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零售:大賣場的「痛點」會是社區店的「爆點」?

2020-12-11 贏商網

  閒置長達8個月的經四路萬達廣場地下超市終於迎來「接盤俠」——9月20日,惠客榮超市將開門納客,這是7年內該綜合體超市第三次易主。

  坐擁大觀園經四路老核心商圈,周邊有各種新老社區,萬達廣場地下超市卻幾經易主。不僅如此,旁邊的振華商廈早就關閉了超市,改為快時尚服裝銷售。在零售轉型和網際網路超市的衝擊下,越來越多的市區大超市選擇撤離或「瘦身」。在這個時候接下萬達廣場地下超市,是無知者無畏,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與此同時,一股社區超市的勢力正在崛起。當動輒一兩萬平方米大賣場的「跑馬圈地」時代遠去,傳統零售商的戰略調整與轉型已經提上日程。

  困窘低價菜改變不了的尷尬

  每到下午四五點,位於經十路的銀座地下購物廣場超市就會湧入「扒菜族」。「花生會一顆一顆用手捏開,打開看看裡面果仁是否飽滿,如果不飽滿就不要了,再捏別的。」住在陽光100小區的董小姐稱經常遇到這樣的「扒菜族」,經過幾個「扒菜族」這麼一挑,滿滿一大筐花生健全的「所剩無幾」。「她們往往一站就是幾十分鐘,挑一個菜就跟沙裡撈金一樣,油菜和生菜都一層一層往下扒,還自帶小刀,看到西蘭花就割。一想到每次買的都是這些人挑剩下的菜,就不想再來買菜了。」

  記者看到,與同類超市和市場相比,該超市一些菜價設置較低,不僅如此,工作人員還會把西蘭花根部切掉,油菜也用刀子把根部切掉再賣。即使這樣,還是有人「扒」了再買。一位工作人員說:「看著這些被扒掉的菜很心疼,但也沒法制止,除非太過分——怕把人趕跑了。」

  

  一位超市經營者表示,這其實是很多傳統大商超的尷尬。「傳統大商超的經營模式是靠低價菜和低價蛋來吸引人氣,然後帶動超市裡其他商品的銷售,但現在看來,這種模式遠遠落後,弊端盡顯。」

  該經營者表示,首先這些大超市沒有自己的冷鏈,瓜果蔬菜大部分都是從匡山農產品交易市場批發來的,而且菜販子都是天不亮就去批發,而超市工作人員要等到上班後,品質拼不過,所以在競爭上只能靠低價。「你想想,本來就是賠錢吸引人氣,誰還會為了這個再得罪消費者?」其次,這些傳統商超的贏利點在於日化商品,但恰恰是這些商品受電商衝擊最大。「之前衛生紙是一個很大的贏利點,但這個受電商衝擊最大。」很多傳統大超市的經營模式是,先讓供應商提供貨品銷售,賣出去之後再結款,但這樣造成的後果是零供關係失衡,供應商只能提價來彌補損失的利息,貨品的價格也隨之增加。「與現在動輒就秒殺包郵送貨上門的網上超市相比,毫無競爭力。」

  在電商的衝擊下,實體大超市的經營普遍不太樂觀,而惠客榮此時像一匹黑馬殺出,接盤沉寂8個多月的萬達廣場地下超市。「周邊3公裡內有4家大超市,還有不少便利店,競爭激烈。」「萬達之前的超市項目都以商家撤走為結局,加上這個超市和步行街之間無法直達,得繞路,這個設計對經營超市非常不利。」……各種唱衰的聲音,讓人為其前景捏了一把汗。

  謀變大超市的撤出與「瘦身」

  在惠客榮接手之前,經四路萬達廣場地下超市幾經易主。2010年11月萬達廣場開業時為樂購超市,經營業績一般。2014年,華潤萬家接手,並沒有進行大的調整,甚至到惠客榮接手前,超市內很多標識、工作人員服裝,還是樂購的。2016年12月2日,華潤萬家停業,之後傳出山東東方集團將接手的消息,但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實質動作。

  惠客榮此次接盤,被濟南商界視為冷門。一位經營超市多年的人士表示,在超市商圈從未聽說過這家商超。公開資料顯示,山東惠客榮超市總部設在經四路萬達廣場地下一層,在濟南、萊蕪、泰安都有分公司,經營超市和百貨,最早的泰安公司成立於2014年,而濟南公司更是剛剛註冊。記者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到,雖然目前人員和商業還在招募階段,而公司已明確了9月20日的開業時間。

