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為機:大變局下的中國海外科技人才回流及應對

2020-12-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國際關係重構,海外科技人才就業環境受到影響,人才回流推力增強,而中國經濟與研發環境持續改善,人才回流拉力提升,後疫情時期中國或將迎來一次海外科技人才回流高潮。積極推進和有效利用此次人才回流,由國家驅動轉向職業驅動,堅持需求導向、引育並重,便可化危為機,推進國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質量提升。

關鍵詞:新冠疫情;大變局;海外科技人才;人才回流

回流的推力:大變局背景下科技人才海外就業環境的變化

推拉理論(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勞動力遷移的重要理論框架,它強調經濟因素在人口流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勞動力流動是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間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會受到地理遠近、文化親疏和語言差異等中間障礙因素的影響。科技人才處於人才隊伍的頂端,其流動的影響因素相對複雜。既有理論研究結果表明:對科技人才而言,經濟及個體職業發展機會是影響人才流動的兩大主要因素。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國際關係重構,科技人才的海外就業環境已發生重要變化,人才回流的推力將有所提升。

第一,全球經濟發展危險係數攀升。2019年以來,受貿易與國際關係緊張等不確定性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機構先後下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國際貿易嚴重受損,金融市場不斷震蕩,失業風險持續加劇,世界經濟的衰退幾成定局,海外科技人才就業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危險係數持續攀升。

第二,海外謀求職業發展壓力增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人才海外留學規模不斷擴大,一批學者學成未歸,成為我國海外科技人才群體的主力,而美國是我國海外科技人才跨國遷移的主要目的國。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一變化滲透進美國學術職業系統。2018年,當地啟動了對在美華人科學家的密集性審查;2019年11月,美國又發布《對美國研究界的威脅:中國的人才招聘計劃》報告,一批華人科學家的就業與學術環境受到影響,職業發展上行壓力增強。

第三,海外就業面臨突發性困境。受全球經濟下行及新冠疫情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正面臨嚴峻的失業危機。2020年4月,為保護本國居民就業,美國政府宣布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暫停受理外國公民赴美移民60天,可以預見此種限制性政策將被其他國家效仿。而全球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也先後宣布陷入財務危機,紛紛採取減少或取消教職員工招聘計劃、限崗限薪等手段來緩解財務緊張狀況。這些發達經濟體及全球知名高校是中國科技人才海外留學和就業的首選之地,但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這一系列限制性政策將使其就業面臨突發性困境。

回流的拉力:大變局背景下科技人才國內就業環境的變化

在科技人才海外就業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同時,科技創新與人才建設被中國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體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當前,中國的經濟與研發環境已得到極大改善,改革發展中的中國對科技人才「求賢若渴」,人才回流的拉力增強。

第一,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的增長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偉大成就,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近年來,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但始終保持在6%以上水平。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99.09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在各國仍然疲於應對、經濟活動被迫「停擺」之時,中國獨特的治理體系優越性凸顯,抗疫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成為全球最早啟動復工復產的國家。另外,各國財政狀況對後疫情時期的經濟恢復進程有著重要影響,中國疫情前財政狀況相對較好。2020年,政府又決定增加1萬億財政赤字和發行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預期經濟將得到較快、較好的恢復發展。此外,中國的城鎮化還沒有完成,工業化、現代化和產業結構調整遠未止步,新興科技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將持續性增強,中國依然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國家。

第二,中國科技發展處於戰略機遇期。當前,中國科技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近十年間研發(R&D)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4%,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持續性攀升。在一些重要領域方向,中國科技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科技發展成為中國經濟重要的增長點。近十年來,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始終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並穩步提升,到2018年達到58.7%,但距離發達國家70%以上的貢獻率水平依然有一定差距。中國科技依然蘊藏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為推進科技發展,近年來政府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同時密集性地發布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等一系列科技政策,致力於多方位優化科研環境,中國科技發展步入戰略轉型期,科技工作者將大有可為。

第三,中國人才計劃及制度建設逐步完善。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根本,處於戰略機遇期的中國科技,仍然面臨較大的人才缺口,特別是對位於人才隊伍頂端的科學家而言。為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相繼啟動了一系列高端人才引進和支持計劃,形成了「國家—地方—高校」全方位推進的科技人才引進和支持體系,國內學術勞動力市場日趨開放和健全。2016年,中央出臺《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提出構建科學規範、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未來中國的人才制度將更加健全和完善,更有利於激發人才潛能、釋放人才活力。

