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教孩子的最高境界,不是控制,而是正確解讀Ta的行為》

2020-08-28 墨等閒的美楊楊

朋友相聚,聊的最多的話題就是孩子。時常有朋友愁眉苦臉地吐槽自家孩子。有的吐槽孩子學習習慣不好,作業經常漏題,錯題,成績下滑,學習興趣不高;有的吐槽孩子非常喜歡的鋼琴,遭遇「滑鐵盧」。開始抗拒每天練琴,總找各種藉口不練,無論怎麼恩威並施,可孩子依舊軟硬不吃,為此時常鬧得兩敗俱傷。

為人父母,和孩子一樣,也是邊做邊成長!

深知父母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擔負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教育和引導孩子,成功地走進孩子內心世界,是人生必修課!

《正面管教兒童行為心理學》這本書,從學習方面、社會交往能力、行為品質與情緒四個方面,用深入淺出的案例,分析和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詳細地介紹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可能出現的教育問題,給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方法。特別適合父母和心理學愛好者,閱讀的育兒乾貨類書籍。

書中她倡導:無論孩子成績如何?表現如何?父母的言行和態度尤其重要!

教育不是對孩子一味地控制,而是父母正確解讀孩子行為心理,是孩子心悅誠服接納的過程!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看過此書之後,豁然開朗。有興趣的父母可以去看看。

