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最早在新浦街頭出現,應是在清末的時候。據新浦天后碑記,清光緒十八年(1892)新浦天后宮開工建設,得到山東客商林乾一、林棟臣的鼎力相助,知新浦常有外地客商往來。時臨洪口寬闊,山東貨船湧集新浦後河灣處,多時有數百艘,新浦已為貨物集散之地。
早在光緒十六年 (1890)時,沈雲沛回籍丁父憂,看到州北之地新浦商業日興,市鎮漸成,與管家董才卿商量將海州產業移往新浦。到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沈雲沛用了幾年時間在前河北岸蓋起大片房產,移來海州實業,經營糧食、布匹、油料、雜貨,使洋橋巷處成為老街當時的商業中心。
肥皂最早進入我國,是在鹹豐四年(1854),英國商人在上海街頭所做的肥皂廣告,那時外國肥皂供應著在滬的外國人。沈雲沛為光緒廿年(1894)恩科進士,光緒廿八年(1902)2月任工部典農司校尉,並在北京購置住宅,在京城沈雲沛是用過外國肥皂的,返鄉署理洋橋巷開發,考察港口等,貼身傭人是會帶著肥皂的。
隨著大浦碼頭的繁榮,帶動了新浦街商業興隆,從上海運來的肥皂很受當地人喜愛,那時的人們稱進來的肥皂為「洋胰子」。為什麼稱做洋胰子呢?時國人觀泊來品均要加個洋字,意是飄洋而來,如火柴稱洋火,煤油叫洋油等。
海屬地方最早的洗滌用品就是胰子皂,是用豬胰子製作的,殺豬時取出豬胰子,洗乾淨,剝掉油脂,切碎加入豆粉、香料,搗碎曬乾,就成了胰子皂。形如圓球,也稱它叫澡豆,意為洗澡之豆吧。胰子皂洗滌雖不及今天的肥皂,卻是中國幾千年來主要的洗滌用品,當外國肥皂進入新浦時,當地人就稱其為「洋胰子」。(市橋人家原創:馬鑑堯,轉載請署作者名。)
早在中國晉朝時候就有胰子皂了,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著述:「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胰子皂已成為上層社會的生活必需用品,在其所著的《千金方》中還有其具體製作配方。本世紀五十年代,新浦街頭還有山東小販端著匾子,沿街叫賣胰子皂,用牛皮紙包著如火柴盒般大小的胰子。那魯南腔的「洗手胰子來兒!」,或許也為老大街上的一道風景線。
胰子皂雖然早在中國興起,可普通百姓還是用不起的,民間常用的去汚方法就是草木灰和淘米水,草木灰含有鹼性,有一定的去汙效果。淘米水,去汙效果比較好,婦女常用其洗髮,光亮發烏,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至今農村老年婦女還有用淘米水洗頭的習慣。
1934年,南城人武祥鷺看到肥皂行情很好,就想自己開辦個肥皂廠。於是在新浦建國路上租了個院子,聘請制肥皂技師,購買了設備和原料,獨家開起了肥皂廠,取名「新浦大同皂廠」。20世紀30年代是港城發展時期,隴海鐵路鋪至老窯,開始建設碼頭,1933年2月,民國鐵道部部長顧孟餘核准命名老窯為「連雲港」,武祥鷺就給自己的產品,取了個時髦的名字:「連雲皂」,算是商標吧。
大同皂廠的肥皂有兩種,一種淡黃色,與今天肥皂大小相同。另一種藍、白顏色,條紋相間,塊頭要大一些,規格為20×8×8釐米,肥皂兩面都壓有「連雲皂」字樣。這家港城首個肥皂廠,為了與上海泊來肥皂竟爭,佔領海屬市場,運用了當時比較新鮮的促銷手段。
武祥鷺不惜花費本錢從上海請來洋鼓樂隊、化妝丑角,又找人製作了大型宣傳廣告牌,僱上人抬著。從后街到大街,沿路吹吹打打,尤其那化妝丑角的表演,吸引著老街上的人們。大同皂廠散發宣傳品,介紹產品,免費贈送連雲皂讓街上的人試用,在新浦老街轟動一時。
(市橋人家原創:馬鑑堯,轉載請署作者名。)
參閱《新浦史話》韓世泳,陝西旅遊出版社,2005年。
圖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