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溫州市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汙染防治與綠色發展工作實施方案

2020-12-24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溫州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溫州市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汙染防治與綠色發展工作實施方案》。全文如下:

加快推進溫州市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汙染防治與綠色發展工作實施方案

為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遵循黨中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策部署,深化我市化工產業整治提升,提高化工產業安全生產水平,推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根據國家、省有關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標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施策,依法依規深化推進產業整治提升和轉型升級,突出「兩高兩低」(高科技、高效益,低排放、低風險)產業導向,推進我市現代化工產業向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發展。

到2020年,重點關停搬遷一批城市建成區、城鎮人口密集區及各類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域的化工企業,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取得成效,有效控制危險化學品企業數量,行業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階段性完成化工園區認定。

到2025年,通過集聚小散企業、消減危重企業、培育示範企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成效,行業綠色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化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優化產業布局

(一)嚴格化工產業準入。貫徹執行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試行)和浙江省實施細則(市發展改革委牽頭)。禁止新增化工園區,禁止在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外新建、擴建化工高汙染項目(詳見環境保護綜合目錄2017版),嚴格做好項目審批管控,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限制化肥、電石、燒鹼、聚氯乙烯等高汙染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限制高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化工類建設項目,禁止新建淘汰限制類項目,2021年前完成溫州市化工產業導向目錄(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牽頭)。

(二)推進化工企業分類整治。加快淘汰落後工藝裝備,推動產業關聯度高、安全環保達標的企業集聚入園,對標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培育示範企業,消減危重企業。按照《浙江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任務分解安排,推進落實2020年城市建成區化工重汙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工作(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和全市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市經信局、市應急管理局牽頭)。

(三)加強區域布局管控。編制實施我市化工產業發展規劃,理順產業發展鏈條,推進產業合理布局和上下遊聯動機制(市經信局牽頭)。落實國家、省石化項目布局要求(市發展改革委牽頭)。

三、提升化工園區發展水平

(一)開展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專項整治。全面開展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摸底排查,完成清單梳理,形成「一園一檔」(市經信局、市應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牽頭)。編制實施《溫州市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綜合評價指標管理辦法》,對規劃符合性、管理規範性、產業鏈完備性、環境質量和公眾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並實施分類管控(市經信局牽頭)。2021年前,完成溫州市現有化工園區排查評估論證,具備擴容條件的保留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可適當擴容。對不符合有關規劃、區劃要求,或者位於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及其他環境敏感區的,取消化工園區定位(市經信局牽頭)。

(二)推進化工園區綠色發展。2020年底前,完成溫州市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入園項目準入評審,從產業技術水平、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汙染物排放、經濟效益等方面設定準入指標,優先選擇產業關聯度高、工藝先進、綠色安全的項目,推動產業強鏈補鏈(市經信局牽頭)。以特色化工園區為引領,推進打造世界一流的煉化一體化生產基地、國內領先的高分子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生產基地(市經信局牽頭)。加快推進保留區內化工園區循環化改造,全面提升園區綠色發展水平,2025年底前保留區完成改造(市發展改革委牽頭)。

(三)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健全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廢水收集處理設施,加快完善初期雨水收集、雨汙分流、明管明溝等改造,2021年底前,完成化工園區「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建立健全覆蓋汙染源和環境質量的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大氣自動監測監控體系,加快雨水排放監控系統建設(市生態環境局牽頭)。指導督促化工園區建立集日常管理、監測監控、預測預警、應急聯動等功能為一體的應急指揮和信息平臺(市應急管理局牽頭)。

四、加強行業清潔生產改造

(一)推進產業技術進步。積極推進原料藥、煉油、化肥、氯鹼、無機鹽、農藥、染料、有機化工等傳統化工產業清潔生產,從源頭降低汙染物排放強度。完成浙江省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清潔生產驗收工作,推動企業積極開展自願性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牽頭)。制訂實施《溫州市化工產業智能化三年行動方案》,通過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建設,提升資源配置、工藝優化和過程控制等的智能化水平。引導企業加快發展生產體系密閉化、物料輸送管道化、危險工藝自動化、企業管理信息化等生產模式。鼓勵化工企業積極推廣運用多功能中試裝置,以及安全風險低的管式反應器、微反應器(市經信局牽頭)。

(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取水計劃管理,優化工藝和循環冷卻水利用,推動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提高中水回用率,落實企業取水計劃管理,建設節水型企業(市水利局、市經信局按職責分工牽頭)。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市水利局牽頭),有條件的地區鼓勵利用城市再生水(市住建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按職責分工牽頭)、海水或海水淡化水(市發展改革委牽頭)。貫徹實施能耗限額標準,積極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鼓勵對標能效「領跑者」企業實施追趕行動,推廣餘熱餘壓綜合利用(市發展改革委牽頭)。

