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孩子稍不順心就滿地打滾,那些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講道理

2021-02-27 家庭學習看點

一歲半的寶寶喜歡哭,一不順心就滿地打滾。很多老人一看孩子這些行為,就會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會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倔強,這個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大,隨了誰誰誰。

很多父母也會非常的困惑,這麼小的孩子不能打不能罵,要怎麼教育。我們說孩子的任何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只有了解了這些原因,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問題。

為什麼一歲半的孩子喜歡哭鬧、滿地打滾?

一歲半,很多孩子開始能夠獨立行走,他們能夠依靠雙腳去的地方越來越多,越來越遠,需要父母幫忙的機會越來越少,孩子們一方面想要獨立,去到更遠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們內心又對外界世界充滿了恐懼,所以孩子們在練習走路的時候,會走兩步就回頭找媽媽,媽媽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這個時候一歲半的孩子他們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想要獨立,一方面想要安全依賴媽媽。換句話說,一歲半的孩子想要的太多了,但是他的能力又十分有限。

比如:

想要自己吃飯,卻總是弄得一團糟;

想要摸洞洞,被家長強行阻止;

想要爬高高,被家長強行抱下來;

孩子嘗試的越多,被父母拒絕的越多,孩子不順心的機會就越多,所以我們有一種錯覺,這個階段的孩子,太愛哭鬧了,脾氣太大了。

一歲半到兩歲半,孩子會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具體表現就是事事都要和家長反著來。每個孩子的叛逆期出現的時間早晚不同,但是具體的表現大同小異。

叛逆期是什麼?

就是孩子開始通過自己的行為向我們證明自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最明顯的就是父母說的都不做,父母不讓做的非要去做。越不讓做的事情,越發的想要去嘗試。

這本身不怪孩子,他對這個世界有著太多的好奇心,什麼都想試一試,卻總是被父母說「不」「不」「不」,父母的拒絕就是叛逆的開始。

也就是說,一歲半的孩子叛逆,喜歡哭鬧,這是共性,不是特性,大部分一歲半的孩子都是如此。

在《去情緒化管教》中,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2歲多的孩子,想要媽媽聽他的話,就狠狠的在媽媽的背上打了一下。孩子的是真的想要打媽媽嗎?並不是,這只是他希望媽媽能夠聽他講話,引起媽媽的注意力。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孩子的行為並不是我們看到的,相反行為背後的原因才值得我們深思。

孩子之所以用這種奇怪的發脾氣的方式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是因為孩子的大腦本身不受「自己控制」。

人類的原始本能都受到下腦也就是爬行腦的管控,人類負責理智的上腦直到26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幼兒、兒童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旦遇到問題爬行腦就會出現,發脾氣哭鬧都是爬行腦的表現。

所以一個小學生可以教他不能隨意發脾氣,但是一個一歲半的孩子,給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

總結一下,一歲半的孩子喜歡哭鬧,是共性,也就是大部分孩子都會經歷的;是一個必經階段,代表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過去;代表著孩子需要幫助,而不是被責罵

面對一歲半的孩子哭鬧,父母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兩種。

一種,讓孩子哭吧,在地上再翻滾也別管。

有些父母堅持讓孩子自己哭鬧,自己站在一邊看熱鬧。這樣真的好嗎?

有那麼一部分孩子哭起來就沒完沒了,這樣看著孩子去哭鬧,對孩子的健康並沒有好處。另一方面,當孩子哭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發出求助信號,「我需要幫助」,父母旁觀者的心態,任由其哭鬧,並沒有真正的幫到孩子,孩子下次可能不會再哭鬧,但是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發洩自己的情緒,可能會使用別的方法。

另一種,嘗試和孩子講道理。

經常會看到父母和一兩歲的孩子講道理,只能說大部分時間,孩子都是聽不懂的。其一,認知能力有限,孩子聽不懂;其二,2歲前的孩子都是感覺運算階段,看到、摸到才能感覺到。給孩子講分享,不如做給孩子看。所以,嘗試講道理,幾乎是沒有用的。

講道理不行,讓孩子自己哭也不行,對於一歲半的孩子,方法對了才能事半功倍。

方法一,最有效的方法是轉移注意力,迅速帶離現場。

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者發現,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是很難平復下來的。因為孩子心跳加速,身體血液迅速湧向大腦。想要孩子安靜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迅速帶孩子離開事發地。

遵循感覺運算階段的原理,當孩子看不到的時候,很快就會平復下來。

方法二,講再多道理不如做給孩子看。

對於一歲半的孩子,講得再多都不如讓孩子真實的感受一下。你說水太燙,不能碰。孩子並沒有燙的概念,你拉著孩子的手在杯子的外面輕輕的試探,他知道什麼是燙,把感覺和詞語建立聯繫,下次就會主動避開。

