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伴迴旋支左心室瘻,罕見病例一則

2021-01-22 騰訊網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HCM)中相對少見的一種類型。冠狀動脈和心腔或主要血管之間的瘻管也很少見,常通過「冠狀動脈竊血」現象產生心絞痛樣疼痛。近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Case Reports雜誌發表了一則AHCM伴迴旋支左室瘻的病例,十分罕見,值得探討。

病例介紹

患者,女,72歲,進行水中有氧運動30分鐘後出現暈厥,患者在失去知覺前有短暫的暈厥徵兆。檢查發現面部受傷,鼻骨骨折,但手沒有受傷。患者既往感覺很好,沒有心悸或胸痛,也無暈厥發作史和心臟病史。既往病史包括哮喘、血脂異常和骨質疏鬆症,都進行了較好的治療。患者不吸菸,不喝酒,哥哥(77歲)有HCM病史,身體健康。隨後患者接受進一步評估,除了右眼和鼻子周圍有撕裂傷,其他檢查正常,沒有雜音或神經損傷。血壓151/71 mmHg(但鎮痛後恢復正常)。

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律,在整個胸導聯和下壁導聯T波倒置,左心室肥厚的電壓標準陽性(圖1)。肌鈣蛋白沒有顯著升高(最初為12 ng/L,4小時後為15 ng/L,正常值

圖1

幾周後患者接受檢查,超聲心動圖提示AHCM,顯示左心室心尖肥厚,心尖壁厚度為1.7~2.0 cm,但收縮功能良好。未檢測到左室壓力階差,但組織都卜勒提示舒張功能障礙,左室充盈壓升高,左心房嚴重擴張(90.5 ml)。24小時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律,無心動過緩或心律失常。

1個月後心臟磁共振成像(MRI)證實了AHCM的診斷。患者有一個小的、典型的鏟狀左心室腔(圖2),在心尖處的最大壁厚為14 mm(基底隔水平為9 mm)。患者射血分數超出正常值,並有收縮期心尖部心腔閉塞22 mm(圖3)。乳頭肌移位,但並未出現二尖瓣收縮期前向運動或左室流出道梗阻。右心室和心房結構和功能正常,左心房輕度擴張(27 cm2)。患者無晚期釓增強並且瓣膜正常,心尖有可誘導灌注缺損。

圖2

圖3

患者3周後進行冠狀動脈造影,以評估磁共振成像上可見的誘導性缺血,檢查提示冠狀動脈通暢,但是造影劑從心尖流向左心室。左迴旋支遠端至左室瘻出現在對應於心尖肥厚的血管床中。灌注缺損考慮是心尖區肥大出現的微血管功能障礙。

患者不需要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開始接受比索洛爾治療(每天1次,每次2.5 mg)。

討論

HCM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心肌病,表現為不對稱左室肥厚,無繼發原因。可通過心電圖改變(包括T波深倒置和左室肥厚電壓標準陽性)提示,並經超聲心動圖和心臟磁共振證實。

AHCM是一種亞型,其特徵為鏟狀左心室腔,心尖收縮期閉塞,有時形成動脈瘤。HCM會產生一些症狀,從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顫動)、心力衰竭、暈厥/暈厥前兆和胸痛到心源性猝死,但許多患者沒有症狀。疾病管理包括家庭/基因篩查、症狀緩解(通過生活方式改變、藥物或幹預策略)和猝死風險分層。

0.002%的人和0.2%的心導管術患者存在冠狀動脈和心腔或主要血管之間的瘻,但它們的外觀和表現差異很大。大多數是先天性的(高達20%有其他先天性畸形),也存在後天原因,包括醫源性的、創傷性的以及與疾病相關的。最常影響右冠狀動脈或左前降支,迴旋支最不常見。5%的患者有兩支或更多的動脈受累。

雖然絕大多數無症狀,但最常見的症狀是「冠狀動脈竊血」現象引起的心絞痛,患者通常沒有或很少有冠狀動脈疾病。其他表現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心力衰竭、心房顫動、心臟破裂、心內膜炎/動脈內膜炎和心律失常。

疾病管理方面多通過保守的抗心絞痛藥物來控制症狀(通常是β受體阻滯劑/尼可地爾),通過減少氧氣需求來減輕供需不平衡。

目前尚不清楚瘻管的發生是因為與HCM相關的血管化和纖維化增加,還是先天性畸形導致肥大作為對動脈和心室之間分流引起的慢性容量超負荷的代償性反應。相反,由於心肌細胞的紊亂和供應肥大區域的異常血管,可能產生微瘻。

來源

Samuel Conway, Anna S Herrey, Roby D Rakhit.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ssociated with circumflex to left ventricular fistulae: a case report of two rare subtypes of rare conditions occurring together.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Case Reports. 12 January 2021.