  之前萬達廣場一直與我國最大超市連鎖企業華潤萬家合作,但隨著華潤萬家轉變經營戰略,萬達廣場開始與地域性小品牌企業合作。作為本土零售巨頭,華潤萬家近幾年面臨著各種壓力。數據顯示,華潤萬家2015年在全國共有門店3400家,而2014年這一數字為4127家,也就是說,其一年時間減少了727家門店。近兩年,華潤萬家又關閉了幾十家門店,減少的數字還在增長。從華潤萬家看到的,是國內實體零售業的哀鴻遍野。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累計同比下降3.2%。

  記者調查發現,華潤萬家曾是濟南開店最多的「外來戶」,與大潤發數量相當,如今大潤發還在擴張,但華潤萬家已經戰略收縮。繼關掉經四路萬達廣場店後,華潤萬家又將位於王官莊的大眾廣場人防店面積縮小一半。原來租下地下兩層、佔地6.5萬平方米的華潤萬家超市縮成一層,另一層改為停車場。

  「由於人氣差,這幾年這家店一直在虧損,一年甚至虧損1700萬元。」曾在華潤萬家王官莊店工作過的張先生說,一般情況下,一家新店開業,連虧3年就能養足人氣,扭虧為盈,但開業5年了還是虧損,就得減小面積甩包袱。位於丁豪廣場的營業面積1.6萬平方米的華潤萬家高新店,因為周邊有高新萬達廣場等超市衝擊,人流量也一般。

  與華潤萬家不再合作後,萬達開始在省內尋找合作夥伴,去年6月,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聖豪超市與高新萬達廣場同步開業。據悉,山東聖豪商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鄒平商業大廈。

  世界頭號零售巨頭沃爾瑪撤出濟南泉城路店後,又陸續關掉合肥、石家莊一些店面。位於陽光壹佰美樂匯的沃爾瑪舊址也是閒置了將近1年,才找到來自威海的本土公司家家悅接手,但面積縮了一半多,只用了不到4000平方米(之前沃爾瑪超市佔地1.4萬平方米)。家家悅之前在建寧路海鮮大市場二樓、佔地1.5萬平方米的超市被該集團董事長王培桓稱作濟南旗艦店,但經營6年多來一直人氣不高,卻淪為十幾家分店中面積最大、經營最差的一家門店。從海鮮市場到陽光100,家家悅看似是搬遷,其實是從1.5萬平方米到4000平方米的「瘦身」。「之前家家悅在海鮮市場定位不清晰,客戶群大多是買海鮮的,不是逛超市的。陽光100大社區目前3萬人,如果全部入住得5萬人,這麼大的社區,能養不活一個社區商業?」陽光壹佰美樂匯一位招商人員表示。

  轉型從「大賣場」到「緊湊型」

  一方面是大超市的關店和「瘦身」潮,一方面是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根據中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電商交易量在2016年6月達到4280億元,同比增長30.4%,其中實物電商交易量達到3,510億元,同比增長29.6%,服務業電商交易量達到770億元,同比增長33.9%。根據中國郵政局相關數據,2016年6月中國快遞行業收入為324億元,同比增長43.3%。快遞包裹量達到26億個,同比增長56.6%。這個數字今年還在上漲。

  業內人士分析,在零售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讓超市大賣場選擇撤離的原因,一方面是銷售業績的每況愈下,另一方面還有租金和人力成本逐年攀升的巨大壓力。在這種形勢下,緊湊型門店成了大商超轉型的出路之一。

  西至王官莊、東至匯統花園、北至和諧廣場、南至泉景天沅,這個看起來不過三四公裡的商圈,成為濟南大型商超競爭最激烈的地段,分別布局著大潤發市中店、濟南華聯東方家園店、濟南華聯廣場店、銀座超市鴻園店、銀座超市陽光新路店、統一銀座、天隆超市、華潤萬家中海店和王官莊店,再加上剛剛開業的陽光新路家家悅店,正好10家店,基本把附近高檔社區的消費者瓜分殆盡。「除了7000平方米的濟南華聯東方家園店,其他超市面積大都在其之下,與以前動輒就1萬多平方米的大賣場相比,各家都在緊湊收縮。」一業內人士介紹。

  8月,首次在國內大幅度縮減賣場面積的沃爾瑪低調開出了兩家緊湊型門店,分別位於昆明金馬路和武漢楊家灣。面積不再是常規的1萬平方米以上,而是壓縮了近40%後的5000-6000平方米,並騰出更多的租賃區域,加強了餐飲類業態的引入,店內食品類商品佔比達50%以上。而來看華潤萬家的數據顯示,去年新開的300家門店,大賣場只有25家,其他為社區超市便利店,發展社區超市和便利店是華潤萬家未來的主要發展戰略。

