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而上——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轉移透視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化工報

隨著世界化學工業持續向東(亞洲)轉移,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化工第一大國。此後,在金融危機的後危機時期,產業經濟的恢復性增長一波三折,並呈現出諸多重大的結構性調整。在產業布局調整方面,中國化工產業再次迎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轉移,即產業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梯級轉移漸成趨勢,且一浪高過一浪。

在產業轉移西進的過程中,有兩條主線格外引人關注,一是向能源化工「金三角」等原材料富集的地區轉移,實現煤氣油鹽等資源的就地轉化和綜合利用;二是向長江的中上遊地區轉移,挖掘低成本替代的競爭紅利,同時搶佔中上遊地區消費升級的機遇。在化工產業沿長江溯流而上的過程中,四川、重慶、湖北、安徽等省份表現尤為突出。此文就將對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轉移最新的成果及態勢做一全景透視。

長江中上遊迎「化機」

螺旋式上升和梯度升級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無論是國家還是產業,都在優化投入產出比的利益驅動下,不斷地從高成本地區流向價值窪地,通過「削峰填谷」最終達到先進帶動後進、梯級發展進步的結果。

從化工產業來看,化工生產需要大量用水,大宗化工產品運輸也要靠水運,因此逐水而居就成為現代化學工業的一大特徵,舉世皆然。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效顯現,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和價值窪地在全球脫穎而出,美歐日韓等發達經濟體的產業界開始不約而同地實施產業轉移,將在本國不具備比較競爭優勢一般製造產業向中國轉移,而東部沿海則成為首選之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化工產業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聚集風起雲湧,上海化工區、惠州大亞灣石化區、寧波石化經開區等我國主力化工園區都誕生在這一時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國際政經和產業格局發生劇烈調整再塑。在化工產業,中國化工產業規模於2010年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化工大國;與此同時,國內化工產業轉移開始抬頭,自發地從要素成本已經全面高企的東部沿海地區向具備價值窪地效應的中西部地區轉移。

在這個過程中,長江中上遊地區以其獨特的原料、用地、用水、用電、水運等綜合優勢,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2011年,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斥資80億元在重慶市建設40萬噸/年聚氨酯項目,便成為長江中上遊地區承接「化機」的重要標誌。

化工園區掀起淘金潮

今年10月31日,華魯集團旗下山東華魯恆升化工股份公司與荊州市政府、江陵縣政府籤署現代煤化工基地項目投資協議。華魯恆升將總投資不少於100億元,在湖北江陵經濟開發區(荊州江陵綠色能源化工產業園)投資建設現代煤化工基地。荊州基地是華魯恆升「出魯」後的第一站,目標是在荊州打造公司第二基地,建設國內一流的集園區化、智能化、高端化、終端化於一體的現代煤化工標杆企業。

山東省化工產業規模連續27年居全國第一位。自2017年以來,山東省重拳出擊,鐵腕整治化工產業,其力度和系統性在新中國化工產業發展史上前所未有。不到3年時間內,全省規模以上石化企業由7595家削減到4700多家,化工園區由199個削減到85個、企業入園率由不到20%提高到34%,全行業規上企業主營收入則出現了萬億元級的滑坡,與第二名廣東省的差距已經縮小到5000億元以內。在高壓整治和產業規模急劇收縮的同時,山東化工企業的外遷和轉移也逐漸抬頭。

以華魯恆升為例,該公司近年來一直在謀劃建設第二基地,此次「出魯」第一子便落地荊州,凸顯了長江中上遊布局化工項目的天時地利優勢。而華魯恆升的出魯入鄂,僅僅是近年來長江中上遊地區化工園區承接化工產業轉移漸入佳境的一個縮影。我們梳理匯總了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幾個長江中上遊省份的沿江化工園區近年來承接轉移化工項目的情況(見下表)。

