信,這些行為本質上都是由倨傲不恭造成的。為人不可太過傲氣,對不同的人和事物,都要常懷尊重與敬畏感。

 

13 只要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工夫。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

去人慾,並非抹殺人的自然欲望,而是去除會產生危害的過了頭的欲望,而達到一種中和的狀態——「天理」。去人慾、存天理,不是只有在靜靜地躺著、坐著時才能做,在行動中也可以做到,時時、事事皆可磨練。

 

14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王陽明認為立志是學問的根本,這個「志」不純是從一己之私利出發,而是去除過度私慾,合乎「天理」,理即心。存天理,恢復本心,便是「立志」。

 

15 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

仁、義、理,都是從本心上來,只是本心在不同的側重方面會有不同的名稱。

 

16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17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應該在自己所處的位置上做適當的事,謀劃和行事都不要越過自己所處的地位。遵照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做事,才是君子,才算作是致良知。

 

18 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有向上向善的進取心就是學習。一直念著過去的事,考慮未來的事,並沒有什麼用處,只會使自己的向上之心有所懈怠和分散。

 

19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能真心悔過是一種良好品德,但有的人犯錯之後過分耽溺於悔恨之中,不能原諒自己。「是藥三分毒」,在悔恨中不能自拔會更傷及自身。悔悟是正確的,也不必太過自責,適當地給自己一些寬容。

 

20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與朋友相處,只有彼此謙讓,才能讓雙方都受益,互相攀比則會雙方受損。在人際交往中,要抱著謙虛的態度,才能實現雙贏和互補,有所進益。

 

21 固是事事要如此,須是識得個頭腦乃可。義即是良知,曉得良知是個頭腦,方無執著。且如受人饋送,也有今日當受的,他日不當受的。也有今日不當受的,他日當受的。你若執著了今日當受的,便一切受去。執著了今日不當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適莫。便不是良知的本體。如何喚得做義?

良知就是行事的「頭腦」,支配人的行為。遵循良知而行事,以不變應萬變。不在於受與不受這個行為,而在於受或不受的道理。該受的時候就受,不該受的時候就不受,看你心裡明不明白這個理。

 

22 為政不事威刑,唯以開導人心為本。

正德五年,王陽明被任命為廬陵知縣。當地百姓因為無法忍受官府的壓迫而發起暴動,王陽明安撫百姓,並承諾為其做主,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任期間,他以疏導為主,關心百姓的訴求,也積極推行教化。這種行政管理方式,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23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只有理解透徹了,就記住了,若是只為求記住,那麼記的過程會很痛苦,而且也不會理解透徹。而只要理解透徹了,自然就記住了。但理解也不是最高的,最終極的境界還是「自家本體」——自己的心。理解最終還是為自己所用,如果目的是求理解,那還是不夠的。

 

24 常快活便是功夫。

王陽明「龍場悟道」十分有名,但是龍場其實是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跟隨王陽明一起來到龍場的人大都病倒,只有他安然無恙。王陽明在龍場受了兩年的磨難,依然安康,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能保持樂觀豁達的心。

 

25 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只要一個人心存正氣,行得正,就不怕被鬼迷了心竅。好色,就是被色鬼迷;貪財,就是被財鬼迷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氣,就是被怒鬼迷了……諸如此類,與其說被什麼鬼迷住了,其實都是自己的心不正,不能定。

 

26 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一個人,若是真的用功,他人的毀謗或是欺慢,也會是一種磨鍊,也是使自己的道德進益的機會。如果不用功夫,那麼別人的毀謗就是登時將自己擊垮的魔鬼。每一次外界的挑戰,都是對本心修養的一次考驗,是將其作為「進德之資」還是「魔」,就看自己的功夫了。

 

27 是有意於求寧靜,是以愈不寧靜耳。

凡事不可強求,之所以無法獲得寧靜,是因為我們有時是刻意追求寧靜。而越是刻意,越不得寧靜。

 

28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這句的觀念遠承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性是共通的,聖人之心與常人之心本來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平常人自以為無法與聖人比肩,容易被外物遮蔽自己的本心。只要積極向善,克制遮蔽本心的魔障,有成為聖人的志向,人皆可成聖。

 

29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孟子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遇事須先反問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苛責他人。

30 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

這句也是繼承了孟子思想的精華。孟子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常省察自我,反觀己心,去除障蔽,不可鬆懈,才能有所進益。

社會高速發展、充滿動蕩、充滿變化、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社會裡,人人都充滿著對力量期待。然而,一個人或一支隊伍,如果內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彌補,那麼不管外部力量多麼壯觀,恐怕都難以支撐。

真正的力量,應永遠是發自內心——心之力!


為何有些老闆窮其一生,都在被企業所累,被金錢所累?

外圍打拼一生,不如核心奮鬥一年。

如何進入核心,開啟經營企業的心力時代!


為此,柳祖海老師特開設《領袖心之力》課程,幫你開啟強大的心之力!


