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點意思!天文學家發現黑洞竟可以打嗝

2020-12-16 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不管是我們人類,又或是小動物,「打嗝」可以說是一件比較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對於宇宙中的黑洞,如果我說它也會打嗝,你會信嗎?事實證明,黑洞有和人類打嗝相似的習慣,天文學家剛剛捕獲了宇宙最具破壞性的實體之一黑洞打嗝的照片證據,這個黑洞並不是一次打嗝,而是連續兩次打嗝。 科學家利用人類最強大的太空觀測工具 - 哈勃望遠鏡和錢德拉太空望遠鏡 - 已經在兩個不同的事件中觀測到了在遙遠的星系中噴射熱氣的黑洞。這個名為SDSS J1354 + 1327的星系距離地球約8億光年。

本周在美國天文學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的一次會議上天文學家介紹了這些觀測結果,在最清晰的照片中,一個巨大的打嗝開始從黑洞左上方射出,而一個較舊的打嗝的殘餘物可以被發現仍然在下面消散。雖然這兩個事件被認為間隔了大約十萬年,但是當我們談論黑洞活動的時候,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短的時間。研究人員認為,黑洞之所以打嗝,因為它正在消耗大量的附近物質。這個黑洞的大肚子正在吮吸著大量的物質。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殺手的最佳證據:一個被稱為「中等質量」的黑洞
    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殺手的最佳證據:一個被稱為「中等質量」的神秘的黑洞,它撕裂了一顆離它太近的任性的恆星,從而暴露了它的存在。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5萬倍,比位於大型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數百萬或數十億倍太陽質量)要小,但比大質量恆星坍縮形成的恆星質量黑洞要大。
  • 天文學家發現球狀恆星產生雙黑洞系統
    (原標題:天文學家發現球狀恆星產生雙黑洞系統)
  • 天文學家目睹了恆星被黑洞撕碎成「義大利麵條」
    一個黑洞享用了一頓義大利麵條晚餐,天文學家能夠在2.35億光年遠的Eridanus星座的螺旋星系中見證這一事件。天文學家在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用望遠鏡觀測到一顆恆星發出的光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吞噬並撕裂。
  • 在最大中子星和最小黑洞之間存在質量間隙,天文學家發現神秘物體
    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在質量最重的中子星和質量最小的黑洞之間,存在一個「質量間隙」,天文學家一直對這個質量間隙感到困惑:在這個質量間隙之中難道是一片空白嗎?還是可能存在一種未知的神秘物體?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站(LIGO)和歐洲的處女座探測器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宣布發現了一個2.6倍太陽質量的物體,這個物體的質量值剛好處於質量間隙之內。該天體最早於2019年8月14日被發現,它的夥伴是一個2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該天體正在被黑洞吞併,因此產生了引力波信號,繼而被LIGO和Virgo在地球上探測到。
  • 暗物質至今也沒有發現,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就是原初黑洞
    :大爆炸理論,還發現了一個似乎無法解釋通的現象,1922年,天文學家奧爾特發現:如果僅僅依靠萬有引力的作用,宇宙中快速運動的天體群根本無法正常運轉,天體會因為橢圓周運動而產生的離心力被甩出去。但事實上,目前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個被離心力甩出去的天體,難道是牛頓當初提出的萬有引力公式算錯了,將萬有引力的力量算小了?
  • 首次被出沒的黑洞,是如何被發現的?
    科學家倫琴就因為發現了X射線這種看不見的光,從而獲得了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X射線成為證明黑洞存在的重大線索!當人們逐漸地開始了解X射線,就馬上運用到各個不同領域的時候!天文學家也在想宇宙中的天體是否也會發射出X射線呢?由於地球大氣層的存在,我們在地面上沒有辦法直接看到來自太空的X射線!1962年美國天文學家賈科尼,發射了一個探空火箭!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在即 天文學家為你科普黑洞
    黑洞是什麼?為什麼要給黑洞拍照?什麼樣的望遠鏡可以對黑洞成像?給黑洞拍照難在哪裡?……在備受矚目的黑洞照片揭開神秘面紗前夕,參與EHT項目的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向媒體提供了一系列黑洞相關科普知識——  1. 給黑洞拍照,是要拍一張怎樣照片?天文學家期望拍一張怎樣照片?
  • 歐洲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3D地圖,發現:我們的地球正朝黑洞前進
    不僅如此,我們整個恆星系在大家長太陽帶領下,也在圍繞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旋轉,速度大約為220公裡/秒,如此神速也要2.5億年才能繞行一周,上次處在同一位置時,地球上還是恐龍橫行的中生代。最近,科學家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太空探測器的數據,創建了銀河系3D地圖。該探測器自2013年以來一直在掃描恆星,發現銀河系不是一張切面,而是有厚度,地球也正在朝黑洞前進,日近一日。
  • 不是黑洞!中國宣布發現的70倍太陽質量黑洞,或將被推翻?
