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著耳機
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
感覺世界就只有自己
刷著微博
玩著遊戲
聽著音樂
煲著劇
似乎已經是當代年輕人的日常
這時你媽通常會在耳邊大喊
「不要聽了,耳朵要聾了!」
這句話真的靠譜嗎?
經常戴耳機真的會聾嗎?
近日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數據稱
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
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
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如用手機聽音樂)
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先來看看耳朵
外耳接收到聲音
經過耳道引起鼓膜振動
然後傳到內耳
最後由神經傳遞給大腦
但人的聽力是很嬌弱的
如果經常聽過於強烈的聲音
耳蝸上的毛細胞就會受損
慢慢的你變得不行了
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因為
毛細胞是不可再生的
目前也沒有一種藥物能夠讓它起死回生
造成的後果就是聽力受損
聽不清別人在說什麼
到底多大的聲音會使耳朵受傷?
說到耳機音量過大的問題
那小夥伴們又有疑惑了
什麼算是高音量什麼算是低音量?
相關專家介紹,1分貝是人類耳朵剛剛能聽到的聲音,15分貝以下的我們就可以認為它屬於「死寂」的了,20-40分貝大約是人類耳邊的喃喃細語,40-60分貝屬於我們正常的交談聲音,60分貝以上就屬於吵鬧範圍了,而地鐵及公交等嘈雜環境聲音通常在80分貝以上。
曾有調查報告稱
戴著耳機聽音樂
耳機聲音超過85分貝
時長超過30分鐘
可能引起暫時性聽力下降
如果每天超過89分貝音量聽音樂
時長達一小時
持續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
想想在公交車或者地鐵上的時候
是不是經常戴著耳機?
在環境嘈雜的時候
要聽清耳機裡的聲音
需要在環境音的基礎上增加6分貝
所以
如果在地鐵或者公交上聽歌
很多人會不由自主調高音量蓋過噪音
此時耳機裡的分貝等級起碼在86分貝以上
這時候你覺得剛剛好,但其實已經不行了!
那麼應該怎樣正確戴耳機?
1
減少耳機使用時間,嚴格遵循「60-60」原則。
所謂「60-60」原則是指一種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至更低最好;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成人每天戴耳機不要超過3~4小時,未成年人不超過2小時,並且每次佩戴耳機30~40分鐘後,就要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2
千萬別戴著耳機睡覺。
睡覺過程中姿勢難以掌控,在造成噪聲傷害的同時也容易壓迫耳機,給脆弱的耳朵帶來物理傷害。
3
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中聽音樂。
當你發現在嘈雜環境中音量調大到60%的時候還聽不清那就該摘下耳機了,再接著聽只會損傷耳朵。
4
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
儘量用耳罩式耳機;儘量在安靜的環境下使用耳機;儘量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因為主動降噪耳機可以減少聽音樂時的噪音影響,從另一方面幫助我們降低耳機音量。
真的不敢相信
原來常聽耳機還會帶來不可逆的危害
看來
為了以後能聽清別人說什麼
還是得節制一下自己
來源:羊城晚報、江西網絡臺綜合
見習編輯:杜羚 / 責編: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