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裡看到一個朋友發的一篇和老公的聊天截圖,配文是「每天下班都像特務接頭一樣」。
原來,朋友家的寶寶年齡還很小,見到她就要抱,不抱就大哭,但是朋友覺得自己在外面上了一天班,回家後立馬抱孩子,不太衛生,為了避免孩子鬧,也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朋友只好回家前讓老公把孩子藏起來,等她回家後洗漱完換好睡衣後才出現在寶寶面前。
不得不說,女人當了媽,真是事無巨細啊,僅僅是抱孩子的時機問題,都能考慮得這麼周全。不過了寶寶的健康,現在又是特殊事情,還是小心謹慎點為好。
不過說到小寶寶黏人的問題,有時的確讓大人措手不及,只要看到媽媽,就完全貼過來,一定要和媽媽形影不離,媽媽稍微走開一會兒就得大哭大嚎。
這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畢竟對於年齡太小的寶寶,基本沒什麼交際圈,爸爸媽媽就是自己的全世界,小寶寶當然希望爸爸媽媽能一直陪著自己。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依戀」,它分為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從字面上的意思,我們就應該能猜到,不安全性的依戀,並不利於寶寶的健康發展,因為這樣的寶寶容易走極端,要麼就是媽媽對自己來說「可有可無」,呈現出一種比較冷漠的狀態,要麼就是「一刻也離不開媽媽」,媽媽一離開,就過分焦慮,無法自己適應周圍的環境。
安全型依戀的寶寶,對媽媽的依戀程度適中,可能只要看到媽媽在自己身邊,就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寶寶黏人指數太高,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讓寶寶適應分離的節奏
有的寶寶無法接受媽媽離開自己,但需要上班的媽媽根本做不到24小時陪著孩子,因此媽媽如果需要出去工作,就應該如實地告訴孩子,媽媽要去上班,但一定會答應寶寶幾點鐘回家。回家後,媽媽應該給予寶寶高質量的陪伴,來彌補寶寶白天想念媽媽的心情,這樣寶寶依然能得到心靈的滿足。
2、不要欺騙和嚇唬孩子
有的家長缺乏和孩子的溝通技巧,遇到寶寶哭鬧不已,一著急就嚇唬寶寶,重則說出「再哭大灰狼就要來了」之類的話,輕則欺騙孩子「媽媽十分鐘後就會回來」然後逃之夭夭,小寶寶經常受到這類似的驚嚇和欺騙,自然很難得到安全感。
3、不要溺愛孩子
父母都愛孩子,但這種愛很容易變得失去原則,如果孩子的大小事情都被家長包辦了,表面上孩子沒有憂愁,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成長的機會被剝奪了,孩子總要長大,當他開始上學,開始踏入社會,失去了父母的幫持,孩子又要開始在他自己的生活圈建立安全感,如果他是一個獨立性很差的孩子,一切對他來說都可能是巨大的挑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