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道三門
佛門的學修必須發圓滿的菩提心,但初學者的根性千差萬別,因此入門的方式不會千篇一律,大致分為三大門:
信願門
智慧門
慈悲門
1、信願門
從信願門趣入佛道的人,正如龍樹菩薩在其《大智度論》中說:
「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
這一類人從「信願」入門,比如:學修淨土易行道就是屬於其中之一,也稱之為「信增長菩薩」。
2、智慧門
從智慧趣入佛道的人,正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
「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讀誦、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
這一類從「智慧」進入佛道,從聞思、修慧而自行化他,也稱之為「智增上菩薩」。
3、慈悲門
從慈悲門趣入佛的人,正如正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
「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
這一類人從「慈悲」進入佛道,多積布施利益他人,也稱之為「悲增上菩薩」。
二、三德圓滿 不可偏廢
信願、智慧、慈悲雖然由於累劫的輪迴中習氣不同,進入佛道有所偏重,即:
痴行人從行願門入
嗔行人從智慧門入
貪行人從慈悲門入
無論從哪一個門趣入之後,都要「三德」齊修,不能偏廢。為什麼呢?
1、廢智慧 增長愚痴
《大涅槃經》中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痴。」
只求信願不求信解,不修智慧,對所學之法門一定是莫名其妙,難以得到真實利益。因為沒有信解,自己所信之法混同於鬼神信仰,與迷信無二無別。
2、廢信願 增長邪見
《大涅槃經》中說:「有智無信,增長邪見。」
有智無信,相比有信無智更為嚴重,龍樹菩薩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邪見增長則一定墮入惡道。
3、廢慈悲 敗壞菩薩
同樣有智無悲,成為「敗壞菩薩」,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
「敗壞菩薩者,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緣,五蓋覆心,行雜行,轉身受大富貴,或作國王,或大鬼神王、龍王等。以本造身、口、意惡業不清淨故,不得生諸佛前,及天上、人中無罪處,是名為敗壞菩薩。」
總之,初入佛門雖然在初期可以著重一德或兩德,但是必須要三德齊修,信願、智慧、慈悲都不能偏廢,才能進入更高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