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蔡英文(臺媒)
新華社臺北11月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大陸不斷出臺實實在在惠及臺胞的舉措,民進黨卻只顧販賣『綠色恐怖』。兩相對照,更見大陸的善意和民進黨當局的惡劣。」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陳一新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5日出版的臺灣《旺報》則直言,當民進黨針對兩岸關係「操作恐懼感」之際,大陸推出進一步惠臺「26條措施」,「嚇臺灣」與「愛臺灣」對比,高下立判。
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消息傳到臺灣島內,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引起輿論熱議。
5日出版的《中國時報》以頭版頭條報導了「26條措施」。報導說,這是在去年「31條措施」基礎上給臺企臺胞更多優惠,為臺灣同胞在海外提供領事保護方面的幫助、支持臺企參與大陸5G網絡建設等都是亮點利多。
該報還專版報導了各行各業的「有感反饋」。其中,臺灣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總監陳子昂表示,大陸開放臺企參與5G建設,有助廠商尋找商機、從中受惠;臺灣農會總幹事張永成認為,「26條措施」涉農措施對臺農來說有吸引力,「到哪裡發展最有利,農民就會往哪走」;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說,開放申請公派留學等惠及在大陸任教、求學臺灣師生的舉措「是德政,很有吸引力」。
《旺報》用10個版面進行了詳細報導,內容涉及「26條措施」諸多方面。該報的短評文章說,逐條閱讀「26條措施」就會發現,從重大技術裝備這樣的國之重器,到共用單車出行之類的細微小事,大陸都在傾聽並認真解決問題,「同等」二字更是不斷被提及。
「細讀『26條』,看到很多從前的期待都得到了落實,比如臺胞在海外的權益保護、臺胞在大陸購房等,我感到很欣慰。」臺灣學者、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邵宗海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從「31條」到「26條」,大陸惠臺利民政策措施越來越細膩。
他還表示,一個人越來越覺得原來的社會沒法生活,自然會想到去別的地方。大陸提供的是同等待遇,「並不是你過去了大陸就給你多少黃金或是人民幣」。民進黨當局與其指責大陸利誘臺灣同胞,不如好好檢討一下,為何越來越多臺灣人願意選擇西進打拼?
「當前兩岸關係僵局下,大陸方面白紙黑字地寫下對臺商和赴陸臺灣人的承諾,希望促進兩岸融合,這與民進黨剛送進立法機構的『中共代理人』修法形成一種對比。」臺灣多維新聞網刊載的評論文章如是說,並對民進黨當局提出問題:兩岸交流擋得下嗎?
陳一新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則表示,無論大陸推出什麼惠臺措施,民進黨當局都會跳出來嚷嚷兩句什麼「統戰伎倆」,這次也是如此,正凸顯了民進黨色厲內荏的性格,「表面很兇,其實怕得要死」。他們一再欺騙選民、騙取選票,完全不為臺灣未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