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芯國際董事會後發布公告稱,前武漢弘芯執行長、前臺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正式加入董事會擔任副董事長一職,入職時間為12月15日。然而,讓外界意想不到的是,在董事會當日,現任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對蔣尚義的入職無理由投下了棄權票,並且憤而提出辭職。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並未當場核准。
目前,中芯國際就此做了回應:
有媒體報導本公司執行董事及聯合執行長梁孟松博士擬辭任本公司職務的消息,並且本公司已知悉梁博士其有條件辭任的意願。本公司目前正積極與梁博士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任何關於上述事宜的進一步公告將根據《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及《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適時作出。任何本公司最高管理層人事變動,以本公司發布公告為準。
梁孟松在提交的辭呈中寫道:
我自從2017年11月,被董事會任命為聯合執行長,至今已三年餘,在這1000多個日子裡,我幾乎從未休假,甚至在2019年6月份,當我正在經歷著生命中最危險的時刻,都從來沒有放棄、也沒有辜負過諸位對我的囑託。
這段期間,我盡心竭力完成了從28nm到7nm,共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成的任務。而這些成果是由我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日以繼夜、賣命拼搏得來的。當然,董事長和諸位董事過往的信任與支持也是成功的關鍵要素。
我來中國大陸本來就不是為了謀取高官厚祿,只是單純的想為大陸的高端集成電路盡一份心力。目前,28nm, 14nm, 12nm,及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巨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顯而易見的是,梁孟松的確不負眾望,自他加入中芯國際以來,才短短三年多時間裡,中芯國際的製程工藝可謂突飛猛進,而且快得驚人。由於5nm和3nm製程工藝都必須依賴荷蘭ASML獨家供貨的EUV光刻機,所以,最起碼在未來三到五年內,5nm和3nm製程工藝量產應該不會是中芯國際在業務上重點。即便如此,中芯國際能夠解決關於28nm製程工藝的問題,並且成功量產14nm工藝,以及後續12nm工藝、n+1工藝、n+2工藝順利推進,甚至7nm製程工藝在2021年4月即可進入風險量產。梁孟松肯定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且功勞大大的。梁孟松在半導體領域出眾的才華,相信也令很多人佩服不已。
就連非常外行的廣大網友們,都發自內心地希望,中芯國際能夠放開懷抱,不斷引入更多優秀人才,且不說趕超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之類的話,若能在管理和技術兩大方面做到世界一流大廠的水準,乃至另闢蹊徑做出自己的創新,就算總體市佔率和製程工藝等方面跟在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之後,那也將是非常了不起的。對於前臺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正式加入中芯國際,局外人更多的是視為一個天大的利好,認為有了蔣尚義、梁孟松等半導體業界明星人物聚在一起攜手共事,中芯國際的未來只會更加光明。
(一)
早在1992年,梁孟松即在臺積電工作。作為臺積電的頭號技術研發戰將,幾乎參與了臺積電每一代製程工藝的研發工作。所以,臺灣地區半導體業界說梁孟松是「技術狂人」一點不為過。到2009年,梁孟松負氣離開臺積電,去了韓國,而後加入了三星。並且臺積電的黃國泰、夏勁秋、鄭鈞隆、侯永田和陳建良等多人也甘願一路追隨梁孟松,去了韓國並加入三星。三星在得到梁孟松等人的幫助下,提前研發出並投產了14nm FinFET製程工藝,讓臺積電的16nm FinFET製程工藝嘗到了失敗的苦頭,臺積電法務長方淑華曾向他人說道:「他去三星,就算不主動洩露臺積電機密,只要三星選擇技術方向時,他提醒一下,這個方向你們不用走了,他們就可以少花很多物力,時間。」
梁孟松早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電機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晶片公司AMD中工作過數年。1992年,梁孟松回到中國臺灣,加入臺積電。臺灣地區業內人士對梁孟松的評價是,梁孟松在臺積電的17年中,為臺積電立下了赫赫戰功。2003年,臺積電之所以能夠成功研發出130nm的製程工藝(銅製程),憑此一舉擊敗IBM。臺積電的研發副總裁蔣尚義為臺積電立下頭功,梁孟松為臺積電所立功勞,僅次於蔣尚義。梁孟松在臺積電工作的17年間,平均每年的薪酬高到3600萬元臺幣。
