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浦江的他畫了條老街 摘得「方增先藝術獎」

2020-12-20 浙江在線

2020-09-28 19:5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愛群

9月27日晚,青年人物畫家黃新淼從浦江回到杭州,依然很開心。

他的開心,緣於他在浦江·第十三屆中國書畫節上奪得了「方增先藝術獎」。

「方增先藝術獎」是浦江今年新增的一個獎項,也是此次書畫節的重頭戲。「今年這個獎項,專門針對5米以上的手卷進行徵集,題材雖然不限,但得圍繞浦江的元素進行創作。」浦江縣文廣旅體局長張國樟表示,「2000多幅參賽作品,經過初評、複評等環節,最終有5幅獲頒『方增先藝術獎』。」

黃新淼,就是5個獲獎者之一。其獲獎作品為一個長卷《東街井巷》,長8.2米,高31釐米。

曾經的浦江縣城,一條東街、西街橫穿而過。黃新淼在此畫的題記中寫道:「浦陽東街,東起東樓,西止玉案頭,形如束帛,勢如彎弓,蜿蜒曲直,蓋明清遺存。繪鄉民素日圖,商旅往來,記其舊貌,庶樂千載……」

作為浦江人,黃新淼總對故鄉有著濃濃的鄉情。

「我能走進藝術殿堂,浦江作為『書畫之鄉』對我影響巨大。」黃新淼說,「父親是我的啟蒙老師,他雖然沒有受過繪畫方面的正統教育,但卻一直喜歡畫花鳥。」

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黃新淼6歲開始接觸中國畫。小學4年級時,聽說在距家2.5公裡的巖頭鎮禮張小學辦起了周末書畫班,父親就送他去那裡學習中國畫、書法,以及素描。暑假期間,他又前往由浦江縣文化館開設的書畫班學習書法和繪畫。

那個年代,少年黃新淼都是自己走路去學的繪畫。這條普通的鄉村小路,也因了繪畫,在黃新淼眼裡變得莊重起來。在這條路上,他學會了花鳥,學會了素描、書法,也為自己日後考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奠定了基礎。

「選擇人物專業,是因為我覺得造型對於繪畫的重要性,必須在年輕時打好基本功。」黃新淼告訴記者,「同時,書法對於中國畫的重要性,是伴隨畫家一生的功課。形感與筆意,承前啟後,相輔相成。學習中國畫必須汲取傳統繪畫的精髓、借鑑西方繪畫的有益營養。」

而今,剛屆不惑之年的黃新淼經過這些年的訓練與摸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其所繪人物,細膩處又稍帶一點點變形與誇張,誠如舞臺上中國傳統戲曲人物的動作,乍一亮相,印象深刻。

他時時揣摩壁畫和漢磚中的人物造像,並且秉持人物畫「助人倫、成教化之外的記錄功能,描繪生活、記錄風情、敘事悲喜」。

他說:「誇張卻不可過又不可不及。畫之妙趣,人物之傳神,盡在人物『形制』之恰到好處。想像、浪漫、誇張使之於繪畫如同文學創作,歷來已有,若能巧妙運用,分寸拿捏,必當起畫龍點睛之妙。」

曾經,他創作了《鄉情難忘》系列作品,記錄故鄉浦江的「老行當、鄉村印象和兒時玩耍」的鏡頭。前些年,中國連環畫界泰鬥賀友直先生在世時,他也曾經帶著這些作品前去上海拜訪,獲得老先生認可。

釀酒(《鄉情難忘》系列之一)


織布機(《鄉情難忘》系列之二)


雞毛換糖(《鄉情難忘》系列之三)

這次他獲獎的《東街井巷》長卷,主要描繪了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浦陽東街的市井風情。

3年前,黃新淼就開始了有意識的資料準備。他收集文獻資料、借閱老照片、走訪老街曾經的住戶,儘可能細緻「還原」這條街的原貌,「總想著為故鄉留下點珍貴資料」。

「『四牌樓』,光看字面你以為就是個牌坊。可我在走訪老街的一位老住戶時得知:這其實是個樓,因其東、南、西、北四個角上的屋簷翹得老高老高,得名『四牌樓角』,久而久之,簡稱『四牌樓』。」

「再說『玉案頭』,其實是家賣肉店,完完全全與『玉』無關。只因在浦江話中,『玉』與『肉』同音,而已。」

這樣的調查和鋪墊,使得黃新淼在構思和創作過程中「胸有成竹」。

在他的筆下,僅僅在人物著衣上,我們不僅能看到上世紀50年代的長袍、短褂,也能清楚找到後來的中山裝。奇怪的是,經過他的巧妙處理,橫跨幾十年的浦陽東街變遷竟然嫁接得如此天衣無縫。

作為生活與時代的記錄者,黃新淼成功地喚醒了我們的記憶。並且,他還寫下文字佐證:「……過出聖亭,至清泉井,有巷名大司,去東門僅百步之遙,乃昔日屯兵要地。復前行,路有歧,通南北,乃玉案頭角……」


