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化工報
隨著世界化學工業持續向東(亞洲)轉移,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化工第一大國。此後,在金融危機的後危機時期,產業經濟的恢復性增長一波三折,並呈現出諸多重大的結構性調整。在產業布局調整方面,中國化工產業再次迎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轉移,即產業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梯級轉移漸成趨勢,且一浪高過一浪。
在產業轉移西進的過程中,有兩條主線格外引人關注,一是向能源化工「金三角」等原材料富集的地區轉移,實現煤氣油鹽等資源的就地轉化和綜合利用;二是向長江的中上遊地區轉移,挖掘低成本替代的競爭紅利,同時搶佔中上遊地區消費升級的機遇。在化工產業沿長江溯流而上的過程中,四川、重慶、湖北、安徽等省份表現尤為突出。此文就將對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轉移最新的成果及態勢做一全景透視。
長江中上遊迎「化機」
螺旋式上升和梯度升級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無論是國家還是產業,都在優化投入產出比的利益驅動下,不斷地從高成本地區流向價值窪地,通過「削峰填谷」最終達到先進帶動後進、梯級發展進步的結果。
從化工產業來看,化工生產需要大量用水,大宗化工產品運輸也要靠水運,因此逐水而居就成為現代化學工業的一大特徵,舉世皆然。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效顯現,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和價值窪地在全球脫穎而出,美歐日韓等發達經濟體的產業界開始不約而同地實施產業轉移,將在本國不具備比較競爭優勢一般製造產業向中國轉移,而東部沿海則成為首選之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化工產業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聚集風起雲湧,上海化工區、惠州大亞灣石化區、寧波石化經開區等我國主力化工園區都誕生在這一時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國際政經和產業格局發生劇烈調整再塑。在化工產業,中國化工產業規模於2010年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化工大國;與此同時,國內化工產業轉移開始抬頭,自發地從要素成本已經全面高企的東部沿海地區向具備價值窪地效應的中西部地區轉移。
在這個過程中,長江中上遊地區以其獨特的原料、用地、用水、用電、水運等綜合優勢,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2011年,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斥資80億元在重慶市建設40萬噸/年聚氨酯項目,便成為長江中上遊地區承接「化機」的重要標誌。
化工園區掀起淘金潮
今年10月31日,華魯集團旗下山東華魯恆升化工股份公司與荊州市政府、江陵縣政府籤署現代煤化工基地項目投資協議。華魯恆升將總投資不少於100億元,在湖北江陵經濟開發區(荊州江陵綠色能源化工產業園)投資建設現代煤化工基地。荊州基地是華魯恆升「出魯」後的第一站,目標是在荊州打造公司第二基地,建設國內一流的集園區化、智能化、高端化、終端化於一體的現代煤化工標杆企業。
山東省化工產業規模連續27年居全國第一位。自2017年以來,山東省重拳出擊,鐵腕整治化工產業,其力度和系統性在新中國化工產業發展史上前所未有。不到3年時間內,全省規模以上石化企業由7595家削減到4700多家,化工園區由199個削減到85個、企業入園率由不到20%提高到34%,全行業規上企業主營收入則出現了萬億元級的滑坡,與第二名廣東省的差距已經縮小到5000億元以內。在高壓整治和產業規模急劇收縮的同時,山東化工企業的外遷和轉移也逐漸抬頭。
以華魯恆升為例,該公司近年來一直在謀劃建設第二基地,此次「出魯」第一子便落地荊州,凸顯了長江中上遊布局化工項目的天時地利優勢。而華魯恆升的出魯入鄂,僅僅是近年來長江中上遊地區化工園區承接化工產業轉移漸入佳境的一個縮影。我們梳理匯總了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幾個長江中上遊省份的沿江化工園區近年來承接轉移化工項目的情況(見下表)。
長江中上遊具備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園區
透過華魯恆升以及眾多化工項目溯流而上的選擇,我們不難發現長江中上遊化工園區承接化工產業轉移的背後邏輯。再以華魯恆升為例,其選擇的荊州位於江漢平原腹地、長江之濱,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機場、高鐵、高速公路、黃金水道一應俱全,5000噸級貨輪可以順暢地通江達海。另外,繼建設山西煤炭外運出海的大秦鐵路之後,我國運煤重載鐵路建設再傳捷報。2019年9月,浩吉鐵路(即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全線通車投入運營,設計年輸送能力為2億噸。浩吉鐵路是中國「北煤南運」的戰略運輸通道,將能源「金三角」地區(榆林—寧東—鄂爾多斯)豐富的原煤運往華中主力消費市場。而荊州正好處在長江航道和浩吉鐵路的交匯之處,原油、原煤以及最終的化工產品在此可以便捷地集散運輸。這是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最大的地利。此外,華魯恆升荊州產業園一期項目將建設功能化尿素、醋酸、有機胺等項目,也是瞄準了華中地區肥料市場需求較大,可以搶佔差異化的市場賽道,項目綜合優勢比較明顯。
浩吉鐵路示意圖