長江中上遊具備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園區

透過華魯恆升以及眾多化工項目溯流而上的選擇,我們不難發現長江中上遊化工園區承接化工產業轉移的背後邏輯。再以華魯恆升為例,其選擇的荊州位於江漢平原腹地、長江之濱,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機場、高鐵、高速公路、黃金水道一應俱全,5000噸級貨輪可以順暢地通江達海。另外,繼建設山西煤炭外運出海的大秦鐵路之後,我國運煤重載鐵路建設再傳捷報。2019年9月,浩吉鐵路(即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設計年輸送能力為2億噸。浩吉鐵路是中國「北煤南運」的戰略運輸通道,將能源「金三角」地區(榆林—寧東—鄂爾多斯)豐富的原煤運往華中主力消費市場。而荊州正好處在長江航道和浩吉鐵路的交匯之處,原油、原煤以及最終的化工產品在此可以便捷地集散運輸。這是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最大的地利。此外,華魯恆升荊州產業園一期項目將建設功能化尿素、醋酸、有機胺等項目,也是瞄準了華中地區肥料市場需求較大,可以搶佔差異化的市場賽道,項目綜合優勢比較明顯。

浩吉鐵路示意圖

在湖北省另一座濱江城市枝江,姚家港化工園區已經發揮地利優勢,在探索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融合發展上先行一步。目前姚家港化工園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鏈、鹽化工產業鏈、精細化工產業鏈、醫藥化工產業鏈。「十四五」時期,園區將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工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產業鏈上下遊及互補型項目,向著建成產值千億元的大型綠色化工園區前行,已成為長江中上遊承接化工產業轉移的一顆亮眼新星。

保護母親河的「危機論」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人口總量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所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長期高強度且野蠻粗放的開發建設,近年來長江的環境生態也出現了巨大退化。化工、印染、造紙、有色冶金等重化工業沿江而建,僅化工業長江流域就一度聚集了全國近40%的產能,高耗水、高排放、高汙染的發展模式使長江的環境生態不堪重負。

保護母親河、改善長江生態亟待一場「革命」。2016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18年4月26日,總書記又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通過長江經濟帶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2020年11月14日,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長江經濟帶要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範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長江大保護作為國家大政方針,已經牢牢佔據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中心位置。

「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推進上中下遊協同聯動發展,要引導下遊地區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上遊地區有序轉移,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新時期的長江經濟帶發展,也不再是規模和速度的比拼,而是應努力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試驗區和標杆地。

在此背景下,整個長江流域的產業發展便有了完全不同的規則和方法,可謂危與機並存。對蘇浙滬等長江下遊區域而言,就必須果敢做出決斷,率先開展重化工業的集中整治與轉型升級,從一般性重工業更多地轉向高端製造業。而長江中上遊區域可以抓住契機承接產業轉移,但這個過程絕不是簡單的轉移複製,而是轉移升級,保護必須成為轉移的前置條件。

從化工產業來看,之前幾十年形成的「化工圍江」的時弊,是長江大保護國策出爐的重要現實背景。因此,長江經濟帶發展大棋局下的化工產業轉移和再布局,絕不意味著延續和照舊,對化工產業而言既沒有趨勢性的增量投資機會,也沒有一窩蜂再大幹快上的空間。

在長江大保護旗幟下的化工產業轉移與發展,必然是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園區化布局、循環經濟模式,秉承「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智慧循環、高效安全」的理念,探索出既符合國際化工產業發展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化工產業發展路子。總之,「減量」和「升級」將成為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發展的主題主線,一大批低水平、低質量的化工企業和園區將被剛性紅線淘汰出局,而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的化工企業和園區反而能抓住機遇,成為優勝劣汰、「剩者為王」的獲益者。