危中有機:中國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應對建議

歷史經驗表明:每逢全球經濟與政治發生較大波動的時候,都會刺激一批海外科技人才歸國探尋發展機會。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我國2008年—2009年學成回國留學人員迎來一次增長高峰,連續兩年增長率達50%以上。新冠疫情的爆發給世界帶來諸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同時也改變了中國海外科技人才的就業預期,國際環境的推力和國內環境的拉力交互作用,將激發一批海外學者回國報效,這對於正處在科技強國戰略關鍵期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次良好的契機。積極對待和有效推進此次海外人才回流熱潮,對優化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提升隊伍建設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要強調職業驅動而非國家驅動。祖國情結雖然會影響人才的跨國流動,但既有研究表明:職業發展前景才是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動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人才競爭的背景下,各國紛紛通過制定人才戰略和人才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流。20世紀70年代,意識到海外散居群體對國家發展的潛在貢獻,以色列開始實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政策(State-Assisted Return Policy, SARPs),並在20世紀70年代末完成了人才回流政策從「國家主義」到「職業主義」的轉變,隨即引發大量海外科學家的回歸和集聚,推進了該國的科技繁榮,最終被冠以「全球第二矽谷」的美譽。我國的人才政策體系和話語結構長期以「國家利益」為導向,強調民族復興、愛國報效以及公民責任等,這雖然會對部分海外科技人才歸國產生一定拉力,但是面對巨大的人才缺口,國家驅動型人才政策對全球科學家的吸引力遠遠不足。此次,新冠疫情爆發之後,想要推進我國海外科學家歸國,政府和社會更宜借鑑以色列的已有經驗,轉變引才工作的宣傳話語體系,從「國家主義」轉向「職業主義」,在強調「意識形態」的同時,更注重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強調回國的附加價值,進而增強對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要堅持按需引才而非以數引才。以「千人計劃」「萬人領軍」「長江學者」等為代表的國家人才支持計劃在培育科技精英的同時,也逐步嵌入到了我國科研評價體系,成為用人單位績效考核和科研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引發了人才工作的「數據化」政績導向,也引起了國內學術勞動力市場的「人才混戰」。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世界經濟整體下行而對國際高層次人才爭奪日趨激烈。我國面臨著頂尖科技人才匱乏和人才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人才建設工作亟須扭轉「以數引才」的方式,堅持需求導向。一方面,國家人才工作可引入PPP(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儘快開發和建立科技人才需求信息平臺,供用人單位根據自身發展需求發布招聘計劃、宣傳引才政策,變「國家主導」為「社會驅動」,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歸國並妥善安置就業。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海外科技人才的「鯰魚效應」,利用科技人才回流激發國內學術勞動力市場的活力,推進國內科技人才的有序流動,變「行政調動」「政策扶持」為「市場驅動」,完善國內人才資源的均衡配置。

第三,要堅持引育並重而非重引輕用。片面追逐人才數量,忽視引進之後的育才和用才環節,是當前國內眾多機構引才工作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容易引起學術勞動力市場的無序競爭,廣為社會詬病。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人才不僅要引得進,更要留得住、用得好。一是要不斷優化科研創新系統的用才環境,實施「一對一」的跟蹤服務,儘量滿足高技能人才的個性化需求,充分發揮高層次科技人才在重大創新型成果研發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探究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和職業發展需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育才環境,充分釋放引進人才的發展潛力和創新潛能;三是要注重發揮引進人才在團隊建設、知識傳播和擴散中的示範和引領效用,推進國內科技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培育和打造紮根中國大地、研究中國問題、服務中國發展的優秀科研團隊。(作者單位:柳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科研處;李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離退休人員工作處;李歡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

本文系北京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首都哲社領軍人才流動與集聚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9GLC058)、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編號:KY19-05)以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會工作專項課題「高校哲社領軍人才流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9ghzd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

[2]LEE E S.A Theory of Migration[J]. Demography,1966,3(1):47-57.

