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很多人會帶飯,避免外賣的重油重鹽,也逃過外出就餐的排隊等待,特別是夏天,比起下樓吃飯更願意在空調房裡吃自己帶的飯。
方便是方便了,但夏季溫度高飯菜易變質,也聽說:「隔夜飯」吃了不好,會致癌....
那事實是怎樣的呢?
顏姐自己也帶飯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來聊聊~
關於隔夜的剩飯剩菜不能吃,流傳的說法有兩個:
1、會滋長細菌,導致腸胃炎,甚至食物中毒;
2、會產生亞硝酸,長期吃會致癌。
其實從科學角度來看,亞硝酸鹽伴隨著蔬菜的自然生長過程而存在,亞硝酸鹽在自然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糧食在生長中、蔬菜採摘以後、食物烹飪時一些細菌作用都會有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的現象出現。但是,經過高溫烹飪,蔬菜中所含的亞硝酸鹽的濃度會大幅降低,而烹飪食物時,通常溫度都會超過70℃,這些細菌會被高溫殺死,所以規範操作不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Photo by Clem Onojeghuo on Unsplash
用實驗證明
一、菌落情況
1、涼拌菜因未經過熱加工處理,本身菌落總數較高,相對於燒熟煮透的其他菜品更容易導致微生物增殖。
2、4℃冰箱保存的隔夜菜微生物增殖較少,25℃保存的隔夜菜微生物在6h後大量增殖。
二、亞硝酸鹽情況
1、4℃條件下冷藏儲存24小時內的隔夜菜中亞硝酸含量基本不變,不存在隔夜菜亞硝酸鹽超標、有毒的風險;
2、25℃環境下保存的隔夜菜,12小時後含有葉菜類的菜餚的亞硝酸鹽明顯上升,有的甚至超過了限量指標(20mg/kg);
3. 放置24小時後的菜餚中,肉製品的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大,但含蔬菜的菜餚中亞硝酸鹽含量都明顯增高,特別是烹飪過的葉菜類蔬菜,其亞硝酸鹽含量達到100mg/kg以上,存在亞硝酸鹽超標的食品安全風險。
即:冷藏儲存條件下的隔夜菜,不會有致癌風險;
而常溫儲存條件下的肉製品問題不大,蔬菜類則存在亞硝酸鹽超標的風險。
所以,要吃隔夜菜,請大家一定要謹記「冷藏儲存」。
Photo by Erik Mclean on Unsplash
隔夜菜的正確食用姿勢
1 、建議「隔夜菜」需低溫儲存。
「隔夜菜」的安全性跟儲存條件和儲存時間是有關的。
相對於常溫儲存,低溫儲存的「隔夜菜」,其亞硝酸鹽含量和菌落總數增加量非常小。
2、涼拌菜及葉菜類不宜常溫儲存,建議現做現吃。
相對於其他類別的 「隔夜菜」, 常溫儲存的葉菜類「隔夜菜」,其亞硝酸鹽含量在放置12小時後增加較快。涼拌菜受衛生條件影響比較大,因此要注意原料的選擇,在其加工過程要注意餐具和器皿的衛生狀況,儘量現做現吃。
3、 儘量分開低溫儲存。
分開儲存可以避免交叉汙染,儘量選用乾淨的加蓋容器或保鮮膜覆蓋。
4、儘量少吃。
考慮到「隔夜菜」營養價值和口感可能會受影響,應儘量少吃。
5、食用前要充分加熱。
在吃隔夜菜之前,建議充分加熱,以滅除飯菜中的微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