  在濟南,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型商超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過渡和改變。「這種嘗試是在賣場空間和顧客需求之間優化平衡的結果,更小的面積和更精簡的商品,減少部分日化、百貨、家電商品等,增加食品生鮮區域的面積。」一位超市管理人員表示,在當前的需求下,生鮮區域應該被設置在更為明顯易達的區域,像過去那種讓顧客穿過日用品區域才能挑選到蔬菜水果的布局已經out了。

  綜觀國內,今年傳統商超行業最大的主題恐怕非「轉型新零售」莫屬。1月以來,永輝超級物種、天虹sp@ce、新華都海物會、步步高鮮食演義、百聯RISO、大潤發優鮮、物美新零售門店、世紀聯華鯨選等傳統商超的新零售樣本紛紛奪目而來。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都是餐飲和超市「混搭」,或者多種消費場景的跨界組合,但背後卻是各家對超市、大賣場等業態進行改造和重組的不同邏輯。伴著網際網路血統出生的盒馬生鮮的快速拓張,以及本來生活線下旗艦店、美團「掌魚生鮮」等電商玩家開出的新零售門店亮相,傳統商超大佬們也在努力加速升級轉型的步伐。

  未來社區新零售能否破局?

  無人超市、盒馬生鮮……一個個新零售樣本的出現,促使越來越多的傳統零售商想要轉型。阿里巴巴B2B前CEO衛哲就說,傳統零售只是經營產品,新零售是經營人。傳統超市,消費者離開門店就失聯了;新零售最大的背景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實現了人機合一,消費者帶著手機到消費場所。只要抓住消費者手機,就抓住了消費者。不是所有傳統零售都能夠轉化為新零售,但有些傳統零售就應該被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取代。

  比如阿里、京東都看好的社區便利店,就具備向新零售轉型的原有業態。因為社區是人的居住入口就是社區,在社區把位置卡住了,消費者就沒有機會去傳統零售大店。如果在社區小店的體驗產品豐富度、價格能夠跟大店一樣,它為什麼不就近呢?凡是帶有社區性質的入口,都是未來新零售必爭之地,包括社區便利店、社區生鮮、社區藥房等等。

  

  打通最後一公裡,以銀座、華聯、倍全等為代表的本土超市已經將觸角伸進了社區。2014年8月開始,華聯超市嘗試在一些中高檔大型社區開起華聯鮮超。截至目前,華聯已在濟南開設了50多家社區便利超市。統一銀座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濟南目前有160多家門店,分布在各小區和主幹道。在他看來,2000年到2010年,是大賣場經濟的黃金十年,2010年逐步進入穩定期,甚至開始下降。而隨著零售業與網際網路的關聯,便利店小業態的優勢體現得更加明顯。「就算是線上業務,最終落地點依然是顧客,便利店就是線上線下的結合點,承擔著溝通和銜接顧客的作用,電商無論如何發展,百姓也需要身邊有個便利超市,至少買個醬油醋這些生活用品方便得多」。

  主打「網際網路+」的山東省倍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去年在濟南的社區開了100家,到今年年底這個數字要達到300。比起華聯鮮超和統一銀座,倍全的門店面積更小,但在新零售方面的拓展更大。「加盟店配有全套的『網際網路』工具,包括雲採購平臺、智能收銀系統、用戶和商戶的APP以及所有的進貨和銷售數據,可同時滿足線上和線下兩種場景的消費模式,想要自己挑選就到店裡來,想要省時省力也可線上下單送貨上門。配送的半徑大多都在500米之內,上門速度可能比想像中還要快。」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濟南市平均2.2萬人、青島1.3萬人擁有一家便利店,而飽和度較高的廣州、上海分別是3230人和3466人就擁有一家。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社區化是超市未來的主旋律,社區店在濟南將大有可為。新零售其實就是換了一種玩法,利用大數據和新業態引領零售業的先進時潮。在這種更新迭代下,誰能更早掌握這門技藝,看出這當中的變化與聯繫,誰就能站在未來的一個制高點。  