[3]龍暉.海外科技人才引進的策略:精準化引才[J].重慶社會科學,2017(6):32-39.

[4]黃海剛.從「國家主義」到「職業主義」:以色列高層次人才吸引的國家戰略及其變革[J].中國科技論壇,2018(2):180-188.

[5]FRANZONIC ,SCELLATO G , STEPHAN P . Foreign-born scientists: mobility patterns for 16 countries[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2, 30(12):1250-1253.

[6]黃海剛,連潔,曲越.高校「人才爭奪」:誰是受益者?—基於「長江學者」獲得者的實證分析[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39-52.

[7]曹聰.中國的「人才流失」、「人才回歸」和「人才循環」[J].科學文化評論,2009(1):13-32.

[8]李梅.中國留美學術人才回國意向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7,15(2):79-86.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海外人才加速回流 中國對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強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近年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對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強。根據教育部統計的一項最新數據,近年來留學人員回國數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海外人才正在加速回流。是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如何實現既滿足個人發展又推動社會發展的就業環境?
  • 優化海外引智平臺 推動高端人才回流
    光明圖片【研究報告】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崛起的背景下,高端人才是推進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高端人才的跨國流動,成為形塑全球社會經濟競爭圖譜的重要力量。面對近年反全球化、中美經貿摩擦等複雜嚴峻的國際局勢,強化海外引智、推動人才回流,亟需提升至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近日,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啟動「新形勢下海外高端人才回國意願」項目調研。
  • 經濟論壇: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
    雄辯的事實證明,面對風險挑戰,我們有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堅實國力去應對,有足夠的底氣、能力、智慧去戰勝。而貫穿其中的根本方法,就是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這是我們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一條規律性認識。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今年以來,無論是經濟下行的「壓力測試」、疫情汛情的「突發加試」,還是外部環境的「逆風逆水」,都說明發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
  • 海外人才加速回流:歸國求職數量暴增七成,新一線城市「花式」攬才
    幸運的是,這批海歸人才被各大城市視為「香餑餑」。近年來,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針對海外高端人才出臺了很多優惠性的引才政策,尤其是疫情期間,很多城市更是加大了引才力度,推出了包含住房保障、戶口及資金補貼等重要利器。在受訪專家看來,海歸人才往往是高學歷、高科技與高能力的代表,他們是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生力軍。在海外政策「推力」與國內經濟「拉力」共同影響下,海歸人才最終加速回流。
  • 我們化危為機靠的是實力
    但這對於中國的2020年而言,註定是難忘的,率先、唯一、轉正、雙循環、主場全球化、高水平開放等千言萬語彙成一個詞,那就是——點讚!因為我們化危為機靠的是實力! 疫情 疫情改變世界格局的案例不在少數。 1347年至1353年,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席捲歐洲大陸,並奪走了當時三分之一歐洲大陸人口的生命。
  • 好好學習 | 2020習近平這樣引領中國經濟化危為機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帶領中國人民攻堅克難,深刻認識和把握疫情影響下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化危為機,主動迎接挑戰,引領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 疫情之下「化危為機」上海交大構築優秀本科人才培養新範式
    面對開學推遲、學生返校困難等不利因素,上海交通大學通過在線教學「化危為機」,乘勢改革。回望2020,學校教學取得了顯著成效,人才培養的質量更上一個臺階。黨建引領,不斷推進人才培養各項改革在過去一年中,交大教務處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知行合一能力。
  • 化危為機,職業教育要增強五大理念
    增強民生優先理念  在全球性或區域性的突發公共事件面前,保障最為基本、最為迫切的民生需求,考驗著一個國家在民生相關領域的人才儲備與應對能力。追求民生幸福,辦成民生教育,理應成為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價值追求。我國職業院校要切實增強舉辦「有溫度」的職業教育的責任與使命意識,積極培養民生領域緊缺的專業人才。
  • 問策上海2025丨如何打動海外科技人才的心?——德國啟示