《東街井巷》(局部之一)


《東街井巷》(局部之二)


《東街井巷》(局部之三)


《東街井巷》(局部之四)


《東街井巷》(局部之五)


《東街井巷》(局部之六)


《東街井巷》(局部之七)


《東街井巷》(局部之八)


《東街井巷》(局部之九)


《東街井巷》(局部之十)


《東街井巷》(局部之十一)


1601294158000

相關焦點

  • 方增先:畫畫要按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特長,畫出自己的個性!
    「他的筆法靈活多樣,表現能力強,但時間長了以後,我需要更有力量的筆法,就想到了吳昌碩。相比於任伯年,吳昌碩的筆法更有厚度。」方增先說:「吳昌碩已經去世,想要學吳昌碩,向王個簃學習是最好的選擇。他是吳昌碩弟子中學得最畢恭畢敬的。」4個月的學習時間裡,方增先每周去王個簃家一到兩次。每次都是王個簃現場畫,方增先在一邊看。
  • 浦江這些老街,條條都有故事!你去過哪幾個?
    浦江大地,老街、老巷可不少, 這些飽經風霜的存在, 背後總有言不盡的老故事。 它們是幾代浦江人的回憶, 是浦江各地歷史文化的沉澱。
  • 浦江第一灣與七寶老街
    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並命他隨戶部尚書夏原吉治理水道,開通南北走向的範家浜,使自西向東入海的黃油江水改道,與吳凇江合流從此黃浦江由西向北轉折處,其東岸因設閘卡住了東流之水,此地便稱為閘港(今浦江鎮永新村),與閘港相望的西岸轉角地(今吳涇鎮樂道村寺嘴角隊),曾有一座古寺,它就是鄒家寺。這裡,如今人們稱作「浦江第一灣」。
  • 原上海美術館館長、知名人物畫家方增先辭世,享年88歲
    方增先方增先的好友、知名畫家了廬聽聞方增先辭世的消息表示非常意外,連稱沒想到,他對澎湃新聞表示,方增先是當代學院派中國人物畫家的領軍人,他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浙派人物畫,「我與他認識是在1970年代,非常投緣,後來他調到上海,關係更加密切了,我們還曾經想把房子買在一起,後來還一起到華山等地……方增先一路好走
  • 方增先先生千古——北京紫苑書院沉痛悼念
    將人物結構素描和海派大寫意畫中的筆墨表現相結合,創作出《粒粒皆辛苦》、等令畫壇耳目一新的人物畫作品,引起畫壇的廣泛關注和讚譽,成為「新浙派人物畫」的開創者之一。出版畫集《方增先人物畫》《方增先水墨畫詩意畫》《方增先古裝人物畫集》《方增先人物畫四十年》等,專著有《怎樣畫水墨人物畫》《結構素描》《人物畫的造型問題》等。2013年1月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
  • 白馬千年老街重現浦江東部商貿繁榮之景
    12月16日,首屆金華(浦江)工藝美術展暨華服文化周在白馬鎮傅宅老街舉行。承載著「文火慢燉、做精做優」工匠之心的260餘件展品引人駐足。  一條又長又細的竹篾,葉道榮指尖翻飛,他的竹編工藝遠近聞名。現場擺放的「烏鎮小橋」曾亮相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水滴狀拎包」是 G20杭州峰會外賓禮品。
  • 黃山市益田公司摘得屯溪老街南側地塊
    今日(4月23日)下午,老街南側(濱江西路)商服地塊掛牌時間截止,黃山市益田濱江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4.67億元底價摘得該地塊,A-01區塊地上部分樓面價達12354元/㎡,A-02區塊地上部分樓面價達
  • 文史工作者眼中的浦江東街: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
    大叔是一個有情懷的文史工作者,喜歡思考研究的他,對從治水一路走來的浦江有著一份特別的關注,關注這裡發生的一切變化及其變化背後給人的啟悟。每次來浦江,吳遠龍總會有不同的感動。按他自己的話說,感動不只因為這裡發生的各種裂變,還因為浮華年代裡,浦江人不僅有時代的擔當,更有對歷史的尊重。
  • 現當代著名畫家方增先,國畫人物作品欣賞!
    方增先先生,是我國現當代著名人物國畫家,20世紀後半葉現實主義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畫壇具有影響力的「新浙派人物畫」的奠基人與推動者。下面我們來欣賞方增先先生作品。方增先先生,這幅非常形象,寥寥幾筆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 浙江浦江仙華街道七裡社區:描繪美麗宜居村居圖
    修繕一新的浦後路穿村而過,連起了浙江浦江仙華街道七裡社區東部鄉鎮與城區的互融互通;破爛不堪的老街得到全面修繕,煥發出嶄新的活力;「髒亂差」的村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潔淨美」。  走進七裡社區,全村路面全部硬化,村裡村外潔化,村莊滿眼綠化,景觀到處美化,晚上通道亮化,已經成為一個井然有序、宜居宜業的城郊社區。