朋友家的孩子2歲多的時候碰倒了熱水壺,朋友說,從此以後,玩的時候都會自己繞開水壺。這就是幫助孩子把行為內化成經驗。比講道理更有用。

方法三,培養孩子的上腦需要持之以恆。

上腦控制的是理智,下腦控制的是原始衝動。如果孩子的下腦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第一時間跳出來代替理智,久而久之,下腦就會代替會思考的上腦,孩子長大後遇事會更容易衝動。所以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我們要儘量的幫助孩子建立起用理智腦思考的習慣,那就是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用理智去引導孩子,幫助上腦建立起聯繫。

大腦是可以被塑造的,當父母訓斥孩子的時候,下腦更容易被激活。當父母理智的去對待孩子的情緒或者脾氣,更容易幫助孩子喚醒上腦。

換句話說,想要孩子長大更加願意和父母溝通,就需要孩子從小父母學會培養孩子的理智。而不是一句,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跟孩子「講道理」
    可父母長輩總是只想講自己的大道理,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你的道理孩子真的聽懂、聽進去了嗎?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所以孩子只會記得「媽媽不讓我吃我愛吃的冰淇淋」「我明明不認識那些叔叔阿姨,爸爸硬要我打招呼」「我肚子一點都不餓,爸媽卻逼著我吃飯」。
  • 面對滿地打滾無理取鬧的孩子,如何有效對待呢?
    面對滿地打滾的孩子,如何有效對待呢?當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比如想要買一個玩具,想要買一個雪糕,想要買一包辣條等,父母不給買,這個時候哭也許是一個對付父母最有效而且簡單的方法,看我不把衣服搞髒,讓你洗個沒完沒了我家孩子如果發生類似的情況,比如已經吃了一個雪糕,還要求再吃一個,這是無理取鬧,肯定得不到滿足,就算滿地打滾也是沒有用的,但是如何有效處理這樣的現象呢?
  • 人民日報: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跟孩子「講道理」
    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總會忍不住對子女小輩進行說教。可父母長輩總是只想講自己的大道理,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你的道理孩子真的聽懂、聽進去了嗎?養兒育女之路,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多少父母無意之中已經把這三個「不應該」做了個遍。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這些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 孩子「滿地打滾」,不買玩具就不走,除了「打屁股」還能怎麼辦?
    當你的兒子在商場因為沒買他想要的玩具時,哭鬧不止,滿地打滾。這個形勢已經表明,不買玩具孩子就不會走,作為家長的你除了打屁股還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呢?妥協?只要先穩住孩子,讓孩子停止哭鬧,孩子提出的要求都答應!手足無措?任孩子哭,哭一會兒還不停沒辦法就用「武力」解決,不讓孩子哭,帶孩子離開。
  • 寶寶一歲多,發脾氣不講道理,應該怎麼辦?
    問:寶寶才1歲8個月,一定要在街上玩玩具車,不給去就滿地打滾。家長怎麼講道理都聽不進去。當時好多人在旁邊看著我們,感覺都要找個地縫鑽進去了,怎麼辦呢?答:這是我們兩歲左右的家長經常求助的問題,寶寶總是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某件事情,導致經常會發生親子之間的衝突。
  • 3歲寶寶稍不順心就哭鬧不止,原因竟然是……
    為什麼有的媽媽學了很多育兒知識,卻依然是個動不動就吼叫的媽? 那或許是因為她正好有一個3歲的娃吧。 那個3歲的娃,稍不順心就大肆哭鬧。不管父母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不聽不聽就不聽3歲的他們怎麼了?父母該怎麼辦?
  • 兩歲小孩一點小事就打滾大哭,講道理不聽,不理繼續滾,怎麼破?
    兩三歲的孩子總是很不講理,一沒被滿足就撒潑打滾,這個時候當父母的總是很為難:你如果答應他的無理要求,會感覺把孩子慣壞,不答應吧,孩子又鬧得太久,講道理嘛
  • 我為什麼不建議跟孩子講道理?家長不妨花兩分鐘看看這篇文章
    這種不打不成才的思想似乎根植於傳統教育之中,但如今講究科學育兒,很多家長開啟了「唐僧」模式,就是不停地跟孩子嘮叨、講道理。但似乎並沒有打一頓來的管用,尤其是在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那難道真要靠打嗎?那可是下策,我們聽聽李玫瑾教授的觀點。
  • 不給坐搖搖車,孩子就滿地打滾,媽媽怎麼辦?
