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方「明清12府」進士、狀元數量排行,蘇州府狀元最多

2020-12-19 騰訊網

從隋唐科舉考試成熟以來,我國共產生了600多位文狀元,目前有籍貫可考的為三百多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當然,狀元和進士的分布並不是平均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下,古代南方各州府進士、狀元數量排行,看古代哪個地方人多、愛讀書。

一:蘇州府-3902位進士、54位狀元

古代蘇州府主要包括現在的上海、蘇州一帶,是江浙滬閩地區古代出現狀元最多的州府,有戶籍的進士近四千人、狀元54位。

二:福州府-4100位進士、26為狀元

古代福州府主要包括現在的福建省會及周邊十縣,因為福建西部多山和丘陵,平原少見狹小,人口自然不如蘇州府繁榮,但依然出了四千多位有戶籍進士、26位狀元。

三:吉安府-2936位進士、24位狀元

古代吉安府是明清時期設置的一個府,在江西省中部一帶,大致在現在的吉水、萬安兩縣間贛江流域及安福、永新等縣地。也是多丘陵的地方,共出了近三千進士、24位狀元。

四:徽州府-2081位進士、24位狀元

古徽州是很有名的一個地區,是徽商、徽文化的發源地,大致在今黃山及周邊六縣。徽州讀書人也不少,古代共出了兩千多位進士,24位有戶籍狀元。

五:紹興府-2898位進士、19位狀元

古紹興府轄一府八縣(會稽、山陰、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縣、新昌),大致在今天紹興地區,古代共出了近三千進士、19位有戶籍狀元。

六:杭州府-3103位進士、15位狀元

古杭州府大致就是在今杭州一帶了,古杭州是當時南方經濟最繁榮的地方之一,所以出的進士也不少,超過三千人,有戶籍狀元15位。

七:常州府-2920位進士、15位狀元

古常州府大概在今天的常州市一帶,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出了不少進士,近三千人,有戶籍狀元15位。