  • 浦江第一灣、召稼樓、七寶老街……一起發現閔行的美,有證書+獎金...
    浦江第一灣、召稼樓、七寶老街……一起發現閔行的美,有證書+獎金等著你!疫去春來,白相閔行,無論是步入閔行體育公園千米花道的浪漫花雨,探尋浦江郊野公園的花園城堡,尋味七寶老街和召稼樓古鎮的古意古韻,抑或是笑看「浦江第一灣」
  • 方增先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怎麼處理質量感和筆墨技法的關係?
    編者按:出版於1973年5月的方增先先生的《怎樣畫水墨人物畫》一書,曾對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起著指導性作用,當年學中國畫的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本。時光流逝,經典永恆,今天我們重讀舊文,或許會有新的感受與體會。本報公眾號每周三推出「方增先先生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專欄,歡迎持續關注。
  • 9 條臺灣老街,漫走寶島舊時光
    只有深入街角陋巷,去老城老街走一遭,才能摸清楚當地人的生活常態。自北向南,我們挑選了 9 條臺灣老街,帶你漫走寶島舊時光。圖片來自遊魚用戶 @YanLeeC醃魚這條頗有味道的老街,體現了臺灣特有的食文化,是九份最繁華的商圈。街兩邊是百餘家小店面,傳統小吃、飲食店、民藝店,吃喝玩樂住全都包了。
  • 閒林老街整治竣工,杭州又添江南詩畫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徐叔競在未來科技城以南的閒林,錢報記者最近發現了一處美得如詩畫般的粉牆黛瓦建築群。這就是剛剛整治竣工的閒林老街。作為浙江省「美麗城鎮」創建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飽經滄桑的閒林老街在整治後重煥生機,如同成都的太古裡,變為新的網紅打卡地,也彌補了閒林居民商業配套的欠缺。
  • 畫小畫,咪老酒,這就是連環畫大師賀友直最快樂的日子
    賀友直生前長年在上海生活,但一直鄉音無改、桑梓情濃,不僅多次將畫作、證書等資料捐獻給家鄉,為家鄉創作了《新碶老街風情錄》,他和妻子謝慧劍還在新碶買了房子 在2016年3月16日、賀友直去世當天上午,他接待的最後一批客人也是來自家鄉的美術館,討論作品捐贈和展覽的事情,甚至還惦記著,來年的春天要坐高鐵返鄉。
  • 崑山:去周莊臺灣老街品味來自寶島的味道
    「現在,臺灣老街已成為周莊休閒旅遊的又一新景點,受到遊客熱捧,許多臺灣遊客更是慕名而來,說是找到了家的感覺。」     「文化」是臺灣老街的主題詞,也是方秉宏說得最多的詞兒。黑松汽水、天香肥皂之類的招貼廣告,臺灣當年的各種標語,以及臺灣大劇院、裡長(村長)辦公室、童玩糖果雜貨店和21家老字號店,無不打上當年臺灣人生活的印記。
  • 樅陽義津老街
    老街最興盛、最讓義津人回味的日子,是一串長長的貿易史。  對於很多老街人來說,百年就像昨天。今年已經78歲高齡的楊老,祖輩從明末遷移到義津,世世代代就住在這條老街上。  楊老:大閘沒修前,水路發達,貨都在義津下,周圍都來批發貨物、絞面。
  • 中華大地有上海浦江,金華盆地有詩畫浦江,不輸婺源的秀美小城
    浦江鍾靈毓秀享有很多榮譽,中國書畫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詩詞之鄉等,時而山野鮮花盛開,時而充滿古樸的情趣。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季節裡,來到浙江省的詩畫浦江,就會被散落在浦江的美麗鄉村所吸引。新光村建於1735年左右,現在以明清建築為中心,有浦江最大的一棟古屋廿九間,上下有迴廊,進入迷宮吧,也有精緻的建築,佔了300平方米左右的雙井房間,有八間八弄,到處展示著這個村子古老建築的精緻和品位,江南喬家大院。
  • 大連這條街變成畫了
    大連這條街變成畫了 2019-12-06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老街生活 閒適多彩的市井風俗畫 - 海口晚報數字報·海口晚報網
    五條老街的斑駁建築、騎樓文化、百姓生活、風土人情、民間小吃在光影轉換之間,正以一種新的姿態融入到快節奏的生活裡。海口本地人的生活,在這片穿過時光隧道的老城裡,有滋有味地流淌著。  □見習記者 史瑞麗  手藝老街:炭筆畫  穿過新華北路一道狹窄的樓梯間,在二樓一個房間裡,韓翠瓊戴著眼鏡,正用炭筆細心地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