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2018年9月16日,由全國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創新聯盟主辦,青島大學承辦的「賦能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教育教學公益巡講活動」在青島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多家高校、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就高校大數據、人工智慧教育教學、專業共建、學院共建、基地共建、師資培訓、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討與交流。
青島大學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副院長 李勁華教授
會議由青島大學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勁華教授主持,他首先代表青島大學歡迎大家的到來,並向與會者介紹了參會嘉賓,分別是山東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成秀珍教授、青島大學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院長高鵬翔教授、全國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創新聯盟秘書長朱啟明、山東科技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劉西奎教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黃潤才副教授、青島農業大學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李吉忠教授、青島科技大學大數據學院常務副院長宋廷強、青島大學數學學院李新民教授、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王世輝教授、青島大學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系主任孫更新副教授、青島科技大學計算機系講師範德明、杭州睿數科技公司CEO吳仲毓、蘇州國雲數據教育事業部總監王一民、北京永洪科技教育事業部總監李宗季、副總監於利紅、北京華育興業公司技術總監王鵬、北京第四範式公司資深行業經理高飛、青島市大數據聯盟秘書長任保東等50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
青島大學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院長 高鵬翔教授
青島大學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院長高鵬翔教授代表活動承辦方歡迎大家來到青島大學參觀、交流與座談,希望大家就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深入探討,為青島大學數據科學專業建設傳經送寶,同時,也希望各地院校經常舉辦類似交流活動,為培養大數據人才分享經驗,相互借鑑成功教學方法,取長補短,為高校大數據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發揮積極作用。
全國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創新聯盟秘書長 朱啟明
聯盟秘書長朱啟明在致辭中談到,賦能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教育教學公益巡講活動的第二站來到了美麗的青島大學,青島大學是山東省屬重點綜合大學,在數據科學專業規劃與建設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為成功申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打下了堅實基礎。聯盟把本屆活動定在青島大學,目的是讓更多的高校和企業了解青島大學在大數據領域所做的工作:包括取得的成績、遇到的問題和未來的學科建設規劃等,高校之間、企業之間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學習。當前,教育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政策正在穩步推進,並初顯成效。但令人困惑的是,全國500多所院校對大數據、人工智慧專業人才的培養仍處於摸索階段,諸多院校面臨課程頂層設計及培養體系欠缺、專業師資力量不足及教學經驗缺乏、實訓平臺效果不明顯等相關的教學配套資源匱乏的難題。高校始終是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到2018年,數據科學家的人才缺口在14萬到19萬之間,對於懂得如何利用大數據做決策的分析師和經理人的崗位缺口則將達到150萬。全國人工智慧專業人才市場缺口更大,接近500萬。因此,各大高校正著力加快建設大數據專業、人工智慧專業,以填補百萬級的人才缺口。
山東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 成秀珍教授
山東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成秀珍教授認為,出任山東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以來,這是她第一次在公開場合發表主題演講,心情很激動。她演講的主題是「高可信物聯網系統」,她把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她認為,當前,物聯網系統安全面臨嚴重挑戰。當前物聯網安全架構依附於物聯網架構,而物聯網安全機制呈現出孤立化、碎片化和靜態化的現狀。通用智能物聯網安全架構是以數據流為核心的閉環、自反饋、自學習、持續安全的架構,它包括自進化、自學習、數據流、控制流幾個環節,它涉及人工智慧判斷、分布式帳本可信存儲,分布式共識一體化智能控制系統等技術與應用。未來,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在「高可信物聯網系統」中將大有作為。
青島大學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系主任 孫更新副教授
