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老於太太」暈倒眾人接力救助
暖心故事背後是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
為何這些老人選擇獨居?怎樣生活更安全?
老人(中)被扶起坐在石椅上休息
「在我們小區裡,上周四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一位85歲的老人暈倒了,眾人接力救助,老人最終轉危為安。」5月27日,家住瀋陽市瀋河區望遠社區的居民劉女士向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表示,她請媒體表揚一下所有參與救助的好心人,也希望人們由此更加重視獨居老人的安全問題。
目擊者八旬獨居老人暈倒路邊大家合力救助
5月26日,記者採訪到老人的家屬、鄰居和社區人員,還原了事件的經過:5月21日10時許,望遠社區中心廣場內,一位在此休息的老人正與老鄰居們聊天。突然,她說想起來去打個電話。就在老人正要站起來的時候,身體一歪,直挺挺地向後倒了下去。
與之聊天的幾位老人一時不知所措。望遠社區副書記孟立新恰巧路過此地,他馬上讓這幾位老鄰居呼喊老人的名字,幾位老姐妹上前呼喊著「老於太太、老於太太」。同時,幾名路人和居民也過來幫忙,有的遞水,有的遞急救藥,有的拿毛巾,還有給老人扇風的。聽居民說,她兒子就在轄區供熱站上班,孟立新馬上聯繫供熱站,通過站長通知到了老人的兒子。
幾分鐘後,老人逐漸恢復了神志,大家幫忙將老人扶到社區石椅上休息。隨後,老人的兒子龐先生趕來,對現場所有參與救助的人表示深深感謝。龐先生說,在「扶不扶」的問題上,大家沒有任何猶豫,這種精神非常感人。他介紹,老母親今年85歲,有輕微的眩暈症,但從來沒有在戶外暈倒過。
老人醒來後從「主動空巢」變成「投奔兒女」
當天下午,兒女帶老人到醫院進行了全面檢查。醫生分析,老人已經85歲了,最近瀋陽的天氣忽冷忽熱,老人對溫度比較敏感,加上其本身患有眩暈症,所以導致暈倒。
鄰居們說,兒女對老人十分孝順,經常過來照看老人。龐先生告訴記者,自從3年前他的父親去世後,母親一直獨居。老人雖然年過八旬,但身體一直比較健康,加上她在這一帶生活了50多年,不願改變生活習慣,所以要求「主動空巢」。兒女們儘管牽掛老人的安全,但也只得順著,輪流過來給老人做飯。
經過這件事後,老人的態度也有所轉變,開始從「主動空巢」變成了「投奔兒女」。5月26日,兒女為老人租了房子,地點就在女兒家同一個單元的樓下。離得近了,兒女也更放心了,「以後她想老鄰居了,我們就送她回望遠社區坐坐。」
社區老人因為這些原因選擇「主動空巢」
近年來,全國各地老人獨自看病、發生意外時無法聯繫親人,甚至意外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讓「獨居老人」養老問題凸顯:如何在尊重父母生活習慣的同時,讓他們安全養老?
望遠社區書記段國會介紹,社區轄區內多為老舊小區,老齡人口多,10%以上的老人選擇了「主動空巢」,甚至有一些90多歲的老人也在獨居。「很多家庭的情況是兒女條件好了,想接走老人,接到『大房子』住,有的甚至帶到南方去養老,但老人並不願意。一是生活習慣了,不想改變,故土難離;二是難捨跟老鄰居的感情,怕到了新的環境圈子融不進去;三是怕跟兒女生活習慣不一致,產生新的矛盾。這種情況,還是建議兒女與老人不宜住得過遠,常到老人家裡看看是必要的,兒女電話要留給社區的網格員,方便及時聯繫。」段國會說。
心理諮詢師周莉表示,老人大半輩子的生活習慣的確很難改變,願意在老房子居住的心情可以理解。無論是獨居還是跟兒女離得近,老人都要學會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培養興趣愛好,保持健康的心態十分重要。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寧玲望遠社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