(三)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推行危化品生產裝置、儲存設施危險與可操作(HAZOP)分析和精細化工企業反應安全風險評估。排查化工企業重大事故隱患,淘汰存在重大事故隱患且整改無望的企業(市應急管理局牽頭)。涉及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危險化學品企業落實自動控制措施和設施,並推動全流程自動控制改造,配備有關防護裝備和應急設施、應急物資,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市應急管理局牽頭)。嚴格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準入標準,嚴控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增量,倒逼企業向自動化和標準化過渡(市應急管理局牽頭)。

五、嚴格化工行業監管

(一)全面推行依證排汙。建立健全汙染排放許可機制,化工企業要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落實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主體責任。落實汙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和其他環境管理要求,加快實現化工企業持證排汙、按證排汙全覆蓋(市生態環境局牽頭)。

(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執法力度。嚴格生態環境執法,提升執法裝備科技化水平,有條件的地區配備無人機、熱感儀、可攜式光譜儀等(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嚴厲打擊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市應急管理局牽頭)。

(三)強化風險防控和應急響應。持續推進化工企業環境風險評估,繪製環境風險地圖(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加強化工企業安全生產和環境安全風險防控工作(市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牽頭)。完成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試點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重點環境風險源企業清單(市生態環境局牽頭)。推動化工園區落實「五個一體化」(安全監管、危險源監控、人流物流管控、應急救援、社會服務)(市應急管理局牽頭)。嚴控園區安全風險,2020年底前完成園區安全風險評價,以後每5年開展一次園區整體性安全風險評價(市應急管理局牽頭)。完善環境應急預案管理體系,2020年底前,完成縣級人民政府及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編,加快形成定位明確、分級負責、實時響應的長江經濟帶環境應急預案體系(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牽頭)。

(四)提升危險化學品應急監控能力。配合推進省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大數據平臺建設。不斷提升數位化監管能力,實現危險化學品企業風險線上監測預警和線下精準執法(市應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按照職責分工牽頭)。進一步提升應急預案的實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完成《溫州市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預案》修訂。根據區域風險,合理布局,進一步完善市、縣、企業危險化學品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市應急管理局牽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人民政府對本區域化工產業整治提升工作負總責,切實落實相關工作部署,相關地方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抓好實施方案組織實施﹝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功能區管委會負主體責任﹞。各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指導督促化工汙染防治監督管理工作(市生態環境局牽頭),指導督促危險化學品企業關停搬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優化布局等工作(市經信局牽頭),指導督促城市建成區化工重汙染企業搬改關工作(市發展改革委牽頭),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積極參與,形成工作合力(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牽頭)。

(二)加強政策支持。規範利用相關財政性資金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化工整治提升(市財政局牽頭)。持續推進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參與化工整治提升,支持符合條件的化工企業和相關機構發行綠色債券,鼓勵化工企業投保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市金融辦、溫州銀保監分局按職責分工牽頭)。積極在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企業)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汙染治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探索開展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汙染防治託管(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牽頭)。

(三)加強監督問責。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將化工產業整治提升中突出問題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建立健全環境失信行為等企業環境信用信息歸集公示機制,依法依規歸集企業環境信用信息,通過「信用溫州」網站向社會公示,開展信用約束(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牽頭)。

(四)加強宣傳引導。各地區做好宣傳引導,及時推廣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信息公開,強化社會監督。化工企業集中地區要加強政策解讀,凝聚社會共識,夯實化工產業整治提升的社會基礎(市經信局牽頭)。