相關焦點

  • 湘雅醫院採用介入微創方式成功治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
    紅網時刻12月30日訊(通訊員 劉微)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病科心血管病亞專科採用介入微創治療的方式,運用經皮冠狀動脈室間隔支栓塞術,為一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伴慢性腎臟疾病(CKD5期)患者成功實施手術。
  • 典型心電圖閱讀與解析:左心室肥厚 - 心電圖劉醫生
    左心室肥厚一般是由於長期高血壓導致的,也可以見於肥厚性心肌病等心臟病,往往伴有典型的心電圖改變,因此心電圖檢查成為初步診斷左心室肥厚的檢查手段,但其確診仍需要心臟彩超等檢查。心電圖診斷1.竇性心律2.提示左心室肥厚病例解析1.當心室肥厚或擴大後,由於心肌纖維增粗和截面積增大,心肌除極所產生的電壓增高。
  • 心動在線丨從一則「非典型」病例看超聲心動圖在冠心病診療中的價值
    超聲心動圖的陽性發現非常重要,證實左心室室壁的運動障礙,高度考慮患者發生了心肌梗死,但否定了心電圖提示的「左主幹病變」,提示罪犯血管可能是左迴旋支或右冠狀動脈,同時又提示左心室舒張功能重度減低,致肺動脈壓力顯著增高,明確了氣促的原因,也為下一步治療提供了依據。 血化驗回報:肌鈣蛋白T為0.132 ng/ml,證實心肌梗死。
  • 病例丨首次報告!"誤打誤撞"的左心耳瘤,伴冠脈迴旋支缺如
    近日,《Heart》刊登了這樣一例罕見病例。68歲女性患者拍攝胸片後,陰差陽錯發現一巨大左心耳瘤,伴冠脈迴旋支缺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病例簡介68歲女性患者,有陣發性房顫及慢-快症候群病史。患者此前體內已植入DDD起搏器,且一直服用抗凝藥。近日,因呼吸道感染入院就診,拍攝胸片後直接轉至心內科重新評估診療。
  • 肥厚心肌病若合併心尖部室壁瘤,預後明顯較差!歐洲心臟雜誌子刊...
    該研究報告,中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患病率為2.3%,合併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者的預後明顯較差。此外,超聲心動圖漏診了64.5%的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在超聲未識別出的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中,90%是小室壁瘤(直徑 圖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併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高研究者指出,合併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相對較高、預後差,因此呼籲重視該類患者的識別和臨床管理。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有何表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主要特徵為心室肌出現肥厚的現象,大部分的臨床病例多出現在左心室,以室間隔為甚,較為少見者可呈同心性肥厚。偶爾病變發生於右心室。 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症狀於呼吸困難為主,多在勞累之後引發,這是由於左心室順應性減低,舒張末期壓升高,繼而肺靜脈壓升高,與室間隔肥厚伴存的二尖瓣關閉不全可加重肺淤血。 呼吸困難的同時,由於肥厚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狀動脈供血相對不足會導致患者出現心前區痛。
  • 病例學習:冠狀動脈瘻
    CTA是冠狀動脈瘻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表現為受累冠狀動脈的增粗、迂曲,並與心房、心室或異常血管相通;受累冠狀動脈可同時伴動脈瘤形成;根據引流位置、左向右分流或左向左分流量大小的不同,可出現心房、心室增大,肺動脈高壓等表現。術前影像學的主要任務是評估瘻管的起源及引流的位置和數目,瘻管的大小 、迂曲程度以及複雜程度。
  • 盧喜烈教授教你分析心電圖,病例實戰,事半功倍!
    通過真實病例來學習心電圖的變化特點,加上臨床經驗豐富的心電專家解讀,學習效果值得期待,下面我們分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盧喜烈教授點評的三個病例,供大家參考。基本資料:男,65歲,主因發作性胸痛、胸悶2年,加重1月入院。病 史:2年前因胸痛入當地醫院,冠脈造影顯示前降支與迴旋支病變,各植入支架1枚。
  • 嚴重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的76歲老年男性,ACC心電圖經典病例