    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驅動下,對海外科技青年人才求賢若渴。大變局背景下,上海如何打動海外科技青年人才前來發展?或許我們可以從洪堡基金會海外人才資助的經驗中獲得一定啟發。四、上海要抓住大變局下的引才機遇在當下中美關係、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關係緊張的態勢下,一些旅居那裡的中國學者正面臨越來越不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 萬立駿出席中國僑聯海外顧問、海外委員代表視頻座談會並講話
    8月28日下午,中國僑聯舉辦海外顧問、海外委員代表視頻座談會,介紹中國僑聯今年來的主要工作情況,了解海外顧問、委員情況,聽取意見建議,發揮海外顧問、委員聯繫廣泛、溝通內外、示範帶動作用,團結抗疫、化危為機、發揮優勢,匯聚同圓共享中國夢的僑界力量。
  • 化危為機,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丨「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②...
    化危為機,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丨「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②:為浙江展示中國製造實力作貢獻 2020-04-16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沙芙蓉區:逐夢現代服務業,化危為機穩發展
    芙蓉區: 逐夢現代服務業,化危為機穩發展7月27日,「重塑袁家嶺,築夢新時代——袁家嶺商圈推介會」在華天大酒店舉行,香港銅鑼灣、第一太平戴維斯等一大批企業籤約入駐。袁家嶺商圈這個城市老牌商圈,正向著打造長沙商務央區的目標正式進發。
  • ...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海外人才參會...
    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線下主會場活動,特制定本參會須知,敬請各位通過海交會官網報名的參會人員仔細閱讀,並做好安排。 (二)送機(站)。 1.送機時間:12月19日16:00-20:00;12月20日07:00-14:00。
  • 在日華商的2020:負重前行,化危為機
    東證一部上市企業EPS,是在1991年成立的醫藥科技公司。最初由嚴浩等3名中國留學生共同創業,成立了一家創新科技公司,主要為日本各大製藥公司的醫藥研發項目提供IT以及數據管理等方面的服務。隨著業務範圍的拓展以及企業規模的擴大,EPS在創業10年後便完成了資本上市、建立海外業務網點、躋身行業龍頭這三個關鍵步驟,成長為如今年銷售額約700億日元、擁有6000名專業員工的跨國集團公司。
  • 評論:化危為機加快改革 為高質量發展打好基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化危為機加快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打好基礎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各國經濟都形成了挑戰。很多國家都已經實施或計劃實施大規模的應對方案。或許在一個全球化的環境中,以及科技只在某些領域壟斷式發展,導致整體上提高通貨膨脹的能力遭到了削弱。在多年實施量化寬鬆之後,全球各國開始呼籲實施擴張型財政政策,但各國政府增加公共債務的能力有限,而且發達國家很難將財政政策應用於生產性投資,不幸的是,他們還幾乎同時都面臨老齡化的問題。
  • 中國研究生學歷科技人才數量女性超過男性,出國學者回流趨勢增強
    近日,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和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
  •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化危為機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要深入分析,全面權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善於化危為機。
  • 化危為機,提升市場消費水平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朝著「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轉變,需要各地各部門在推動復工復產上下大力氣,進一步摸清企業特別是重大項目復工復產面臨的問題,綜合施策、強化保障、破解困難,按下復工復產「快進鍵」,推動企業由復工復產到滿工達產,確保各類消費品市場貨源足。要在暢通微循環上下功夫,讓產品「上山下鄉」、進店入鋪上更便利,進一步打通供銷最後「一釐米」。防護要加強,優化市場的消費環境。
  • 人才開始回流?一頂尖「大神」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加盟清華
    人才開始回流?一頂尖「大神」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加盟清華很久以來,頂尖人才大量流失是無數中國人的心中的痛,尤其是清華北大,兩所高校聚集了我國各省份地區智商最高、最優秀的學霸,但是他們其中的大多數卻在畢業以後紛紛出國,或進入海外高校任教,或加入國外企業,我們辛辛苦苦的人才,最後都為美國等其他國家做了嫁衣!
  • ...深圳音樂家吳志強新作《化危為機》,唱出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
    近日,深圳市龍崗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吳志強作曲,詞曲作家黃平波作詞,歌手戰慧妍演唱的新歌《化危為機》上線。在歌曲的結尾," 往前走不管雨雪風霜 " 點出了中國化危為機,不斷發展。吳志強為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深圳市音樂家協會會員,曾榮獲 2018 廣東省優秀音樂家稱號。這些年他立足深圳,創作了許多既有傳統地域特色,又適合現代人欣賞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