遵循這一邏輯,長江經濟帶的化工產業規劃發展,無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業內企業和園區的競爭,將在質量效益、綠色安全的新標杆下展開。而投資商對沿江化工園區的選擇,也一定會更加看重園區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其生產要素的綜合保障能力和對化工生產安全環保的支撐能力。基礎好、體質好、勢頭好的優質化工園區,將最終成為繼沿海地區之後一地難求的投資熱土。

大江東去,產業上溯。在化工產業西進的趨勢之始,我們樂見未來中國化工產業從東部獨大走向全國均衡,實現布局更優化、結構更合理,也期待在中國綠色化工的探索建設進程中,產業轉移中的中西部地區發揮後發優勢,高起點、高標準,走出新路、不走老路,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創立新功。

作者:中國化工報社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智庫研報由中國化工報社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原創出品,由劉全昌、常婷婷執筆撰寫,版權歸中國化工報社所有,未經許可和授權不得擅自商業目的轉載使用,否則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溯流而上——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轉移透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姚家港化工園:溯流而上 風帆正舉
    在產業轉移西進的過程中,有兩條主線格外引人關注,一是向能源化工「金三角」等富煤的地區轉移,實現煤氣油鹽等資源的就地轉化和綜合利用;二是向長江的中上遊地區轉移,挖掘成本優勢的競爭紅利。在化工產業沿長江溯流而上的過程中,四川、重慶、湖北、安徽等省份表現尤為突出,位於湖北省枝江市的姚家港化工園在此背景下脫穎而出。
  • 加快推進溫州市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汙染防治與綠色發展工作實施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溫州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溫州市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汙染防治與綠色發展工作實施方案》。全文如下:加快推進溫州市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汙染防治與綠色發展工作實施方案為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遵循黨中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策部署,深化我市化工產業整治提升,提高化工產業安全生產水平,推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根據國家、省有關要求,制定本方案。
  • 湖北:21家省級協會攜手 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產業發展
    12月19日,2019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推進會在武漢召開,全國21家省及副省級城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負責人齊聚江城,交流探討長江大保護和環保產業發展經驗與思路,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產業協同創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 當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近日,湖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黃楚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介紹五年來湖北著力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大文章,奮力當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情況。用好綠色指揮棒黃楚平介紹,湖北省委、省政府堅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唱響具有湖北韻律的長江之歌。一是遵循綠色理念。
  • 長江經濟帶科技與產業研究院在如皋掛牌
    長江經濟帶科技與產業研究院在如皋掛牌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20-12-22 字體:[ 大 中 小 ]
  • 望聞問切 把脈開方——透視審計署首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體檢...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題:望聞問切 把脈開方——透視審計署首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體檢報告」新華社記者劉紅霞端午剛過,審計署19日發布首份聚焦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的專項公告,就沿江11個省份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等中央決策部署情況出具審計「體檢報告」。
  • 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如何共融共享式發展
    ;產業空間布局 內容摘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多處提到長江經濟帶發展,強調通過推動長三角中心區一體化發展,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加快發展,引領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
  • 綠色明珠映清江 江西打造長江「最美岸線」產業美篇
    江西,以九江沿線作為「橋頭堡」,正在加速融入長江經濟帶,努力打造長江流域綠色發展的一顆璀璨明珠。    生態優先——新理念重塑新格局    長江,黃金水道。長期以來,化工、鋼鐵等重工業在長江流域星羅棋布。昔日的大開發,嚴重威脅著長江生態安全。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排行及優化策略
    提升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策略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來,長江經濟帶在水汙染治理、產業技術進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在水汙染治理方面,受傳統「各自為政」治理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長江經濟帶水環境汙染的問題仍沒有根本解決,重大環境汙染事件頻發、科技研發重複投資現象普遍,產業技術總體水平不高。