在湖北省另一座濱江城市枝江,姚家港化工園區已經發揮地利優勢,在探索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融合發展上先行一步。目前姚家港化工園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鏈、鹽化工產業鏈、精細化工產業鏈、醫藥化工產業鏈。「十四五」時期,園區將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工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產業鏈上下遊及互補型項目,向著建成產值千億元的大型綠色化工園區前行,已成為長江中上遊承接化工產業轉移的一顆亮眼新星。
保護母親河的「危機論」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人口總量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所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長期高強度且野蠻粗放的開發建設,近年來長江的環境生態也出現了巨大退化。化工、印染、造紙、有色冶金等重化工業沿江而建,僅化工業長江流域就一度聚集了全國近40%的產能,高耗水、高排放、高汙染的發展模式使長江的環境生態不堪重負。
保護母親河、改善長江生態亟待一場「革命」。2016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18年4月26日,總書記又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通過長江經濟帶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2020年11月14日,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長江經濟帶要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範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長江大保護作為國家大政方針,已經牢牢佔據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中心位置。
「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推進上中下遊協同聯動發展,要引導下遊地區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上遊地區有序轉移,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新時期的長江經濟帶發展,也不再是規模和速度的比拼,而是應努力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試驗區和標杆地。
在此背景下,整個長江流域的產業發展便有了完全不同的規則和方法,可謂危與機並存。對蘇浙滬等長江下遊區域而言,就必須果敢做出決斷,率先開展重化工業的集中整治與轉型升級,從一般性重工業更多地轉向高端製造業。而長江中上遊區域可以抓住契機承接產業轉移,但這個過程絕不是簡單的轉移複製,而是轉移升級,保護必須成為轉移的前置條件。
從化工產業來看,之前幾十年形成的「化工圍江」的時弊,是長江大保護國策出爐的重要現實背景。因此,長江經濟帶發展大棋局下的化工產業轉移和再布局,絕不意味著延續和照舊,對化工產業而言既沒有趨勢性的增量投資機會,也沒有一窩蜂再大幹快上的空間。
在長江大保護旗幟下的化工產業轉移與發展,必然是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園區化布局、循環經濟模式,秉承「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智慧循環、高效安全」的理念,探索出既符合國際化工產業發展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化工產業發展路子。總之,「減量」和「升級」將成為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發展的主題主線,一大批低水平、低質量的化工企業和園區將被剛性紅線淘汰出局,而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的化工企業和園區反而能抓住機遇,成為優勝劣汰、「剩者為王」的獲益者。
遵循這一邏輯,長江經濟帶的化工產業規劃發展,無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業內企業和園區的競爭,將在質量效益、綠色安全的新標杆下展開。而投資商對沿江化工園區的選擇,也一定會更加看重園區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其生產要素的綜合保障能力和對化工生產安全環保的支撐能力。基礎好、體質好、勢頭好的優質化工園區,將最終成為繼沿海地區之後一地難求的投資熱土。
大江東去,產業上溯。在化工產業西進的趨勢之始,我們樂見未來中國化工產業從東部獨大走向全國均衡,實現布局更優化、結構更合理,也期待在中國綠色化工的探索建設進程中,產業轉移中的中西部地區發揮後發優勢,高起點、高標準,走出新路、不走老路,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創立新功。
作者:中國化工報社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智庫研報由中國化工報社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原創出品,由劉全昌、常婷婷執筆撰寫,版權歸中國化工報社所有,未經許可和授權不得擅自商業目的轉載使用,否則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溯流而上——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轉移透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