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你們的眼睛,我又看到了我的孩子!」12月21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的器官捐獻1000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上,出現了感人至深的一幕:三位小朋友代表重獲新生的器官移植受者,登臺向器官捐獻者的家屬送上鮮花和擁抱,表達對逝去生命的致敬和感恩之情。
一位捐獻者的媽媽含著眼淚說,孩子雖然離去,但她還活著,「在別人身上,在很多人心中。」
「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感謝捐獻者和他們的家屬,是他們支撐起中國器官捐獻和移植事業。」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中國器官移植事業告別灰色地帶,走到陽光下,得益於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也離不開紅十字會的支持和醫務人員的努力,「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我們成功的原因。」
他們來過這世上 留在人們的心裡
作為中國器官移植的發源地之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迄今已實現1000例公民捐獻。在一個生命獲得重啟的背後,是另一個生命的不幸離去,但他們並未被遺忘。在現場致敬捐獻者環節,大屏幕上一一閃現捐獻者的照片,他們中有天真可愛的孩子,有正當壯年的家庭「頂梁柱」。記者身旁的兩位女士默默擦去眼淚,觀眾席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018年10月28日,我女兒因感染化膿性腦膜炎離開了我,回想這些記憶和細節讓我很痛苦。」清遠女孩妮妮的媽媽講述著對3歲女兒的思念。當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告訴她,器官捐獻可以幫助更多人,為更多人帶來希望,也讓妮妮的生命在其他人的身上延續下去時,她當場決定捐獻孩子的器官和眼角膜。
傳遞「生命禮物」的妮妮小朋友
「我不想讓其他家庭也像我們一樣經歷生離死別的痛苦。妮妮的眼角膜可以在別人眼睛裡看到這個世界,她的心依舊會跳動。」妮妮媽媽說,人的真正消亡,是直到最後一個記得她的人也離開世上了,那麼這個人才是真正的在人世裡消失了,才是真正的死,「只要我們想著她念著她,她就還活著。這是對妮妮最好的紀念和愛。」
「10月28日早上,人生最後一次抱我的女兒。現在,我常常去器官捐獻者的墓園去看她。那裡鐫刻著許多器官捐獻者的名字,有孩子有年輕人,我不知道他們來自哪裡,性格是文靜的還是活潑的。」妮妮媽媽說,他們來過這世上,有著各種故事和遭遇,他們還活著,在別人身上,在很多人心中,「將來我也會像我的女兒一樣,變成上面的一個名字。」
受助孩子隔空表達謝意
根據國際慣例,器官捐獻是採取雙盲原則的,捐獻者和移植受者不能見面,也互相不知道對方是誰。然而,一些重獲新生的家長希望能以某種形式,向奉獻大愛的家庭表達謝意。
「剛才在大屏幕上看見我兒子的照片時,我的眼淚就忍不住了。」三歲男孩樂樂去世後,爸爸媽媽將他的器官捐出,救助了六人。受邀上臺分享捐獻故事時,樂樂媽媽從大屏幕上第一次看到其中三個可愛寶寶戴著口罩的照片。他們都是樂樂送出的「生命禮物」的受益者,孩子們的爸媽借這個場合向樂樂媽媽轉達全家人的感恩之情,讓想念兒子的樂樂媽媽現場飆淚,激動地哽咽難語。
一對4歲雙胞胎男孩歡歡、笑笑,作為器官移植受者的代表,在媽媽的帶領下向三位器官捐獻者的家屬獻花。「我的兩個孩子出生六個月時查出有多囊腎,先後出現腎衰竭,當時感到天都要塌下來了。」雙胞胎的媽媽阮女士說,幸運的是,弟弟和哥哥分別在今年8月、11月等到了腎源。
「捐獻者一個是3歲多的寶寶,一個是1歲多的寶寶。我們心裡萬分感激他們的父母!」阮女士說,得知有機會向捐獻者家屬代表獻花,儘管不能見到救了兩個孩子一命的家長,她還是特意帶著兩個孩子提前從重慶來到廣州,把這份感激傳遞給臺上臺下的捐獻者家屬代表。「我們會教育孩子多做善事,多幫助別人!」阮女士說,會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久久不忘。
廣州醫生殉職 妻子代為捐獻器官
丘醫生妻子含淚回憶丈夫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醫學界面臨大考之時,我的丈夫倒在了他的工作崗位上,是突發的腦幹出血。」廣州正骨醫院丘遠軍醫生的遺孀梁曉寧動情地回憶丈夫四十歲的年華。
她與丘醫生是湖北中醫藥大學的同班同學,在學醫路上相知相愛。她回憶在丈夫生命的最後時刻,她坐在ICU門外,隔牆守著丈夫,「不能相信一個晚上8點告訴我10點下夜班的人,即將天人永隔,感覺丈夫的生命在我手指縫裡,一點一點地流逝。」悲痛之餘,她記得17年前與丈夫一同實習時,遇到一個搶救無效、不幸離世的病人。當時,她為病人的離去傷心哭泣,丘遠軍卻安慰她:「作為醫生,我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人的生命,但我們可以通過有限的一生,儘可能地拓展生命的寬度,讓更多人知道生命的可貴。」
梁曉寧流著眼淚,打通了紅十字會器官捐贈熱線,為丈夫完成作為醫者的最後心願。「我們的孩子只有9歲,見到爸爸的機會不多。因為工作忙碌,我丈夫常常在孩子睡著後才踏入家門。」 梁曉寧說,當兒子知道爸爸的器官捐贈結果的那一刻,用手指很認真一個一個地數著,他的父親能救多少人,能讓多少人重見光明。「孩子為他父親感到驕傲,他說:我的爸爸只是四處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去了,他的眼睛依然是最漂亮的。他立刻就能『重見光明』,他是我的英雄!」孩子的話,讓她覺得捐獻的決定是對的,丘醫生永遠是全家人心中的那盞暖燈,「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為器官捐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重新點亮那心中的暖燈!」
「一千個捐獻者背後就有一千個感人的故事,一千個平凡的人,做了同樣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們離開這個世界之際,將珍貴的器官留在了人間,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器官移植專家何曉順教授動情地說,這種無私奉獻的善舉,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更是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
一個逝去的生命因此而得到另一種形式的延續,一個普通的靈魂也因此而升華得挺拔、偉岸,讓我們向偉大的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致敬!
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明年7月遷入廣州生物島
「2020年中國器官捐獻總數將達到五千多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為了進一步規範並推動器官移植工作的發展,國家衛健委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將對器官移植進行為期兩年的專項整改工作。
廣州領銜的廣東醫學界,對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的發展貢獻巨大。黃潔夫透露,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明年七月,國家人體組織器官移植和醫療大數據中心項目將落戶廣州生物島。該項目即 「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這一系統自問世以來嚴格遵循國家的器官分配政策,對器官移植等待者進行排序,對每一個完成捐獻的器官,以患者病情緊急度和供受者匹配程度等客觀醫學指標,執行自動化、無人為幹預的分配,保障器官分配的科學、高效、公正和透明。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彭福祥 潘曼琪 劉星亮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任珊珊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任珊珊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