    這是一例76歲老年男性患者,既往有冠心病、房顫、高血壓、糖尿病,因嚴重的冠脈三支病變收住院。本次入院前患者有不穩定心絞痛發作,並經心臟核素負荷試驗評估有明顯的心肌缺血。入院後患者被送去導管室做心導管檢查,結果提示三支血管病變,其中左主幹遠端狹窄99%,左前降支近端狹窄95%,迴旋支開口處80%的狹窄,右冠近段70%的狹窄。 圖1 患者入院時的心電圖根據這份心電圖,您會怎麼診斷呢?是Ⅱ度1型房室傳導阻滯?Ⅱ度2型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律並早搏?
  • 心房心室肥大的心電圖診斷
    ③ 完全性左束支阻滯時,診斷左心室肥厚應慎重。需要強調的是,並非P 波一旦改變就能立即診斷心房肥大,原因在於:① 心房結構正常; ② 梗死;③ 心率變化; ④ 自主神經張力改變; ⑤ 心臟位置;⑥ 傳導阻滯; ⑦ 血流動力學改變等諸多因素也可出現類似改變。所以,在診斷時一定要結合臨床。
  • [典型病例學習]先天性主動脈縮窄
    近年來,Ho等通過35例標本連續切片組織學檢查,證實動脈導管組織完全包繞導管近鄰的降主動脈,形成結構連續的管道。但這個學說無法解釋主動脈縮窄與動脈導管未閉合併存在,以及主動脈縮窄部位遠離動脈導管區的病例。 近20多年來,許多學者認為胎兒期主動脈和肺動脈血流量失平衡是形成主動脈縮窄的主要病因。在正常情況下,胎兒時期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大致相等。
  • 現實版豪斯醫生:疑難胸痛病例診斷
    冠脈造影顯示左前降支、對角支和鈍緣動脈嚴重狹窄,血流 TIMI 分級Ⅱ級(圖 2A 和 2B)。在導管室患者仍然 ST 段抬高,非放射性左側胸痛。考慮到患者持續胸痛、心電圖上 ST 段持續性抬高、心肌標誌物水平增高,給予患者左前降支、第二對角支和第二鈍緣動脈球囊擴張。治療後,患者症狀稍稍緩解,但是心電圖和冠脈血流 TIMI 分級並沒有改善。行心室造影發現,左室心尖和側壁節段性室壁運動減弱。隨後患者進入我科治療。縱觀全部過程,病人未出現休克,也未發生難治性的不穩定性心絞痛和持續性心律失常。
  • 宮一宸|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244例臨床分析
    射血分數(65.2±9.5)%(範圍:38%~79%),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48.4±5.6)mm(範圍:30~73 mm)。術前冠狀動脈雙支病變46例,三支病變198例。二、手術方法1.適應證和禁忌證:適應證同常規開胸CABG。
  • 病例丨心臟黏液瘤30年未切除,這樣的病例你見過嗎?
    近期,European Heart Journal: Case Reports雜誌發表了一則罕見的病例,患者左房黏液瘤30年未切除,一起來看看吧。 病例介紹 患者女,56歲,1990年1月因食欲不振、渾身疼痛、心悸首次住院。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壓和血脂異常。
  • ...指南》要點概覽|超聲心動圖|心肌病|臨床|心室|指標|室壁|-健康界
    (或)左心室短軸縮短速率(LVFS)<25%;③除外高血壓、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和缺血性心臟病等。 成人診斷標準:HCM定義為應用任何一種檢查手段(超聲心動圖、CMR、CT等)檢測到左心室任何一個或多個節段室壁厚度≥15 mm 並且排除繼發性原因即可診斷;而有些遺傳或非遺傳性疾病可表現出左室肥厚(13~14 mm),這種情況下,診斷HCM 需要結合其他臨床資料,如家族史、基因學檢查、心血管系統之外的症狀體徵、心電圖、實驗室檢查以及其他影像學檢查
  • 從系列病例,探討舒張期二尖瓣反流的機制及特點|二尖瓣反流|舒張期...
    一名54歲女性因勞力性呼吸困難1年就診,NT-proBNP水平升高(1828.5 pg/ml),心電圖示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經胸超聲心動圖示左心室擴張,LVEF為32%。冠狀動脈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冠狀動脈正常,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彩色超聲血流成像顯示DMR(圖4)和中度SMR。
  • 病例丨警惕!心臟澱粉樣變可能導致心衰急劇惡化
    血清游離輕鏈(FLCs)測定發現,λ型輕鏈397 mg/l(參考值4.44~26.18 mg/dl)時,k型輕鏈31.6 mg/l(參考值2.42~18.92 mg/dl)。血清蛋白質電泳檢測發現:低丙種球蛋白血症佔4.8%,血清和尿液免疫固定電泳觀察到λ型苯-周單克隆蛋白。骨髓塗片檢查顯示多發性骨髓瘤改變不明顯,因此,患者診斷為原發性澱粉樣變性,心臟澱粉樣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