相關焦點

  • 讀《傳習錄》30句經典名言,跟王陽明學修身
    這幾句即王陽明的重要觀點「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的,要是真的對某事物有所認知,那一定是身體力行地去做了。產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時,「行」就已經開始了,只有切實展開行動,想法才能變為現實。親自實踐了,便是已知了。王陽明認為,聖人所傳的學說只有一個,就是將認識與實踐合而為一,知與行是一事兩面。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解析:這句話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是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人人皆可以為聖人,為堯舜。 第二層是說,人要成為聖人,必須反求諸己,向本心裡致良知,尋求萬事萬物之理。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書信,分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 吳光:王陽明《傳習錄》的當代啟示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其次是讀《陽明先生年譜》,以把握其生平事功及思想發展的脈絡。其後是《文錄》,《別錄》、《外集》、《續編》、《補錄》等陽明原著及《年譜》、《世德紀》等後學附錄著作,凡四十一卷。《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王陽明與眾弟子的論學語錄彙編,闡述了其格物致知、心外無理、知行合一、明德親民等觀點,中卷是與顧東橋等論學書函八篇,及《訓示》《教約》二篇,著重討論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說的內涵與意義。
  • 王陽明《傳習錄》三十句名言,蘊含心學至上智慧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了解陽明心學最經典的入門必讀書,「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
  • 《傳習錄》30句名言,蘊含心學至上智慧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了解陽明心學最經典的入門必讀書,「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正是因為陽明心學蘊含著「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至上智慧,曾國藩、孫中山、梁啓超等人,均對《傳習錄》推崇備至。已故國學大師錢穆更是將該書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知錯而該」,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而對於他人的錯誤,只要人家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之。03: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闡析:這句話有三個層次的含義。
  • 王陽明《傳習錄》精選20句,品讀「心學」第一書
    ; ; ;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心學集大成者。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學對明後期哲學與文藝影響巨大,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而且傳播中外。; ; ; 《傳習錄》是王守仁的講學語錄,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 從這部書開始
    文 /佚名原題:《傳習錄》: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傳習錄》,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為明代大儒王守仁的講學語錄,由王守仁的學生徐愛、薛侃和錢德洪等收錄編輯而成。《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心即理」本來是陸九淵的命題,《傳習錄》對此作了發揮。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
  • 《傳習錄》:了解王陽明其人其學必讀之書 | 王曉昕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代表著作。要了解和讀懂王陽明其人其學,《傳習錄》是必讀之書。
  • 王明陽{傳習錄}經典必讀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書信,分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 《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感悟大智慧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王陽明的一生,核心是八個字:聖人之道,內心自足。陽明成功發展陸九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
  • 王文成公,聖人王守仁:《傳習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人皆可以為堯舜在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都很顯著的有兩個人,指諸葛亮、王陽明。《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之經典,王門之聖書。致良知之學絕大部分內容都在反覆強調:存天理去人慾(去除個人私慾留下的就是天理、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講聖人之學孔孟之學的邏輯,夾雜與朱熹學說的不同觀點。我們叫做神, 心外無理,其實胡塞爾不過如此罷了。看此書,首先要深讀四書五經才行。
  • 王陽明《傳習錄》十句經典名言,千年不滅一盞燈,人生至理!
    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知,求知。成,完成。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求知的結果。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學了知識,而不實踐,這等於沒有學到知識一樣。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王陽明十句傳世名言,句句堪稱經典!
    王陽明,被《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1、為學大病在好名。出自《知行錄之一·傳習錄上》。出自《知行錄之三·傳習錄下》。【譯文】聖人也是通過學習才了解道理的,眾人也是天生就具備了解道理的本能。5、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萬古一日。出自《靜心錄之三·文錄三·答以乘憲副》。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解析:《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陳榮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陳榮捷 著 重慶出版集團|華章同人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有關修養人人所必讀」圖書之一。陳榮捷先生參考中、日十餘種《傳習錄》版本,三十餘種《傳習錄》注評版本,擇其精彩者結集。注中有詞必釋,有名必究。引據典故,悉溯其源。對於從前諸家注評,陳先生以學術的客觀立場兼容並收,對於陽明之言有所發明或修正的,寧多毋少;對於只是表揚或者只是重述陽明之意的,則寧少毋多。《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是目前公認的全面詳盡權威的《傳習錄》版本。
  • 傳習錄
    《傳習錄》為明代大儒王守仁(王陽明)的哲學著作,由其門人徐愛、薛侃和錢德洪等收錄編輯而成。「傳習」 一詞出自《論語·學而》「傳不習乎?」。全書分為上下卷,其內容為王陽明與友人及學生討論學術問題的記錄。《傳習錄》作為語錄體包括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闡釋儒家經典的學術著作。關於《大學》今本與古本、親民與新民,以及格物等都是通過徐愛與王陽明的問答而詮釋的。其中關於 「知行合一」、「慎獨」、「致中和」 等哲學思想有深入探討。「傳習」 一詞出自《論語·學而》「傳不習乎?」 朱熹注此說:「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有人說,中國五千年來,只出來了兩個半聖人,第一個是孔子,這個不消多說了,古今公認的,第二個是王陽明,這個是今天說的重點,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這個爭議比較大,也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重點說一下王陽明,開創心學,立德!一己之力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多次剿匪,生平無一敗績!這是立功!「知行合一」《傳習錄》,這是立言!
  • 《傳習錄》:來看看王陽明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本月初買了兩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和《傳習錄》,這兩天在看傳習錄,對「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傳習錄》是輯錄王陽明與其門弟子及友人之間的對話,書信而成,集中體現了王陽明本人的思想,「知行合一」是《傳習錄》的重要主題之一,另外還有「心即理」,「致良知」,下面通過原文來看王陽明本人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