本文轉載來自:濟南日報,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社區mini門店:大賣場轉型之光
    順應了中國零售業存在著的20年一次版本模式的歷史規律,推出這些mini業態,正是它們背後的大賣場在日漸蕭條,至少明顯落後於當前社會消費趨勢的情況下,所拿出的轉型方案。大賣場曾經是中國傳統零售業的第一業態。
  • 【便利店】大賣場「押寶」便利店 被看好的「商業藍海」
    「這裡馬上就要開一家物美社區便利店,有食品、日用百貨,聽說還有蔬菜。」小區居委會的負責人透露。  離這家店面向東不到500米就有一家京客隆超市,向西南方向3站地有一家家樂福大賣場,向北易初蓮花超市也同樣不遠,然而在這些大賣場的「圍剿」下,物美卻出人意料地選擇開出一家社區便利店。  是因為便利店更有競爭優勢?眼下不少大賣場似乎正是這樣認為,並紛紛下注「押寶」。
  • 大賣場「押寶」便利店 被看好的「商業藍海」
    「這裡馬上就要開一家物美社區便利店,有食品、日用百貨,聽說還有蔬菜。」小區居委會的負責人透露。  離這家店面向東不到500米就有一家京客隆超市,向西南方向3站地有一家家樂福大賣場,向北易初蓮花超市也同樣不遠,然而在這些大賣場的「圍剿」下,物美卻出人意料地選擇開出一家社區便利店。  是因為便利店更有競爭優勢?眼下不少大賣場似乎正是這樣認為,並紛紛下注「押寶」。
  • 零售效率革命另一面:社區團購擠壓傳統便利店?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零售效率革命另一面:社區團購擠壓傳統便利店?近年來,受零售業下沉市場的觀念推動,「社區團購」成為行業熱詞,但從整體來看,其相應市場的發展態勢並不理想。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社區團購業務於今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 三家「店中店」首發落戶家樂福 大賣場不再「千店一面」
    圖說:上海家樂福古北店裡的店中店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鈺芸)昨天,上海農場、樂購仕、福先生餐廳三店首發落戶上海家樂福古北店,形成大賣場裡的店中店。近年來,超市大賣場格局不斷發生變革,業內人士認為,努力營造個性化、分層化、社區化的大賣場,不再局限千店一面模式是個重大突破和引領。作為上海重要的戰略「飛地」,隸屬於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的上海農場一直是上海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和「肉盤子」生產基地。
  • 服務112家零售龍頭,多點Damll的數位化零售實踐!
    以下內容是多點戰略合作總監黃宇先生在大會論壇上的演講內容,現予以發布,以饗讀者。 在網絡和信息化的社會中,傳統行業的數位化重構是當務之急。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傳統零售行業在數位化轉型中就有很多的痛點,比如說對於分布式的店鋪怎樣做到數位化和標準化、怎麼降低對人的依賴性等等。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我們多點5年來的實踐。
  • 沃爾瑪否認撤出中國傳言背後:大賣場轉型之路迫在眉睫
    其聲明表示,我們留意到關於「出售中國大賣場業務」的傳言,對此嚴正聲明,沃爾瑪從不對市場流言做評論,也無任何出售中國業務的計劃。無論出售大賣場業務與否,事實上對於傳統零售巨頭們來說,如何將大賣場這一相對陳舊的業態重新煥發生機仍是持久和迫在眉睫的挑戰。
  • 什麼都能買到的大賣場沃爾瑪 為什麼要開小型店?
    提到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你想到的可能是面積至少達上萬平方米的雙層大賣場,掛著「天天低價」Slogan的貨架上,堆滿了正在打折的貨品。但未來,你身邊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面積在5000平米左右的新型沃爾瑪超市。8月3日,沃爾瑪在武漢楊家灣地鐵站五環天地負一樓和昆明金瓦路開了兩家看上去更加「緊湊」的新店。
  • 誰殺死了大賣場?沃爾瑪溫州體育館店(東海店)將於12月底關停
    近年來,國內大賣場關門潮越來越高漲,到底是成為殺死大賣場的這把刀呢?據悉:沃爾瑪溫州體育館店(東海店)將於本月底關停,結束營業。從內部人士得到可靠消息,沃爾瑪溫州東海店因為本輪租賃到期的原因,在和業主方談判續租的過程中,業主方提出租金上漲。
  • 灣灣川便利店與傳統便利店有什麼不同?