梁孟松之所以選擇憤而離開臺積電,據公開的信息顯示,當時在臺積電時與曾任臺積電技術長孫元成一直處於既是同事又是競爭激烈的關係。2006年,蔣尚義從臺積電退休之後,因為臺積電研發組織日益龐大,開始在研發團隊導入 「Two in a Box」 的策略,也就是任命兩個研發副總。另一個原因應該是蔣尚義退休後,無論單獨升任誰上來,都沒辦法壓住臺積電這一大群各個智力、能力過人且武功高強的研發隊伍,因此才採取兩位研發副總的方式執行。而被臺積電升上來的其中一位是羅唯仁,他曾經任職過英特爾;另一個研發副總的職位,梁孟松一直認為是自己是最適合的人選,但結果卻是與梁孟松有瑜亮情結(既生瑜何生亮)的孫元成出線,由此種下了梁孟松離開臺積電的導火線。
張忠謀帶領臺積電期間,臺積電也確實出了不少高端管理人才,並在科技業開枝散業,例如聯發科共同執行長蔡力行,以及宏碁董事長陳俊聖等人。張忠謀曾經在談到梁孟松時,曾語帶惋惜說當初未能如願留住人。
臺積電人內才濟濟,除了張忠謀欽點的兩位接班人,即現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魏哲家歷練完整外,包括蔣尚義、梁孟松、林本堅等人,都是臺積電前研發大將。而像胡正大、張秉衡,林坤禧等人,也都在臺積電擔任過副總經理以上職務。
一直對梁孟松有好感的張忠謀,也曾透露,梁孟松在離開臺積電前很忠心、很好,唯一讓張忠謀覺得好感打折的原因,是梁孟松離開臺積電後先後跳槽去三星、中芯國際。張忠謀語帶惋惜表示,2008年知道梁孟松要離開臺積電時,曾很努力要留住人,但終究未能如願。
(二)
2020年,是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擔任聯席CEO的第三年。事實上,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原是一波三折,由於曾經遭到前東家臺積電控告,中芯國際在遍尋人才的路上顯得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當時梁孟松正式加入中芯國際也顯得異常低調。而且三年多來,梁孟松從不公開出席中芯國際內部任何活動,對外更是從不露臉,堪稱中芯國際史上「最神秘CEO」。
曾經為臺積電在14納米製程工藝立下過汗馬功勞的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也被業界視為「如獲至寶」。有關技術與研發相關的所有領域全都是由梁孟松一個人拍板、一個人說了算,甚至中芯國際給梁孟松的年度股票報酬都直追董事長周子學。而位於張江的中芯南方,幾乎全是在梁孟松一個人的主導下,完成的先進工藝與研發專門廠區,而且是攸關中芯國際未來工藝藍圖規劃、最重要的一個晶圓工廠。
但是,梁孟松在性格上難以容下他人,所有事情幾乎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三年多來,也讓中芯國際內部再度形成了梁孟松的特殊「朋友圈」,在他當紅時,不在他圈內的人,幾乎成為中芯國際的非主流派。
據一位半導體人士觀察,中芯國際兩位聯合CEO在公開場合幾乎沒有過言語交流。兩位聯合CEO不合的傳言也因此甚囂塵上,讓中芯國際實施雙CEO制能否讓公司運營持續穩健運轉,一直頗受外界關注。
舉例來說,進入2020年以來,由於5G手機市場商機開始大爆發,相比4G手機的電源管理晶片用量多了3 ~ 5倍,造成全球電源管理晶片PMIC大缺貨。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其實在2019年,中芯國際另一位聯合CEO趙海軍就曾在董事會中提議要擴建新產能來滿足電源管理晶片PMIC客戶的龐大需求,但據說是梁孟松投下了反對票。梁孟松給出的理由是,這種成熟製程和產品的利潤不好,不如梁孟松自己負責的先進位程技術產品最重要,就這樣把趙海軍的建議擋掉,自然也把2020年PMIC大缺貨的商機擋在了門外。
自從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後,公司人員有一波非常大幅度的變動。當時業界很誇張地形容,梁孟松加入後,中芯的研發團隊人員走了三分之二。當時有人跟中芯國際求證此事,公司表示可以請人資部門提出證明這個數字太誇張。但也有人為梁孟松喊冤,說他確實換掉了很多研發部門的人,因為他出身一流半導體公司像是臺積電、三星等,當然要求標準會非常高,而他加入的目的不就是要幫中芯國際脫胎換骨嗎。
(三)
其實在2011年,正是因為當時的CEO王寧國與CTO楊士寧,兩人不合而公開檯面化,最終王寧國失勢敗走,楊士寧也相繼離開,兩敗具傷告結,中芯國際不僅內部團隊人心浮動,更是處於一個風雨飄搖的狀態。直到張文義出任董事長,並找來邱慈雲擔任救火隊CEO,之後經過6年的體質調整,中芯國際才在他任上的6年逐漸擺脫先前內耗的陰霾,也正因此,邱慈雲在任內被業界視為是中芯國際真正扭轉虧損局面的「福將」。
但好景不長,當中芯國際迎來梁孟松之後,邱慈雲以個人理由請辭,接著市場的目光將梁孟松這位「技術大拿"視為中芯國際技術調兵遣將的救世主。無奈,梁孟松上任僅三年多,如今董事會重新找回蔣尚義,卻只是引發梁孟松不滿的導火索之一。因為曾在臺積電當他頂頭上司9年的蔣尚義,不會再讓他在內部技術話語權上「一言九鼎」了。