本方案自2020年12月28日起施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建行江蘇省分行:踐行綠色金融 護航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建行總行黨委高度重視長三角地區綠色金融業務開展情況,早在2018年印發了《中國建設銀行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總體服務方案》以及系列子方案,統一思想認識,凝聚廣泛共識,在政策引導、組織管理及具體實施上做了明確部署和安排。
  • 當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彈好轉型協奏曲黃楚平說,湖北堅持以生態環保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打造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產業體系,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取得過硬成果。一是促進產業升級。
  • 唐堅: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綠色發展路徑
    杜絕汙水排放,控制水質汙染,促進水質改善,切實保護和利用好長江水資源,保障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安全。通過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和旅遊經濟,構建長江生態屏障,推進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建設。  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分工」的發展原則。合理布局產業體系與優化經濟結構,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長江經濟帶作為一個整體流域經濟,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三)戰略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確立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總基調,統一了思想認識。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出臺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體戰略。
  • 巴山披錦繡 蜀水漾清波——四川推進長江經濟帶保護與發展紀實
    不久前出臺的《四川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四川將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合理的主體功能區布局,建成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抓好林業政策補助資金兌現、加快成立造林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生態旅遊……在實施這一系列措施的同時,四川還創新性地從貧困戶中遴選生態護林員,不僅解決了管護的問題,也有效帶動了貧困戶脫貧。  2017年,四川爭取和統籌資金2.6億元,安排生態護林員指標2.6萬名,在88個國家及省級貧困縣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  政策的制定和創新應當注重因地制宜、因事施策。
  • 溯流而上——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轉移透視
    在化工產業沿長江溯流而上的過程中,四川、重慶、湖北、安徽等省份表現尤為突出。此文就將對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轉移最新的成果及態勢做一全景透視。長江中上遊迎「化機」螺旋式上升和梯度升級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無論是國家還是產業,都在優化投入產出比的利益驅動下,不斷地從高成本地區流向價值窪地,通過「削峰填谷」最終達到先進帶動後進、梯級發展進步的結果。
  • 3大主線挑起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重任 「四美」建設啟續篇
    搶抓機遇,推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依舊站在「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陣地前沿。   不僅是「十三五」,即將到來的「十四五」,也將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走廊」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且作為流域經濟體,長江經濟帶上中下遊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打造高質量發展黃金經濟帶
    記者:湖北如何成為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黃楚平:要彈好轉型協奏曲。堅持以生態環保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打造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產業體系。一方面,促進產業升級,深入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另一方面,實施生態治理,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汙染治理「4+1」工程。
  • 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舉行專題...
    法律方面,加快推進長江保護法治進程,推動長江保護法順利頒布,實現了長江大保護有法可依。規劃方面,注重規劃引領,構建「1+N」規劃體系,深入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制定印發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等多個專項規劃。目前,正在編制《「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政策方面,建立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強化對產業發展、區域開發、岸線利用的分類管控。
  • 修復生態環境推進長江大保護
    推進長江大保護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協同發力,共抓大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2020年一季度,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94.5%。圍繞長江大保護,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為綱領,以專項規劃、實施方案和指導意見為配套的「1+N」規劃政策體系已基本形成。
  • 長江經濟帶保護和治理的重大意義
    三年多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江11省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落實李克強總理、韓正副總理重要批示要求,按照領導小組工作部署,紮實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各項工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頂層中層規劃設計、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轉型升級綠色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顯現出初步成效
  • 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重慶該如何發揮示範作用
    具體而言,首先是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我們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年度任務推進方案,修訂了《重慶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工作推進位度》。  周旭:從全市的層面看,發揮示範作用,我們需要加快構建共抓大保護工作新格局,聯動沿線地區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從北碚層面講,我們一方面要在生態修複方面狠下功夫,舉全區之力,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堅決打好縉雲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攻堅仗。
  • 湖北:21家省級協會攜手 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產業發展
    12月19日,2019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推進會在武漢召開,全國21家省及副省級城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負責人齊聚江城,交流探討長江大保護和環保產業發展經驗與思路,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產業協同創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此次會議提出長江經濟帶要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這讓我們備感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市林業局局長沈曉鍾說。近年來,重慶縱深推進國土綠化提升三年行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等重點工作,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45.4%提高到2019年的50.1%,為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 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積蓄新動能
    「十三五」期間,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做了大量工作,推動長江共抓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奔騰不息的長江正在用磅礴的力量書寫新時代的發展傳奇。共抓大保護形成共識沿江11省市積極構建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努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堅定不移抓好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產業布局優化,加快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良的高質量發展典範。水美、岸美、產業美、環境美的生動畫卷正在長江沿岸徐徐展開。
  • ...湖北省科技廳印發《科技支撐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實施...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龍華、李鬥林)12月15日,省科技廳印發《科技支撐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實施方案》,圍繞長江大保護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制定「5個一批」目標,到2022年,引進培養一批綠色技術領軍人才,攻克關鍵核心綠色技術30項以上,引進轉化綠色科技成果30項以上,
  • 綠色明珠映清江 江西打造長江「最美岸線」產業美篇
    江西,以九江沿線作為「橋頭堡」,正在加速融入長江經濟帶,努力打造長江流域綠色發展的一顆璀璨明珠。    生態優先——新理念重塑新格局    長江,黃金水道。長期以來,化工、鋼鐵等重工業在長江流域星羅棋布。昔日的大開發,嚴重威脅著長江生態安全。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長江沿岸11省市代表委員共話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不搞大開發,共抓...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實踐證明,只要思路對頭、紮實推進,實現舊動能和新動能的轉換是大有可為的。目前,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正努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打造新的高質量經濟增長點。
  • 從黃金水道到生態新走廊 長江經濟帶奏響綠色轉型發展「主旋律」
    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優化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全面整治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問題,並於今年年底前完成。「長江經濟帶是世界最大的內河產業帶和製造業基地,把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結合起來,幾乎囊括了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的所有問題,是一個中國發展與環境的縮影。」
  • 關於印發甘肅省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生態建設加快推進。先後出臺《甘肅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甘肅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甘肅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甘肅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撐。有序推進甘南等4市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制定實施《甘肅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