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第一灣
明永樂元年(1403),因黃浦江下遊壅塞,吳淞江之水難以衝瀉入海,時常造成蘇州.松江府一帶大水成災,魯匯鄉葉家行(今浦江鎮正義村五隊)的葉宗行(名宗人,為未代名臣葉夢得的後商,後任浙江錢塘縣知縣,被稱作「錢塘一葉清」)便以諸生身份上書朝廷,主張開挖範家潤,接通黃浦江,匯人吳淞江,以增強水勢,神瀉人海。
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並命他隨戶部尚書夏原吉治理水道,開通南北走向的範家浜,使自西向東入海的黃油江水改道,與吳凇江合流從此黃浦江由西向北轉折處,其東岸因設閘卡住了東流之水,此地便稱為閘港(今浦江鎮永新村),與閘港相望的西岸轉角地(今吳涇鎮樂道村寺嘴角隊),曾有一座古寺,它就是鄒家寺。這裡,如今人們稱作「浦江第一灣」。
鄒家寺本名南廣福寺,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約1202年),由裡人鄒運幹舍宅興建,因此俗稱鄒家寺。曾有房20間,大殿兩側建東西樓,是望江觀潮勝地。寺內供金龍四大王,故又稱大望廟。因鄒家寺名聲遐邇,「鄒家寺」曾一度成為整個塘灣地區的地名。可惜,鄒家寺未能經受住歷史風雨,廢於20世紀50年代初。江河轉角灣頭凸出處稱作嘴,這裡稱作鄒家寺嘴,人們習稱寺嘴角或寺嘴上,沿用至今。這寺嘴角被視作風水寶地,數百年來當地流傳著「三世修在鄒家寺,幹勿煞來沒(淹)勿著」的說法。
閘港鎮因河而得名。當初,因進出黃浦江的船隻泊此候潮,漸有人家落戶。清雍正年間,已有居民數十家。光緒三十年(1904),閔行閔南輪船局開闢閔行至縣城(今南市)的客運航班,在此停靠設碼頭後,小鎮日趨繁盛,鬧市地帶曾有店鋪三十餘家,為浦東地區重要的水陸碼頭。鎮跨閘港河南北兩岸,明弘治年以前就建有跨河木橋。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因港闊橋長,號稱:「浦東第一橋」。鹹豐六年(1856)又重修。190年改建為五孔木橋,氣勢不凡。1939年3月,侵華日軍在此登岸,小鎮遭殃。
1949年,國民黨軍隊潰退時,木橋被炸斷。1978年開挖大治河時,閘港河、橋、鎮均按新的建設規劃變遷了。鄒家寺與閘港之間,曾有小船擺渡,1956年撤銷。199年閔行區政府在此建起閘港車客兩用輪渡,浦東浦西之間多了條通道。
七寶老街
七寶老鎮區的基本格局,形成於北宋時期。鎮區建築的基本樣式屬明清時期風格,因此現人稱明清街。而沿街建築因大多重建於清末民初,所以又較多地顯現當時的建築神韻。
現在鎮區以南北大街為中軸線,以塘橋為軸心,又以蒲匯塘為腹地橫界,以橫瀝港為東部邊線。與蒲匯塘平行的有眾多街巷,塘北有青年路、北東街(又稱北東塘灘)、北西街(北西塘灘)及楊家弄、徐家弄等,塘南有南東街(南東塘灘)、南西街(南西塘灘)、富強街等。鎮區西南部以浴堂街與南街為軸,形成又一片街區。整個老鎮區現已發展到東至新鎮路,西迄七莘路,北靠漕寶路,南接農學院。如今的老街,店鋪林立,南大街以經營特色小吃為主,北大街以經營旅遊工藝品、古玩、字畫為主。
鎮區內的老街通仄狹長,兩側建築屋簷相吸,對街的門窗近在咫尺間,人們幾乎伸手可握,挺身可越。早年,街面大多由板條石和磚鋪成的。現存建築大多建於清末民初,明代建築僅剩解元廳,北鎮尚有幾幢建於清鹹豐年間的宅第。
當年在北西街口設有鎮門,拱形,題有「秀挹泖峰」四字,為清代遺蹟。現經修復,北西街上建立了張充仁紀念館,西側當年是校場現稱蒲溪廣場,建有名為避風臺的戲臺和蒲溪坊牌樓當年老街上的店鋪大多只有一兩個門面,但經營的行當十分豐富。
(1949年時達40種),居民生活所必雷的商品和服務,應有盡有。而在沿街店鋪的背後,蝸居著一代又一代的「老七寶」。這裡,沿街現存的建築因集中重修晚民火之,所風格既是明清時期傳統風格的照粉描又各領風騷,有所變化,或多或少地借鑑了西式建築的韻味。這在當時是頗為時髦的。
自北柵口至蒲匯塘橋橋堍近300米長的北大街上,鱗次櫛比的瓦屋,一般都是二層樓,沿街面大多樓上闢亭子間,玻璃木窗,板條貼面,略有細部雕刻或鬥拱裝飾;下是木板排門和玻璃木窗,一般前設店鋪,後為作坊或庭院,主人居住樓上。
而塘橋之南短了許多的南大街另有一番風光。橋堍曾有橋樓茶館有扶梯可直達。靠近橋堍有些樓房,往南則平房居多。沿街面又都是各色店鋪。沿蒲匯塘和橫瀝港的房屋,門前臨街,後廊吊腳立於河灘,有石階直達水面,俗稱後水閣、吊腳樓。當年,鎮上四處建有柵和柵樓,因此至今留下了北柵口、南柵口、東柵橋等地名。所謂柵,是指早年為禦敵防盜在各街巷口建造的大門因此門高大厚實,又裝了鐵柵條和門釘,尤如城門,當地人稱其為柵。塘橋和南北大街口的雙扇大柵門之上,還建造了跨街的柵樓,人稱柵曰。柵樓上,常年有人值班,柵門早開夜閉,是鎮區有效的保安措施。柵和柵樓始建於兵荒馬亂的明末清初,消失在1958年「大躍進」的歲月裡
七寶鎮上,除南北大街和蒲匯塘兩岸各有的東、西街外,還有幾條小街。西南部有一條又長又狹的南街,與它相連接的有浴堂街,以及富強街(典當街),是鎮區西南部普通居民的主要集聚地。與這些大街小街相溝通的是一條又一條狼窄的小堂,整個形制皇棋盤格,方正,對稱。而一條街與眾多弄,形似條百腳蟲,上弄堂大多只是大屋高牆之間的夾縫,彎曲的走勢:清冷的氛圍,凹的磚地,斑駁的粉牆,似乎有點神秘,弄內,時有精巧的垂花門多姿的瓦砌花窗,又透出幾分誘感,哪弄堂的名稱,機趣地點穿美其中的內容。
如徐家弄、楊家弄、鮑家弄、周家弄、姜家弄、唐家弄和沈家弄之類,標明了主人家族的世襲領地,竹行弄博古(北固)弄,則尤如最有效的商業廣告,而溝水(狗屎)開之類,十分形象地表白了它在七寶人心中的地位結合七寶老街二期修復工程,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具有本土歷史文化內涵的新景點。2003年8月,這批景點先後開門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