業界高層認為,此次,中芯國際延攬蔣尚義擔任副董事長,蔣尚義無論輩份還是資歷,都要比梁孟松高了很多,梁孟松實不應該以「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態來看待此事。這和當年梁孟松與孫元成的競爭不一樣。倒是蔣尚義對於梁孟松的技術能力是給予肯定的,認為他做事和帶領團隊的能力都很強;畢竟自己的徒弟行不行,做過師傅的心裡最清楚不過。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外界認為,在美國阻擋下,中芯國際未來發展先進位程工藝增加了未知,梁孟松可能因此認為自己沒有非要留下來的理由。
(四)
蔣尚義1968年獲臺大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197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1974年獲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蔣尚義畢業後曾在德州儀器和惠普工作,1997年擔任臺積電研發副總經理,之後曾擔任臺積電共同營運長,2013年退休後,曾擔任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顧問2年。蔣尚義在半導體業界的資歷已有40餘年,頗受業內人士尊敬。
1997年,蔣尚義加入臺積電,2013年退休,期間參與了CMOS、NMOS、Bipolar、DMOS、SOS、SOI、GaAs 雷射、LED、電子束光刻、矽基太陽能電池等項目;在臺積電負責布局0.25、 0.18、0.15、0.13、90nm、65nm、40nm、28nm、20nm 甚至到6nm FinFET等關鍵節點之研發,終讓臺積電在產業界的地位從技術跟隨者成為領先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蔣尚義被張忠謀延攬回臺積電,當時臺積電正面臨40nm製程良率不佳的問題,張忠謀重回臺積電掌舵,並把蔣尚義找回去,讓當時低迷的臺積電軍心大振,士氣明顯提升。蔣尚義也延攬包括林本堅等半導體知名大將進入臺積電,還有元件專家Carlos Diaz、鄧端理等人,在多位強將帶領下,臺積電不斷改善製程瓶頸,也讓臺積電製程研發水準從追趕階段往前邁進。2000年臺積電曾婉拒與IBM在130nm銅製程上的合作關係,IBM是最具經驗的公司,但蔣尚義決定拒絕,因為他認為技術移轉對臺積電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效益有限,正式這個關鍵決定,讓臺積電的製程技術逐漸領先聯電,並加快拉開。
蔣尚義在臺積電間,他將研發團隊從400人擴編到7600人規模,培養成世界級的研發團隊,研發經費也從數十億元擴大到百億元,堪稱是臺積電很重要的靈魂人物。張忠謀曾稱讚蔣尚義,認可他是將臺積電水準「從二軍拉到一軍」的重要推手,也是掌管單一部門最久的副總級主管。
蔣尚義被業界稱作是臺積電的靈魂人物。此次,他願意再度出山,加入中芯國際,業內人士認為,蔣尚義重返中芯國際,正面的意義不小。對於中芯國際而言,蔣尚義的加入,對內可以起到穩定軍心、更加提振員工士氣的作用。中芯國際正處於14納米製程工藝擴產的轉折點,從產能規劃上,14nm工藝將快速起步。而蔣尚義曾經擔任過臺積電研發最高主管職務,將能夠幫助中芯國際夯實14nm工藝量產,並為未來的工藝研發藍圖鋪開一條更光明的路。此外,中芯國際兩位CEO趙海軍和梁孟松在專業上各有擅長,而且都分工重要職務,蔣尚義作為兩位CEO與董事長之間的溝通橋梁,又兼具過去在臺積電研發副總、營運長兩個重要職務,將能夠很好起到統合中芯國際運營層面與研發團隊之間的謀合作用。
外界可以很確定的是,由於蔣尚義在過去的研發要職歷練,同時熟悉半導體上遊設備材料供應鏈關係,所以,包括先進封裝和小晶片(Chiplet)等新方向技術,以及中芯國際想要繼續向前推進工藝研發的光刻技術領域,等等,蔣尚義都將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據蔣尚義日前表示,臺積電開始做先進封裝,便是2009年時由他提出建議的。當時蔣尚義去找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並提出此建議,且用了一個小時跟張忠謀解釋,張忠謀不但馬上批准,且立刻同意給蔣尚義400名工程師,加上1億美元的設備做先進封裝。而且,蔣尚義還找來餘振華一起做先進封裝。蔣尚義說:「臺積電2009年進入先進封裝這條路時,並沒有人看得出這條路,最後臺積電走通了,很多人跟進,大家也同意這是後摩爾時代應該走的路。所以,我想趁著我還做得動的時候,多做一點事。」對於Chiplet小晶片技術,蔣尚義同樣想過在臺積電擴大化。
蔣尚義曾經說過,「我絕不做與老東家臺積電競爭或是傷害他們的事」。如今,他再次說出,「第一,我不挖臺積電的人;第二,我不洩漏臺積電機密」。蔣尚義早已功成名就,以他現在的年紀,還願意出山,在半導體領域繼續辛苦打拼,而最根的本原因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他仍然對半導體滿懷著熱情,以及他對技術的追求和理想。正如他近日所說,「發展先進封裝和系統整合技術是我的夢想,也是我到大陸想做的事。每個人都有實現夢想和期望的權利,在我這個年紀,坦白說機會不多了。」
(我為科技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