  • 建行江蘇省分行:踐行綠色金融 護航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建行江蘇省分行結合2020年江蘇省政府下發的《關於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意見》,制定了《加快培育江蘇省分行綠色金融新優勢實施方案》,成立綠色信貸推進工作小組,明確分行綠色金融發展目標,助力國家重大戰略實施。   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轉型最為有效的推手,建行江蘇省分行運用金融科技,為江蘇傳統產業轉型提供資金和金融服務支持,不斷釋放綠色金融引領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的動能。
  • 長江經濟帶保護和治理的重大意義
    「N」就是圍繞《規劃綱要》落實,制定的一系列專項規劃、政策文件和實施方案,具體包括10個專項規劃,即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沿江取水口排汙口和應急水源布局、岸線保護和開發利用、森林和溼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國際黃金旅遊帶以及長三角、長江中遊、成渝三大城市群發展規劃等;11個實施方案,即沿江省市《規劃綱要》實施方案;還有城鎮汙水垃圾處理、化工汙染治理、農業面源汙染治理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三)戰略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確立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總基調,統一了思想認識。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出臺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體戰略。
  • 重慶上海攜手打造長江三峽旅遊經濟帶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一直以來,重慶與上海的合作就有著天然的紐帶。6月21日至24日,重慶市精心設計的冠有「重慶非去不可」名稱的大模型動車將在上海展出,屆時將在上海徐匯區、楊浦區、長寧區、松江大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一直以來,重慶與上海的合作就有著天然的紐帶。
  • 長江經濟帶PK黃河生態經濟帶,科研表現哪家強?
    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生態經濟帶科研表現如何?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態勢如何?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主任彭以祺介紹,《長江經濟帶與黃河生態經濟帶科研表現對比分析》報告採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情報研究的方法,揭示了長江經濟帶、黃河生態經濟帶及其各省份在基礎研究版圖當中的地位和影響。為黃河生態經濟帶的戰略構建以及我國不同區域的科研布局和協同發展,提供了客觀的數據支撐。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驚豔時光!長江南京段飄出綠絲帶
    △幕燕濱江風光帶化工集聚地變身綠色飄帶,燕子磯成為宜居新城11月12日上午9點,在燕子磯濱江公園,長江大橋和二橋之間,江風徐徐△幕燕濱江風光帶這樣的場景在當地居民眼中可謂來之不易,燕子磯新城規劃前期部部長陳智敏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幕燕濱江片區曾經是南京的「工業重鎮」「化工基地」,嚴重破壞長江生態環境
  • 唐堅: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綠色發展路徑
    杜絕汙水排放,控制水質汙染,促進水質改善,切實保護和利用好長江水資源,保障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安全。通過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和旅遊經濟,構建長江生態屏障,推進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建設。  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分工」的發展原則。合理布局產業體系與優化經濟結構,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長江經濟帶作為一個整體流域經濟,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
  • 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已然奏響!長江經濟帶這五年有什麼變化?來看這份...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互聯互通、協同發力,5年來長江經濟帶持續優化新興產業布局,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規模佔全國比重均超過50%。
  •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專題研討:南通接軌上海 重點在哪
    4月22日,省重點培育智庫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組織全校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專題研討。  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教授說,有意見認為,在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同時,應當將滬杭甬大灣區都市圈發展規劃提上議事日程。「除此以外,浙江正致力於和上海共同建設小洋山。這表明,浙江在對接服務上海方面行動比較快。」
  • 從黃金水道到生態新走廊 長江經濟帶奏響綠色轉型發展「主旋律」
    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優化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全面整治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問題,並於今年年底前完成。「長江經濟帶是世界最大的內河產業帶和製造業基地,把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結合起來,幾乎囊括了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的所有問題,是一個中國發展與環境的縮影。」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南京濱江帶綠色蝶變 繪就長江...
    南京河西魚嘴棧道 受訪對象供圖把「化工區」變濱江風光帶,改破舊油庫成「網紅打卡點」……11月12日,記者隨中央網信辦「共舞長江經濟帶 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在長江南京段沿線採訪發現,美麗古都濱江帶實現了綠色「蝶變」,繪就長江經濟帶上的生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