相關焦點

  • 父母管教孩子的四大誤區:控制、放縱、獎賞、懲罰
    》父母管教孩子的四大誤區文 | 三 一 冰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對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提倡情感引導法的作者從眾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中大致歸類出四個常見誤區:一,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控制型父母的特點:用的策略是懲罰、命令和威脅。更注重孩子的行為、在乎結果,總想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放任型父母的特點:對規定限度和嚴格要求缺乏信心,對孩子的行為變為「怎麼都行」。
  • 家庭教育避坑指南:管教孩子的核心不是管,而是教
    當我還是個孩子,我總是希望父母不要總是管著我,想要自由。而當我成為了媽媽,我卻認為孩子不該太自由,需要被管教。大多數父母都和我一樣,想得到一個問題的答案:如何能在不影響親子關係的情況下,有效地管教孩子?
  • 管教≠懲罰,用愛管教,孩子自律,父母放心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習慣用懲罰來建立和孩子之間的界限,甚至動用「竹筍炒肉絲」和「男女雙打」。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管教和懲罰背後的真正含義——愛!管教和懲罰的不同就在於,後者是通過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來達到控制的目的,沒有愛的管教和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到仇恨、抗拒、冷漠、孤立、甚至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如,有些孩子會往地上反覆的扔東西,讓父母撿起來,有些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這樣的行為讓父母感到非常的憤怒和反感,但這個行為背後只是他們為了達到父母關注的目的目的,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孩子。
  • 家長應該正確的管教孩子,而非打罵或驕縱孩子
    >相信每一位家長在管教孩子,教育孩子方面都是非常頭疼的。語言上道理行為尚不制止:這種教育方式也是非常奇葩的,有的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會跟孩子講道理,也不管孩子聽沒聽進去,聽沒聽懂,反正已經跟他講過道理了,哪怕以後在犯錯,家長也只是把道理重複一邊,並不會在行為上制止孩子。
  • 解讀《正面管教》4、如何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
    解讀《正面管教》4、如何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本期節目的文案6000字,音頻約22分鐘。孩子不良行為的錯誤目的在之前的節目當中我們說,孩子行為的首要目的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但是孩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往往都使用了錯誤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行為與目的背道而馳。
  • 青春期的孩子難以管教?父母需要看看,管教孩子太多的四個現象
    青春期的孩子難以管教?父母需要看看,管教孩子太多的四個現象有些父母發現,自己管教的孩子越多孩子就越叛逆,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沒有去了解到孩子的內心需求而過度地控制孩子。父母需要明白,再好的天賦也會為父母過度的控制欲給毀掉。父母需要看看,管教孩子太多的以下四個現象。
  • 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父母要利用魚缸法則教育孩子
    一、 孩子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的原因1、 父母控制欲太強有些父母的控制欲是很強的,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會控制著孩子的一切。孩子的一切想法都會被父母否決,在網絡上有一句很火的話"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 管教並非懲罰,而是培養孩子良好品質,兩者教育孩子天差地別
    管教並非懲罰,而是培養孩子良好品質,兩者教育孩子天差地別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何去好好的管教一下自己家的寶寶,成為了家長和老師共同的心病,孩子這麼小,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偶爾對孩子發起火吧,可能自己心裡還愧疚的不行,有的教育孩子的父母可能行為過於極端了一點,被發到了網上就說打罵體罰以及家庭暴力。
  • 父母管教孩子時絕不該說的9句話!每位家長引以為戒「學浪計劃」
    ,而不是讓孩子因此而感到羞恥。詢問孩子有沒有學到教訓,意味著你不是在「教」,而是「懲罰」孩子。更好的表達方式可以是「下一次遇到這種事你會怎麼做? 」以此來確保,孩子今後遇到同樣的問題能夠有更好的應對方式。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態度,會影響TA的情商
    管理情緒,並非壓制它,而是需要給予出口,讓它流動起來。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一件特別正常的事,大人都難免有情緒,更何況小孩子。ta,其實孩子情緒爆發:1.、惡語毒言的詛咒,甚至拳腳相加的行為。接納孩子的脾氣,理解孩子的需求,是成熟型父母的必修課兒童心理學博士侯瑞鶴在書中說:「接納,是對孩子最好的管教。」2. 積極暫停,幫助孩子平復心情當孩子發脾氣時,最好的辦法是讓他放鬆下來。
  • 孩子10個常見行為背後的心理規律,父母要注意了!孩子想的是這些
    自虐也是孩子訴求的一種表達方式,家長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並進行矯治。2、頻繁推走大人給的東西解讀:「我有更想做的事情。」父母可以耐心地詢問孩子的內心想法:「你想做什麼?」通過大人的引導,便會說出心中的意願行為。
  • 國際不打小孩日,對待孩子的最高境界:溫和而堅定
    國際不打小孩日,對待孩子的最高境界:溫和而堅定 用理解和認同贏得孩子的合作 所謂堅定,也不是「毫無餘地」 而是守住一個「底線」 線外不能越界,線內可以靈活 情況允許時 給孩子提供選項,比如: 我知道你不想刷牙
  • 正面管教工具卡24——控制你自己的行為
    和很多家長聊天,都會聊到一個話題,孩子哭鬧,不聽話,自己很容易炸毛,完全控制不住,事後又很後悔,覺得這樣不好,但又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今天就來為大家分享正面管教工具卡的第24個工具——控制你自己的行為。控制住你自己的行為是指當你被孩子氣的炸毛的時候,能夠及時控制住自己,不用語言或者行為去傷害孩子。
  • 透過繪本解讀正面管教之《生氣王子》
    看看我多麼具備PD精神——「花時間練習」,相信這句話只有學過正面管教的夥伴們能看懂「以身作則」是家庭教育中亙古不變的原則,「模仿」對於情緒處理和人際溝通等行為習慣的影響尤其深遠。期待孩子脾氣好、情商高、解決問題能力強,那麼父母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因為「行大於言」,「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對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至關重要的。此外,每個「生氣」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未能被滿足的願望,或者被阻撓而無法達成的目標。
  • 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莫過於正面管教,讓孩子聽話又守規矩
    別覺得叛逆只有青春期的孩子才會有,其實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次的叛逆期,由於自我意識的萌發,他們渴求自己的權利。那麼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也是一樣,並不是孩子不願意聽,而是我們錯誤的方式讓孩子出現了逆反心理。
  • 想讓孩子快樂,需要正確的方式,父母學會管教孩子的3種方法
    當父母管教孩子時,許多人擔心自己會成為孩子心目當中最嚴厲的父母,但如果管教不嚴格又害怕會讓孩子犯錯。現在,我建議父母對孩子進行管教。嚴格的紀律可能是最常見的教育形式,也就是把成年人的思想強加給孩子。沒人會喜歡被別人強迫,孩子也不例外。例如,如果您要求您的孩子保持房間整潔,如果房間不整潔則要懲罰他,有些孩子可能聽話,但並非所有孩子都聽話。
  • 「韓國收回「父母懲戒權」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究竟如何管教?
    就連中國也有「棒下出孝子」一說,我們長久以來信奉的「打罵成才」管教的育兒論真的可行嗎?懲罰會有怎樣的負面效應呢?若父母的「懲罰」不再被允許,我們的家長該用怎樣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行為呢?
  • 如何管教孩子?先認識孩子不良行為的4個動機,再予以正確誘導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如何管教孩子,其實並不簡單,家長是需要學習的。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如何在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平等的同時,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是現代教育的基礎課題,也是父母要面對的永恆挑戰。
  • 管教不聽話、無理取鬧孩子的幾點建議!
    至於「教」則是一種啟發,幫助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從經驗的累積和情緒的陶冶中,發展他們的創意。所以,父母不能規避管教孩子,而是要用創意來規範和啟發他們。時下有許多人,一談到管教,就以為這是落伍的觀念,而一味執著於啟發。事實上,缺乏一定程度的管理,就難以產生啟發的效果。現在,我們看到青少年偏差行為逐年增加,飆車、偷竊和暴行屢見不鮮,他們顯然在童年時代缺乏接受創意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