    你還記得2019年11月下旬,中國天文學家宣布發現70倍太陽質量黑洞的重磅發現嗎?當大質量恆星以戲劇性的崩塌結束生命時,恆星黑洞就形成了。根據恆星演化理論,恆星黑洞的質量,通常是太陽的十倍左右。
  • 5500萬光年外,這個超級黑洞爆發的噴流太驚人
    去年四月份,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向全世界公布了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將橢圓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個黑洞隨後被天文學家命名為M87*,而且最近還喜提一個洋氣名字——波維(Powehi)。
  • 天文學家發布首張預測黑洞圖像 形狀彎如月牙
    天文學家預測黑洞形狀如同月牙據英國媒體1月22日報導,美國的天文學家近日公布了首張預測的黑洞形狀圖像,像一彎月牙,但他們坦言目前並沒有技術來證明他們的猜測在第221屆美國天文學會的大會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艾曼·卡曼魯迪(Ayman Bin Kamruddin )公布了他猜想的黑洞圖像。據了解,黑洞是看不見的,即使是光也不能脫離它的巨大引力。天文學家設想,黑洞的周圍有邊界,並且被其吸入的物質放射的射線可以被觀測到。首張黑洞圖像便是在這種預期下完成的。...
  • 天文學家揭開黑洞吞吐之謎 磁場施展吸心大法(組圖)
    最近以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天文學助教喬恩·米勒為首的科學小組找到了答案:他們通過錢卓拉X射線望遠鏡在我們星系中發現了一個黑洞,分析黑洞周圍氣體所散發的X射線,從而揭開了宇宙的一大謎團———黑洞吞吐之謎:那就是「吞」下去的,最終必然會「吐」出來。只有這樣,宇宙才可能保持物質能量的平衡。此發現刊登在6月2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這次被發現的黑洞體系被命名為J1655。
  • 天文學家發現新宇宙巨型結構,銀河系也屬於其中的一部分!
    在天文學家看來宇宙中的星系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受某種規則制約的,而且發現宇宙中的星系都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中運行,同時這張巨大的星系網也圍繞著宇宙的中心進行環繞,對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以及中心是什麼目前還無法確定,目前天文學家通過對星系運行數據分析,可能發現了一個從未定義過的新宇宙結構體,
  • 唯一一顆肉眼可見的黑洞,由中國科學家發現,還是雙星系統
    自從2019年第一張黑洞照片被發布以後,全球開啟了黑洞熱,黑洞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熱門話題,從那以後天文研究人員又發現了多顆黑洞,可以說黑洞從理論上的存在,已經成為一個大家普遍了解的天體了,雖然黑洞最近曝光率比較高,但是人們對於黑洞的了解還比較少,主要是因為黑洞特殊的條件造成的。
  •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天文學家推測:黑洞合併可產生光
    [PConline 資訊]任何熟悉黑洞的人都知道,黑洞的引力很高,連光都逃不掉,一種新的理論認為黑洞合併可以產生光。據外媒報導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天文學家近日描述了第一次從黑洞合併中發現的光。
  • 雙黑洞系統附近首次發現「颳大風」
    摘要:這幅藝術圖片展示了包圍著天鵝座V404黑洞的吸積盤,以及其附近形成的「大風」。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首次在距地球較近的雙黑洞系統附近探測到強勁的「大風」。科學家在觀測天鵝座V404黑洞爆發的過程中,發現了包含中性物質(氫和氦)的強風。
  • 黑洞不僅會「吃」,還會「吐」,向外噴射的是時空穿梭者?
    黑洞之所以黑,是因為他可以吸納一切,在強大的引力面前,任何的物質和能量都被集中到一點,光也無法逃逸,導致我們無法觀察到他。我們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觀察到黑洞周圍的物體,就還想水裡的漩渦那樣,漸漸的將一切送到了水底。
  • 在中國科學家劉繼峰發現的藍巨星附近,科學家找到了一顆大黑洞
    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太陽質量70倍的恆星黑洞,命名為LB-1。但根據目前的恆星演化模型,銀河系中不可能存在太陽質量70倍的恆星黑洞。我們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恆星的化學成分表明,在恆星的核心坍縮成黑洞之前,它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通過爆炸和強大的恆星風失去了大部分的質量。質量範圍內可能產生黑洞的巨大恆星,預計將在一顆完全抹去恆星核心的所謂雙不穩定超新星中結束生命。所以天文學家們絞盡腦汁想弄清楚這個名叫LB-1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 死亡之吻:天文學家發現最大的雙星系統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21日消息,天文學家們發現至今為止溫度最高體型最大的雙星系統。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將之命名為VFTS 352,位於離地球16萬光年的大麥哲倫雲星系。
  • 新發現!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如果把足夠大的質量壓縮到足夠小的體積,那麼它自身的重量就會把質量擠壓到湮沒這個地步。剩下的只是一個扭曲的空間,它可以捕獲任何離它太近的東西,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理論上來說,不存在所謂的「需要的最小質量」。如果你能把一大塊物質擠壓得足夠小,它最終會達到坍縮點。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當你擠壓物質時,物質會往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