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齊王宮,一陣琴聲又突兀地響起。
這琴聲,端地是讓人心驚肉跳,驚起飛鳥,趕走野貓,路過之人都加快了腳步。
彈琴者,就是齊王宮中的「文藝一哥」齊威王。
聽到這「美妙」的琴聲,鄒忌也是為之一振。
但對於彈琴大師鄒忌來說,各種琴聲他都有所耳聞,這次齊王的琴聲他還勉強能hold住。
「琴彈得真好啊!」鄒忌一臉陶醉,打著拍子走進齊王房間。
「嗯?」齊王回過頭。剛才有個音都沒找準,這廝居然誇我彈得好,難道是來砸場子的?!
於是,齊王手快速由琴切換到劍上。一臉憤怒地問:「先生剛被留下,沒有深察情況,怎麼知道我琴彈得好呢?」
鄒忌愣住了半秒。不是吧?難道這拍個馬屁還會有危險?
眾所周知,提建議,如果沒對上路子,很容易變成尬聊。比如海瑞向嘉靖進諫,字字都迸著火星,連海瑞自己都沒抱被接納的希望,準備捨生取義。
那,對於鄒忌而言,接下來該怎麼愉快地談下去呢?
善彈琴的鄒忌
把握痛點:齊王究竟需要啥?
齊威王「多才多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經常幹那種徹夜飲酒看歌舞的事。
後來又迷上了彈琴和謎語,樂此不疲。
在齊王帶頭下,文武百官都稀鬆散亂,工作都沒人幹好好幹。於是周邊各國開始搞事了。
{!-- PGC_COLUMN --}齊威王六年,魯國攻打齊國,進入陽關。同年,韓、趙、魏三國再次攻打齊國,直到博陵。 齊威王七年,衛國攻打齊國,佔領齊國的薛陵。齊威王九年,趙國攻打齊國,佔領齊國的甄城。
明眼人都明白,再這麼玩下去,齊國幾塊地都要被搶光了。
開始是齊威王的姬妾虞姬諫言要勵精圖治,齊王愉快地接受,然後摟著她喝酒去了。
眾人一看這不是辦法,但大家也不敢去勸諫了。
淳于髡決定用隱語,說:「有隻大鳥,停駐在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鳴,大王知道這鳥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就罷了,一飛直衝雲霄;不鳴就罷了,一鳴震驚國人。」
為啥要用這個比喻呢?因為齊威王喜歡打謎語啊。算是投其所好了,齊王自然能聽點進去。
可見齊王現在需要的,並非不再娛樂。
他要的是平衡娛樂和工作的關係。有人用他的方式,用謎語提出建議,他就願意聽。
淳于髡勸說齊威王
順著癢點:齊王喜歡啥?
謎語,並不是齊王最感興趣的。
鄒忌覺得他能做得更優秀些。那就是把謎語和彈琴結合起來,來個癢點疊加,歡樂翻倍。
雖然本文開始,鄒忌拍馬蹄子上了,但沒關係,他只要順著齊王喜歡的說就行了。
「那大弦渾厚而且像春天般和暖,象徵著君王;那小弦明晰而且清亮,象徵著國相;手指控弦很緊,而又很舒緩地放開,象徵著政令;和諧的聲音,高低相輔相成,迴旋曲折而不互相干擾,象徵著四時:我因此知道您的琴彈得好。」
齊王一聽,好像有點東西,我喜歡!「你很精通音律啊。」齊王說。
「何止音律,大凡治理國家、安定人民的道理都寓含在音律之中。」鄒忌說。
齊王感覺這有點蹬鼻子上臉了,他不悅地問:「治國安民又跟絲竹管弦有什麼關係呢?」
「聲音往復而不紊亂,是政治清明;上下前後連接溝通,是延續國祚不致滅亡:所以說琴聲調和則國家治理。治理國家,安定人民,沒有比五音的道理更加明白的。」鄒忌說。
齊王這一聽,反倒樂了。看來學彈琴,也是學治國安民啊。既然鄒先生說我琴彈得好,那麼應用到治國上來,也肯定能幹好。於是升起了治國理政的蜜汁信心。
鄒忌也因此由音樂界步入了政界。
鄒忌的這招,就是興趣轉移。簡單點來說,比如你打王者榮耀打得好,有人勸你搞點學習,遊戲玩這麼好,啥幹不好呢?你必然會熱血上頭,想把學習搞一搞,證明學習方面自己跟玩遊戲一樣溜。
彈琴之道
抓住機會:諷齊王納諫
有了上次成功勸諫,鄒忌把握了領導的路子。
他開始準備升級勸諫方式,玩一把大的。於是,就來了一出「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用自己和美男子徐公比美,妻、妾、客都一致稱鄒忌比較美,但自己一見徐公卻自慚形穢的故事做比喻。
說明有利益關係的人,是不會說真話的。要聽真話,必須得廣開言路。
為什麼要這麼說話呢?因為鄒忌踩中了三個點:
1、齊王要勵精圖治,就有廣開言路,徵求「金點子」的剛需。——順著領導工作的發展趨勢提建議,對領導幹的事由助益,領導肯定不會反對。
2、齊王還是堅持娛樂工作兩手抓,娛樂不可偏廢。——順著領導的癢點做文章,講講比美,領導一聽就來了興趣。
3、齊王正打算刷新形象,打造賢明之君的品牌,廣開言路是在好不過的辦法了。——圍繞領導創新點做文章。不過這個踩準比較難,得先做大量的功課。
如此三招拿出來,領導怎麼不會青睞你的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