八:泉州府-2316位進士、11位狀元

古泉州府大致相當於今泉州市部分地區、廈門、金門大部分、漳州、莆田少數地方,還是比較大的。古代一共出了兩千多位進士、11位有戶籍狀元。

九:興化府-2215位進士、10位狀元

古興化府大致就是今天福建莆田市大部分地區,古代共出了兩千多位進士,10位有戶籍狀元。

十:寧波府-2483位進士、7位狀元

古寧波府有6縣,大致在今寧波部分地區及周邊部分縣,古代共出了兩千五左右進士、7位有戶籍狀元。

十一:撫州府-2450位進士、5位狀元

古撫州府大致在今天的江西撫州市,古代共出了兩千多位進士、5位有戶籍狀元。

十二:嘉興府-1581位進士、9位狀元

古嘉興府大致包括現在的嘉興和上海市部分地區,地方不大,共出了一千多位進士、9位有戶籍狀元。

這12府基本都是明清時期的江浙滬、閩、贛五地區域劃分,看得出,蘇州才子還是最多的。

相關焦點

  • 明朝科舉狀元數前五的省份與地區,來看看有沒有你的老家
    舉人會試被錄取後後被列為「甲榜」,這些人便是我們常說的「進士」,按照考試的成績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級,每科錄取人數不同,但一甲人數只有三位:狀元、榜眼和探花。終明一朝總共有90位狀元,那麼這些狀元都是來自哪些省份和地區呢?
  • 歷史上出狀元最多的地方,如今院士數量依舊全國第一,實在太霸氣
    有句話講「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五十歲能考上進士,就算年輕的了。進士尚且這麼難考,更何況考第一名,成為狀元?不過對有個地方來說,考狀元這件事卻司空見慣。因為出的狀元太多,那裡甚至將狀元當作 「土產」和「特產」——這個地方,就是蘇州。
  • 我國古代狀元籍貫分布,快來看看你的家鄉出了多少位狀元!
    這幾天又被「蛋蛋後」的開學霸屏啦,尤其是前幾天清華、北大開學的時候,各種有關學霸、高考狀元的報導更是讓人目不暇接。雖然現在每個省都各有一個文科狀元和一個理科狀元,沒有什麼人數差距。那大家知道,在古代,哪個省份的狀元最多嗎?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眾所周知,我國的科舉制經歷了1300年整。從隋煬帝開始到清光緒帝舉行的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結束,共產生過736位狀元。隋朝開始設進士科,到了唐代又設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經的科目。在這些科目中,明經是最容易的,進士最難。我國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共有592人,而有籍貫記載的,共有357人。
  • 古代中了狀元是幾品官?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很多人認為,古代高中狀元之後,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錦,但這是一個誤區。狀元是對科舉考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第一名的稱呼,但狀元本身不是一個官職,自然沒有品級,需要授官以後,才能確定品級,而狀元授官的品級,在不同朝代並不相同。唐朝,進士不容易,想做官,還得再考試科舉制度雖然發源於隋朝,但當時影響力不大,到了唐朝才開始大行其道。
  • 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另外,宋代還將進士分為三甲,前三名為一甲,賜進士及第。北宋前三名都稱狀元,南宋則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童試:考試通過就是「童生」明清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通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但很多讀書人考到鬚髮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 院試:考過就稱「秀才」或「士」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古代科舉考試,就業目標非常明確,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試猶如打通關,就明清兩朝而言,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考稱童子試,考取後取得生員身份,生員的俗稱即是秀才,明清時期秀才考試比現代高考難太多,需經縣試、府試、院試三層才能過關,當年洪秀全四次參加童子試均名落孫山,在最後一次廣州應試後,偶然發現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才開始建拜上帝會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成為了秀才並不等於就獲得了鄉試的資格,根據明朝史書記載,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舉人:鄉試中舉的人,稱之為舉人。鄉試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時代,正常情況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 狀元就一定吃香嗎?如果是在五代時期,狀元和普通進士沒有區別
    五代中原五朝、南唐、南漢、前蜀、後蜀、吳等加在一起共有進士考試121次,應有狀元121人,而實際上能留下姓名的狀元僅有32人,可見,五代的狀元大部分都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對狀元並不看重,並不津津樂道其事跡。
  • 從康熙雍正到鹹豐光緒,200年間狀元書法
    比起科舉,至少我們高考的莘莘學子還在同一起跑線,而科舉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巴蜀之道。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
  • 我國歷史上出過狀元最多的省份是哪個省?
    歡迎來到經典人文之旅,眾所周知,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唐朝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卅一年舉行了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稱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在我國社會影響非常深遠。科舉考試中第一名是元,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
  • 狀元
    從總體上看,狀元的素質低的根本原因,要歸結於科舉制度的弊端和官場的腐敗。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沒落,有它的客觀規律。科舉制度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但它的弊端卻是明顯的,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 明清兩代,浙江狀元、榜眼、探花的區域分布
    進士,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頂端,而一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又是頂端中的頂端。
  • 高考結束了,你知道古時「高考狀元」是怎麼煉成的嗎?
    「狀元」在宋代時並非指進士第一名,而是對於「殿試」三甲中「一甲」的統稱,即「進士」前三名均可稱為「狀元」,也就是說宋朝時,每次殿試,「狀元」有三個。只是到明清之際,殿試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 狀元府裡獎狀元——9位臨安學子獲得通策寶群獎學金
    9月13日上午,杭州通策寶群置業有限公司在臨安狀元府小區舉行儀式通策寶群董事長吳吾美告訴杭商傳媒記者,狀元府小區由通策寶群開發,位於臨安的集賢區塊,這裡文脈深厚,唐宋時期更是出現過十八進士共一村的典故。如今的集賢區塊聚集了臨安中學、警察學院、臨安職教中心等院校,是臨安的文教集中區。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先後排名
    排名: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探花—榜眼—狀元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
  • 漢地十八省中從未出過狀元的只有這兩個省份
    科考最後一場考試是所謂殿試,主考官是皇帝本人,殿試將決出舉子們在本次科考中的名次,名列前三名的將被列入一甲進士,最後排在榜首的被稱為「狀元」,是新科進士中的頭號幸運兒、將天下矚目,而作為狀元的家鄉人也會感到與有榮焉。在明清時期,若今科狀元是本省籍,在京京官會在本省會館設宴,慶賀本鄉文氣鼎盛,科甲奪魁。
  • 中國狀元之鄉:將軍和進士數量為全國第一,如今只是四線城市!
    導語:中國狀元之鄉:將軍和進士數量為全國第一,如今只是四線城市!在歷朝歷代都有人才輩出地方,就是人傑地靈的地方,我國國土遼闊,有許多這樣的地方。不過要說最著名的應該還是位於江西省的吉安市。吉安自古就是人文淵源之地,這裡的水土孕育了三千進士,自稱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狀元之鄉」、「將軍市」、「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的美譽。
  • 科舉史上最牛的一門三狀元,出了兩位宰相一位將軍,父親也是進士
    眾所周知,科舉在明清時期發展完備,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士人各展其才,進行比試,如果能高中狀元,那簡直是整個家族乃至整個家鄉的榮耀,畢竟中國歷史上的狀元總人數也才500餘人,很多偏遠地方可能數百年都出不了一位狀元。然而在四川南充大橋鎮,卻有一處名為「三狀元故裡」的景點,嚴格說來應該是兩位狀元和一位進士。
  •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繫?
    童生、生員(秀才、茂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狀元,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逐級向上層次考試錄取者的稱謂。
  • 明清蔣氏進士名錄(不含武進士)(摘要及明朝篇)
    明清科舉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狀元,後亦稱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統稱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