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電視劇裡面大家可以看見,古代有很多的富家子弟沒什麼見識只知道貪圖享樂就可以做樂,但是有的人只因是窮民百姓家裡面出來的。所以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官,一輩子也只是一個窮書生,這在封建社會有很多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明朝的時候,就有一個叫做範進的書生,範進平時的生活非常的落魄。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書本就是範進的精神食糧。用範進的話來說就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範進非常努力的在讀書,希望有一天可以出人頭地。在當時,範進只有讀書這一條出路,所以每時每刻都在讀書。當時在封建社會,改革程度已經非常好了,當時的社會就可以選擇科舉制了。這項制度就是專門為寒門子弟所準備的政策,當時的政府選擇用科舉制來選拔人才,不再局陷於只有富家子弟可以做官。
其實這個辦法非常的有用,特別就是為範進這樣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範進正是因為知道科舉制的開放政策,所以選擇了努力讀書。但是範進考了很多次都沒有考上。當時的範進可是從青年考到了老年,被人稱為是老書童。許多人都認為範進因為沒考上變成了一個瘋子,許多人都不理會這個所謂的「瘋子」。當時的人們認為都50多了,一定就考不上了,為什麼老年了非要去考呢?把這些機會都留給年輕的小輩就好,但是對於寒門子弟來說,這個機會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窮人來說,有一個翻身的機會很重要,所以更應該好好把握。但是當時的世人卻看不懂,認為範進就是井底之蛙。大家想一想範進人都已經到了老年,有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上,範進的親戚朋友非常的無情。不但沒有去幫助範進,反而在言語上面也是對範進嘲諷。看上去非常的無情,真的是世態炎涼。
範進看到親戚朋友們這樣子不理解自己,更是加重了想要考官的決心。在飽嘗了社會的險惡人情的冷暖之後,範進再一次決定科舉考試。範進並沒有對這次考試抱有很大的決心,但是也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範進這一次既然時來運轉一下子中了舉人。範進知道自己中了舉人之後,非常的開心,導致自己喜極而瘋。範進的親戚朋友知道範進中了舉人之後,紛紛前來獻禮祝賀,但是看到範進發瘋一樣的大呼小叫就知道範進這是因為太激動才瘋了。眾人知道後就又開始咒罵範進,不就是考上了個舉人,至於這麼激動嗎?不過根據歷史記載也有可能範進是興奮過度了。其實在古代的時候,當時因為封建制度的影響,階級之間的劃分也是非常嚴厲的。在當時哪怕前一秒還是平民百姓但是下一秒當官那待遇就不一樣了,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上要是中舉了就說明範進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既然有了做官的資格那就與平民百姓就是不同階級的人物了。
要是自己再努力一下子就有可能是鄉鎮的管理者,所以才會有那麼的人在知道範進中舉之後過來百般巴結討好了。這些中舉人士的身份不但提高了一個檔次還可以享受賦稅不用出的待遇,可見當時的制度等級多麼的森嚴。而且中了舉人之後,附近很多的百姓都會過來尋求保護,因為在當時中了舉人好處還是多多益善的。範進中了舉人,也算是鹹魚翻身了。範進中舉人的消息傳開了之後,在當時就有很多的人過來巴結討好,希望可以得到範進的保護。有的人送田產、有的人送房屋、甚至還有的人過來投身為奴希望可以得到範進的眷顧。由此可以看出當時考上舉人之後的好處了把,這也是範進為什麼人到老年也一直想考試的原因。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範進房屋,家財,田地、丫鬟要什麼就有什麼。從一個以前連飯都吃不飽的窮書生搖身一變成了腰財萬貫的地主階級了,不得不感慨,命運的造化弄人啊。真的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讓人們更加看清楚了官與民的差別對待。
從範進沒有中舉親戚朋友的咒罵嘲諷不理解再到範進中舉之後親戚朋友們的討好,儼然可以看出當時市民的醜態,真的是世態炎涼。不過書中描寫的範進雖然熟讀四書五經,但對其它的事兒卻一竅不通,甚至有些迂腐呆萌。在他中了進士並被封官之後,還鬧出了一個笑話!在一次宴會上有人提到北宋文豪蘇東坡時,他還以為是哪位不知名的秀才,竟然不知道此人是誰,從而鬧出了天大的笑話!但這也代表了古代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形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喜登龍門,成為名利雙收的權貴而已!雖然作者描寫的是明朝書生的故事,但是放在大清朝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清代作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寫了這樣一個充滿諷刺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呢?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關於歷史人物的相關報導,歡迎關注小編,同時感謝大家的閱讀和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