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上不想起床,不想刷牙,不想吃飯,不想上學,到回家不想寫作業,不想睡覺,家長几乎每天都在孩子的各種挑戰中度過,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沒法跟孩子溝通……
好父母,除了愛還需要智慧。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越來越重視和孩子進行溝通,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更好的和孩子進行溝通,既可以增強親子之間的情感又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呢?
與孩子溝通的核心技巧在於以下幾點:
(1)創建安全感
當你想要跟孩子談談寫作業、成績不好等任何你認為是問題的話題時,先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你要讓孩子明白,你是無條件愛他的,無論他表現怎麼樣,你都是無條件愛他的。有些家長會奇怪,這還用說麼?我關心他學習、早戀這些問題不就是為了孩子好麼?記住,孩子並不會這麼認為。
愛孩子,還要懂得正確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
父母要學會用語言或者行動幫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氛圍。比如回家之後,不要馬上問:作業寫完了麼?而是跟孩子建立連接,先輕鬆的跟孩子打招呼:寶寶,媽媽回來啦!這一天,媽媽都想你了。然後用陪伴的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支持。
如果孩子在看動畫片,陪他看一會。如果孩子在玩玩具,陪他玩一會兒。
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爸媽接納你的一切,愛你的一切,爸媽並不是要一個只會學習的孩子。
親密的陪伴,讓孩子有安全感,有愉悅感之後,再嘗試跟孩子溝通,提出自己的要求。
比如陪孩子玩了會遊戲之後,可以嘗試跟孩子溝通:「今天因為考試成績的事情,老師找媽媽了。你不用擔心,這個談話我並不是要責怪你。我想告訴你,無論你成績考0分,還是100分,我都是無條件愛你的。」
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予他幫助:「學習成績並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這次考不好,還有下一次,我希望可以幫你一起提高。來,我們把卷子拿出來看看哪些題比較難,我跟你一起研究一下。」
溝通的過程是溫和的,沒有單方面的控制,我們是懂他,支持他的。
(2)事前設定任務
要讓孩子知道每一次做作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家長也不要奢望一次性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今天做作業要解決時間慢的問題,在保證正確的基礎上,書寫工整程度可以稍微放寬一點。
(3)表揚要具體化
比方:今天做作業的時間比平時快了 5 分鐘。籠統地誇孩子:你真棒!是不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被關注和認可的。相反,這也許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在敷衍自己,根本沒有用心關注自己!所以,還是直接表揚「你今天做作業比平時快了5分鐘呢!」這樣也許會更好。
(4)鼓勵孩子,關注改進方法
孩子在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時候往往自己也會很懊惱,所以很容易陷進失望中無法自拔。家長在此時不能給予孩子更多的批評和說教,而是應該鼓勵孩子思考以後該怎樣去改善,將注意力轉移到未來的改進中。
(5)相信孩子
孩子往往都是想做好的,但是有時候動機是對了,可是行為上卻沒有做好。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急著去否定或批評孩子,而是要與孩子耐心地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再做下一步決定。
(6)不要求孩子一切都聽自己的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會有這樣的觀念,「我經歷了很多,總結了很多的人生經驗,能夠幫孩子節省時間,也更容易達到目標,所以孩子要聽我的」,可是事實經常溝而不通。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未必都是對的,所以溝通的時候一定要聽孩子的想法。家長要學會關心孩子,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細心傾聽孩子的敘說,了解他在學校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想以及所做知識,並要給予適當的評說,把自己的觀點和情感融入孩子的敘說之中,或者誇獎或者批評或者提醒或者建議,這些都會充分體現賦予尊重。
圖源:網絡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