    於是,我開始思考「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坐搖搖車?如果允許孩子坐搖搖車,我們又怎麼讓孩子不哭不鬧地坐搖搖車?」。孩子從一出生就睜著一雙好奇的眼睛打量這個世界。然而,坐一次不要緊,要緊的是每次都要坐,並且要坐好多次,結果就成了「坐搖搖車事小,哭得呼天喊地事大」,二寶就成了這種情況,坐搖搖車總也沒個夠,不讓坐就滿地打滾,各種無理取鬧。所以,很多老人從一開始就不準孩子坐搖搖車。她們以為這樣就萬事大吉,殊不知,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往往潛藏著一定的危險因素。
  • 聰明的父母,從不跟孩子「講道理」
    」有時候,父母說得越多,越講道理,越會適得其反;最好的溝通,往往不是講道理給小孩子講大道理,尤其是12歲以前的孩子,只能事倍功半,適得其反。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
  • 2歲孩子得不到滿足就哭鬧,聰明父母這樣解決
    2歲的孩子步入第一個「叛逆期」,正式開啟「熊孩子」模式。稍有不順心、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鬧。孩子非常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當不被滿足時會想辦法得逞,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和自己非常重要。孩子剛開始學會反抗,聰明的父母這樣解決。
  • 孩子一出門就要買玩具,不給買就打滾耍賴,怎麼辦?
    有一天,我看到朋友圈裡一位媽媽的求生呼救:「3歲寶寶只要帶出門就要買玩具,然後買回家就再也不玩了,不給買就當場滿地打滾,誒,真的要瘋了,怎麼辦?誰能救我?」如果不給買就滿地打滾,該如何是好?如果兩個一起打起滾來,自己會不會高血壓犯了?......
  • 聰明的家長,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據魔方小編了解,在所有教育孩子的難題中,最讓家長頭大的問題就是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常常聽到一些家長對孩子說:「真是火大,我要說多少遍你才懂?和你講過多少次了,還是記不住?哭哭哭,就知道哭,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
  • 普通父母喜歡「講道理」,聰明父母3步解鎖,孩子不再「對著幹」
    思想家盧梭曾說,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講道理」是許多家長都比較推崇的教育方法,可越來越多的父母也發現,講道理對很多孩子來說,幾乎都是白費唇舌。你越愛講道理,孩子可能越不聽話。
  • 2歲半孩子不會說話怎麼辦?
    2歲半孩子不會說話怎麼辦?大家都知道的是,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孩子2歲半的時候父母可以多和寶寶說話,儘量整句的話來跟寶寶交流,語句一定要清楚,讓寶寶跟著父母來學習,這樣在寶寶的腦子裡也會積累一定的詞語量,到了一定的時期寶寶也就能夠慢慢的說話了。那麼,2歲半孩子不會說話家長要怎麼做?接下來就講一講這個問題。
  • 寶寶在地上打滾半個小時和媽媽僵持,網友:動作真熟練
    怎樣教育一個優秀的孩子一直是家長覺得十分困擾的問題,很多孩子在家不聽話,在外面更是很難管教。就像是家裡的小皇帝,一有不順心就和父母鬧脾氣,在公共場合更是滿地打滾。很多路人看到這種行為都會覺得是家長沒有教育好自己家裡的寶寶,其實家長也是有很多難處的。
  • 和孩子講道理沒用怎麼辦?聰明父母的套路教育法,讓孩子心服口服
    閨蜜開始對女兒講道理,列出了一堆條條框框,結果小女孩很不服氣。閨蜜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也沒什麼別的辦法,只好不停地在女兒耳邊一遍遍的嘮叨。剛開始的時候,小姑娘還敷衍回了幾句。後來,小姑娘不耐煩了,開始和閨蜜頂嘴,閨蜜被孩子懟的沒辦法繼續說下去。
  • 趁現在還可以放肆地滿地打滾,就滿地打滾吧
    等孩子一進門,爸爸頭也不回跑了。有的爸爸說,你去試試今天幼兒園門口的體檢醫生是給你一個綠色卡通過呢,還是擋住不讓你進,孩子屁顛屁顛地去了。......小孩子也太可憐了。一個小姑娘無比真誠地說:我不哭,因為我在家已經哭過了......
  • 家裡熊孩子見到玩具就要買,不買就躺地上打滾?聰明家長用這方法
    家裡熊孩子見到玩具就要買,不買就躺地上打滾?聰明家長用這方法。帶著熊孩子去商城,有時候確實是個挑戰,熊孩子最喜歡的就是玩具專區,瞧瞧這個,看看那個,摸摸飛機,拽拽拖鬥。而且總纏著大人要買。脾氣好點的孩子,大人不給買的話,哄哄也就過去了。脾氣不好的孩子,沒達到目的話就會在大庭廣眾之下躺在地上打滾,怎麼哄都無濟於事,讓家長好不尷尬。
  • 一歲半的孩子在叛逆期難管教,別用這三種方法,用得越多效果越差
    孩子到了一歲半叛逆期特別不聽話怎麼辦?很多媽媽把叛逆期當作洪水猛獸,豈不知叛逆期其實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時機。1-1.5歲是孩子的學步期,也是孩子第一次能夠去到媽媽身邊以外更遠的地方。正是因為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但是能力又是十分的有限,所以1歲半的寶寶會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