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到新課改、新高考,學校如何應對信息化變革帶來的挑戰?如何將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讓新技術為教育教學減負增效?這一直是業內熱議的話題。
8月27日上午,在許昌高中組織了「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未來教育教學公益講堂」,邀請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教育研究中心融合應用研究室主任劉俊生進行《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應用場景下的未來教育教學展望》主題分享。許昌市教研室副主任杜才盛、韓民忠等9名教研員,以及來自許昌高級中學、第七中學、實驗中學、第二高級中學、第十二中學、新東街中學、示範區實驗中學、省實驗許昌中學的近150名學校領導和教師到場參與此次活動。
當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已下發文件,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遵循教育規律,許昌市委市政府印發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攻堅計劃,將側重於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劉俊生主任表示當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十分複雜,各地區教育信息化水平差異較大,中部地區如何迎頭趕上是有「捷徑」可走的,要結合三年攻堅計劃去應用改造實現彎道超車。
此次培訓活動,主要內容包括人類歷史上的教育革命、智能教育革命產生的動因、智能教育的概念內涵與教學應用場景以及對於智能教育的反思與展望四個部分。劉俊生從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應用的背景出發,結合具體的案例,從課堂、考試、輔導、教研等多場景闡述了教育的未來。
以「創新講評課智慧教學模式」為例,一節45分鐘的課堂:前15分鐘共性問題集中講,中15分鐘個性問題針對練,後15分鐘講練效果及時評。原來的45分鐘,老師最多只能為全班共性講解10道題左右,在個性化精準教學後,57名同學個性化訓練共學會217道題,講評效率提高几十倍。
劉俊生提到,智能教育當前仍處於初級應用階段,智能化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智能教育應用模式參差不齊,智能教育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指引,未來要推動形成智能教育產業生態協同創新體系,通過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入、有效的融合,促進智能技術對教育的增能、使能和賦能,進而實現教育教學的最優化、智能化,實現1+1>2的效果。
活動尾聲,到場領導與教師積極與劉主任交流,劉俊生認為教育工作者是未來最不可能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教師的教學經驗是財富,人工智慧只是幫助老師因材施教、減負增效的輔助工具。
本次公益講堂活動向許昌市教育工作者宣傳了信息化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深入應用,為許昌市教育信息化發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本次培訓,老師們了解到教育是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規模化因材施教的。要適應未來教學發展的需要,就必須不斷學習現代化教學手段,掌握新的教學技能,真正做到打破千人一面,實現因材施教。
目前,科大訊飛與河南已合作共建四個教育信息化示範區、三所省級示範校、六所區域示範校;校級合作業務紮根河南省50%以上區縣,個性化學習手冊已在河南全省100餘所學校常態化應用,精準教學類服務學校超過800所,訊飛產品合作學校達2000餘所。未來科大訊飛將努力攜手河南省許昌市各校,把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引入校園,推動許昌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