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從小學開始,就應該在嚴謹上下大功夫。比如計算豎式時必須對齊,又比如單位必須準確。這些在小學低年級必須得到嚴格的訓練,在高年級的時候才會有正向思維,不然很容易出現偏差。
下面這兩道題就很能說明問題。
第5題小朋友做錯了,這道題目其實非常簡單,就算做錯也沒什麼,關鍵是怎麼錯的?很多小朋友在這上面犯的是邏輯錯誤。
他們不是用正向思維去解題的,而是湊答案。這個一個非常要命的壞習慣。這小朋友的思路是這樣的,用3代入前面的框。得出數字353,然後353X4=1412,這是個4位數,然後再把2代進去,得出253X4=1012,也是4位數,算到這裡,後面的4不用算了,得出答案2是正確的。選A。
顯然這位小朋友算錯了,於是得出答案是B。結果自然是錯了。錯了倒還好,最怕是做對了,把這種湊答案的思維固化了,那就麻煩了。
正確的應該是採用正向思維,第一個概念是最小的4位數是1000,第二個概念是乘法的逆運算,計算1000/4=250,得出結論,第一個數最小是250,第三個概念是兩個數字怎麼比大小?先後兩位做比較,得出,53比50要大,於是得出結論首位數是2
這是一個非常清晰的邏輯鏈,3個概念一環套一環。高年級的小學生必須形成這些邏輯鏈,這對以後的進階學習有無限的好處。
同樣第8題小朋友又錯了,還是一樣的問題,這小朋友完全沒有正向思維的概念,所以後面才會得出50這麼一個莫名其妙的錯誤數字。
這道題目很多家長也是一樣,不知道怎麼教孩子,往往會把原來的算式轉化,這非常誤導孩子。
正確的思維應該是這樣,原來的算式是□-10÷2如果先算減法,再算除法,得出的結論是5,那麼首先要把這語言翻譯成數學語言,先算減法,再算除法,則原始等式變成了(□-10) ÷2=5,然後按照這個算式去逐步轉換去計算出,□裡面的數是20。
接下去才是正路計算20-10÷2=20-5=15。
在這中間,前面的把語言翻譯成數學語言非常重要,這是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邏輯關係,這題考的是兩個邏輯思維。
1. 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法則是可以被一個括弧改變的。括弧的運算優先級最高。
2. 學生能否把文字語言理解然後翻譯成數學語言。
這些東西家長可以輕易理解,但孩子不是。要讓孩子通過做題不斷的加深印象,最後形成本能。
一旦孩子能夠完全理順這種邏輯關係,那不但做類似的題目易如反掌,更關鍵的是孩子的數學邏輯會非常清晰。
在小學階段,養成嚴謹的數學邏輯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有時會顯得麻煩點,但並非多此一舉。清晰的邏輯思維對於理科,特別是數學有多重要,怎麼形容都不為過。無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家長對這方面一定要加強訓練。
一般而言,學校的老師教給學生的基本都是正向思維,最怕的是家長圖方便,採用簡單的湊數法讓孩子解題,這是最坑的。很多孩子最後邏輯思維不嚴密或者思維混亂就是因為從小沒有養成正向的,清晰的思維鏈。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