    在消費結構的變遷下,傳統大賣場和百貨店相繼出現休業整改和關店等情況,唯獨便利店保持高速增長,近幾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7%,顯示出強大的需求。是技術與數據直接推動了便利店人、貨、場的關係在重構。那麼作為近兩年最火爆的創業項目,灣灣川便利店在這場零售業關係重構過程中又與傳統便利店有什麼不同呢?
  • 新零售和傳統零售區別:大數據應用和線上線下的融合
    新零售相當於一個籃子,馬雲往裡裝東西,將來別人也會裝東西,它正在發生,將來也會有修正和遺漏,對於零售業是一種再出發。」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營銷學系副教授張磊楠告訴《商學院》雜誌記者。   零售組織像生物一樣,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新零售和傳統零售最顯著的不同,就是大數據的應用和線上線下的融合。這次再出發的航班,走在最前面的依然將會是電商。
  • 大潤發2020年計劃出爐 黃明端如何改造大賣場?
    會上,高鑫零售董事長黃明端通過面向大潤發和歐尚全國各區中高管及總部高管,明確拋出了經過高鑫零售董事會確認的2020年戰略目標:繼續重構大賣場業態,升級改造高鑫零售目前存量門店的數位化水平。  黃明端認為,大賣場原有的業態核心優勢:品類齊全、物美價廉,現在存在一定的模式局限性。他特別提到家電百貨品類,傳統包括大潤發在內的大賣場,就明顯不足以體現更為專業的門店銷售能力。
  • 電商、O2O、社區團購……新業態四面夾擊傳統商超已成「原始部落」
    據悉,今年上半年,上海聯華超市關店148家,中百集團關店47家,北京順客隆關店12家……電商、O2O的興起,為零售行業帶來了巨變。2020年,社區團購異軍突起,一時風生水起。多方夾擊下,那些紮根社區多年的傳統商超正日漸「消亡」。
  • 電商、O2O、社區團購……新業態四面夾擊,傳統商超已成「原始部落」
    據悉,今年上半年,上海聯華超市關店148家,中百集團關店47家,北京順客隆關店12家……電商、O2O的興起,為零售行業帶來了巨變。2020年,社區團購異軍突起,一時風生水起。多方夾擊下,那些紮根社區多年的傳統商超正日漸「消亡」。
  • 社區團購等新業態四面夾擊 傳統商超成「原始部落」
    兩年後,北京華聯超市在武漢太平洋路開了第一家店,是最早進入武漢布點的外地連鎖超市。  2004年,以生鮮起家的永輝超市進駐重慶,把首店開在江北區地標觀音橋商圈,當時周邊有著華聯、家樂福等一系列大型超市。  傳統超市在零售行業深耕多年,從各自駐紮的重點區域向全國進軍,風頭一時無兩,也先後進入資本市場。
  • 大潤發終於向mini店下手了!
    近日,據有關媒體消息稱,大潤發超市正式試點mini店,名為小潤發RT-mini,首店位於南通市躍龍南路,目前店鋪尚處於裝修階段。作為國內資歷較老的零售企業,大潤發終於還是向mini業態下了手。-01-大賣場之痛其實,作為零售頭部企業的大潤發,拓展mini店,是有原因的。1.
  • 坪效是傳統大賣場5倍 盒馬鮮生的護城河到底是什麼?
    近日,盒馬公布了其創立以來的首份成績單,看到有關的數據確實是比較亮麗的:坪效是傳統大賣場5倍,單店日銷平均達到80萬以上,線上訂單比率60%以上。   作為一個新零售創新的示範,盒馬確實做出了比較系統完整的零售創新。盒馬在很多方面打破了傳統零售的理念、模式,都做出了顛覆性的創新。作為首份成績單,從數字上看是比較優秀的。
  • 家門口的大賣場「消失」了,我一點也不懷念它
    進店看一看,出門就下單——大賣場甚至淪為不少顧客線上購物的「體驗店」,也是尷尬。盒馬鮮生代表的「新物種」們迎合消費升級潮流,店面消費體驗和線上訂單配送都更優化,電商打造的新樣板改變了很多人對超市、大賣場的傳統印象。取代大賣場增長最快的零售業態要數便利店。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業融資60餘筆,資金湧入80多億,北京地區的增速將近20%。
  • 沃爾瑪、家樂福越開越「小」 這難道是大賣場趨勢?
    ▲家樂福上海成山路店聯商網消息:大賣場可能真的要「大變樣」了。而這樣的變化首先開始於兩大傳統大賣場巨頭沃爾瑪和家樂福。今年年初,家樂福迎來年內第一家門店上海成山路店的開業,與以往不同的是,相比「品類齊全、一站式購齊」的傳統大賣場,該店「更小、更方便、更注重服務」,家樂福稱其為「新概念生活超市」。無獨有偶。就在8月初,沃爾瑪也迎來兩家「緊湊型」門店的開業。
  • 商超零售又一次技術革命 AI改變零售未來
    原標題:商超零售又一次技術革命:AI生鮮視覺秤,省時省力更省錢   面對著線下零售格局激烈深刻的變化,逐漸走向數位化的商超模式與傳統商超模式都面臨著智能化升級的巨大機遇和全面挑戰,不轉型升級等同於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