青島大學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系主任孫更新副教授談到,從2016年起,青島大學就開始申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原因是當時社會對大數據專業人才需求旺盛、政府及政策大力支持、青島大學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自身辦學經驗豐富等優勢。目前,青島大學申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已經具備一定基礎和辦學條件,學校擁有大數據專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11人,學校目前已經投入300多萬購買了大數據計算機服務集群以及大數據實驗實訓平臺。同時,在大數據課程體系構建,包括在線開放課程、教材出版、企業合作研發、外出學習培訓、協同育人項目、教學教研項目等也取得了一定成績。
聯盟副秘書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教授 黃潤才
聯盟副秘書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教授黃潤才認為,來到青島大學,我先是在大學校園裡轉了一圈,覺得校園景色很美。今天很高興在這裡分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建設與經驗。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7年申報並獲批大數據本科專業,今天的主題報告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大數據專業建設的思考與探索」,突出新工科研究與戰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大數據專業以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我校大數據專業課程總共設置165個學分,通識類課程59.5學分,電子電氣類學科基礎平臺課程36學分,4+X+Y專業課程32學分。其中,專業課程設置中更多體現並設置大數據相關課程體系。同時,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在上海成立了青浦人工智慧產業園區,開展人工智慧產、學、研及成果轉化工作,初見成效。
山東科技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副院長 劉西奎教授
山東科技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副院長、劉西奎教授強調,數學與計算機是不分家的。2017年,山東科技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成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專業。學院堅持大數據學科建設為龍頭,培養高質量人才。學院開辦《數據建模及其應用》雜誌,為傳播大數據知識創造有利條件,歡迎參會的老師和企業積極投稿。我校大數據學院計劃明年招生300人。同時,他認為,當前大家對大數據認識還存在一定誤區,大數據不一定是指信息數據量大。他認為,大數據類似一個垃圾桶,垃圾信息是大量的,但要從垃圾的信息中分揀出來有價值的信息。大數據時代正在呼喚創新型人才,產、學、研等社會各個層面需要大量研究大數據特色課程,單一高校大數據人才培養方式,根本滿足不了社會對大數據人才發展的需要。實際上,大數據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它涉及產、學、研各個領域共同努力,才能逐漸完成高校大數據教育教學的總體任務。2018年,學院與阿里雲、青島青軟實訓公司等合作成立阿里雲大數據學院,將在5年內培養5000名雲計算、大數據云安全和人工智慧方面的高端專業人才,希望我院能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的大數據人才。
北京永洪科技教育事業部副總監 於利紅
北京永洪科技教育事業部副總監於利紅認為,永洪科技2012年成立,長期在大數據領域播種、耕耘並有所收穫,永洪科技於2016年獲得騰訊領投的C輪2億元融資,受到資本市場追捧。永洪科技已經總結並實踐了一套有關高校大數據教育教學的經驗與方法,在大數據領域擁有一定的經驗積累。永洪大數據分析方法論,就是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並進行問題診斷、決策支持、智能預測等。當前,全國高校高職信息化痛點問題,突出表現在:信息化系統多,信息孤島問題突出;學校暫未通過數據分析與指導決策;審核申報評估體系多;量化數據不豐富等。永洪智慧教育大數分析平臺,將針對上述高校信息化痛點問題給出科學、全面的解決方案。
北京華育興業公司技術總監 王鵬
北京華育興業公司技術總監王鵬就「基於產業實踐大數據專業建設思路」主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大數據專業建設需要頂層設計,包括大數據專業定位與特色;人才培養方向是什麼?大數據專業水平如何測評等。二是要大數據專業建設需要系統思考,包括對現有學校資源的整合,學校的優勢資源在哪裡?要做哪些事,哪些是核心,哪些是輔助,做到什麼程度?三是,大數據專業建設需要一體化建設,包括軟硬一體,分階段實施等。目前,北京華育興業公司提供大數據教學解決方案業務框架,具體包括終端用戶層、業務應用層、資源層、雲平臺基礎建設層、配套服務等等。
杭州睿數科技公司CEO 吳仲毓
杭州睿數科技公司CEO吳仲毓認為,目前全國高校大數據教學實踐存在三大痛點:一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進入課堂需要過程;二是缺乏大數據人工智慧教學案例;三是缺乏適合的大數據人工智慧教學實踐平臺。因此,睿數科技針對高校大數據人工智慧教育教學痛點問題,提供三步走解決方案:一是創建大數據人才培養體系;二是建設實驗室軟硬體平臺;三是為培養教師隊伍賦能。同時,他認為,當前,簡單培養學生學習R語言、Python等工具或語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大數據思維能力。數據科學方法論,包括商業理解,即分析方法,數據需求,數據收集,數據理解,數據準備等。數據科學就是要對數據信息模型進行不斷優化的一個過程,我們為高校提供的海豚大數據+X,人工智慧+X實驗室解決方案將不斷完善與解決高校大數據教學實訓問題。
蘇州國雲數據教育事業部總監 王一民
蘇州國雲數據教育事業部總監王一民談到,當前,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開始火熱起來,明年全國將有26所高校申報該專業,基於大數據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國雲教育將面向高校「新商科」專業提供全面IT解決方案。高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定位,主要研究大數據分析理論與方法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以及大數據管理與方法等。國雲將與國內高校的管理學院,汽車學院,經濟學院進行教育教學全面合作與推進。
部分與會人員合影
會議在大家熱烈的討論中圓滿結束。與會人員共同期待下一屆聯盟舉辦的活動內容更精彩,形式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