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19:5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愛群
9月27日晚,青年人物畫家黃新淼從浦江回到杭州,依然很開心。
他的開心,緣於他在浦江·第十三屆中國書畫節上奪得了「方增先藝術獎」。
「方增先藝術獎」是浦江今年新增的一個獎項,也是此次書畫節的重頭戲。「今年這個獎項,專門針對5米以上的手卷進行徵集,題材雖然不限,但得圍繞浦江的元素進行創作。」浦江縣文廣旅體局長張國樟表示,「2000多幅參賽作品,經過初評、複評等環節,最終有5幅獲頒『方增先藝術獎』。」
黃新淼,就是5個獲獎者之一。其獲獎作品為一個長卷《東街井巷》,長8.2米,高31釐米。
曾經的浦江縣城,一條東街、西街橫穿而過。黃新淼在此畫的題記中寫道:「浦陽東街,東起東樓,西止玉案頭,形如束帛,勢如彎弓,蜿蜒曲直,蓋明清遺存。繪鄉民素日圖,商旅往來,記其舊貌,庶樂千載……」
作為浦江人,黃新淼總對故鄉有著濃濃的鄉情。
「我能走進藝術殿堂,浦江作為『書畫之鄉』對我影響巨大。」黃新淼說,「父親是我的啟蒙老師,他雖然沒有受過繪畫方面的正統教育,但卻一直喜歡畫花鳥。」
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黃新淼6歲開始接觸中國畫。小學4年級時,聽說在距家2.5公裡的巖頭鎮禮張小學辦起了周末書畫班,父親就送他去那裡學習中國畫、書法,以及素描。暑假期間,他又前往由浦江縣文化館開設的書畫班學習書法和繪畫。
那個年代,少年黃新淼都是自己走路去學的繪畫。這條普通的鄉村小路,也因了繪畫,在黃新淼眼裡變得莊重起來。在這條路上,他學會了花鳥,學會了素描、書法,也為自己日後考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奠定了基礎。
「選擇人物專業,是因為我覺得造型對於繪畫的重要性,必須在年輕時打好基本功。」黃新淼告訴記者,「同時,書法對於中國畫的重要性,是伴隨畫家一生的功課。形感與筆意,承前啟後,相輔相成。學習中國畫必須汲取傳統繪畫的精髓、借鑑西方繪畫的有益營養。」
而今,剛屆不惑之年的黃新淼經過這些年的訓練與摸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其所繪人物,細膩處又稍帶一點點變形與誇張,誠如舞臺上中國傳統戲曲人物的動作,乍一亮相,印象深刻。
他時時揣摩壁畫和漢磚中的人物造像,並且秉持人物畫「助人倫、成教化之外的記錄功能,描繪生活、記錄風情、敘事悲喜」。
他說:「誇張卻不可過又不可不及。畫之妙趣,人物之傳神,盡在人物『形制』之恰到好處。想像、浪漫、誇張使之於繪畫如同文學創作,歷來已有,若能巧妙運用,分寸拿捏,必當起畫龍點睛之妙。」
曾經,他創作了《鄉情難忘》系列作品,記錄故鄉浦江的「老行當、鄉村印象和兒時玩耍」的鏡頭。前些年,中國連環畫界泰鬥賀友直先生在世時,他也曾經帶著這些作品前去上海拜訪,獲得老先生認可。
釀酒(《鄉情難忘》系列之一)
織布機(《鄉情難忘》系列之二)
雞毛換糖(《鄉情難忘》系列之三)
這次他獲獎的《東街井巷》長卷,主要描繪了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浦陽東街的市井風情。
3年前,黃新淼就開始了有意識的資料準備。他收集文獻資料、借閱老照片、走訪老街曾經的住戶,儘可能細緻「還原」這條街的原貌,「總想著為故鄉留下點珍貴資料」。
「『四牌樓』,光看字面你以為就是個牌坊。可我在走訪老街的一位老住戶時得知:這其實是個樓,因其東、南、西、北四個角上的屋簷翹得老高老高,得名『四牌樓角』,久而久之,簡稱『四牌樓』。」
「再說『玉案頭』,其實是家賣肉店,完完全全與『玉』無關。只因在浦江話中,『玉』與『肉』同音,而已。」
這樣的調查和鋪墊,使得黃新淼在構思和創作過程中「胸有成竹」。
在他的筆下,僅僅在人物著衣上,我們不僅能看到上世紀50年代的長袍、短褂,也能清楚找到後來的中山裝。奇怪的是,經過他的巧妙處理,橫跨幾十年的浦陽東街變遷竟然嫁接得如此天衣無縫。
作為生活與時代的記錄者,黃新淼成功地喚醒了我們的記憶。並且,他還寫下文字佐證:「……過出聖亭,至清泉井,有巷名大司,去東門僅百步之遙,乃昔日屯兵要地。復前行,路有歧,通南北,乃玉案頭角……」
《東街井巷》(局部之一)
《東街井巷》(局部之二)
《東街井巷》(局部之三)
《東街井巷》(局部之四)
《東街井巷》(局部之五)
《東街井巷》(局部之六)
《東街井巷》(局部之七)
《東街井巷》(局部之八)
《東街井巷》(局部之九)
《東街井巷》(局部之十)
《東街井巷》(局部之十一)
16012941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