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寶寶才1歲8個月,一定要在街上玩玩具車,不給去就滿地打滾。家長怎麼講道理都聽不進去。當時好多人在旁邊看著我們,感覺都要找個地縫鑽進去了,怎麼辦呢?
答:這是我們兩歲左右的家長經常求助的問題,寶寶總是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某件事情,導致經常會發生親子之間的衝突。我們要明白,寶寶之所以這樣做,背後與孩子的發展、能力息息相關,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孩子在這一階段的發展特徵,就會明白孩子為何「聽而不聞」,輕鬆上場。
1我一定要去做——自我意識的發展。
經常關注兒童發展的寶媽們都會聽過「Terrible two」這樣的一個說法,在一歲半左右,寶寶開始展現了自己不合作的一面,什麼都想要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脾氣倔強得很。第一波的親子大戰往往會發生在這個時候。
這是為什麼?這一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成長起來,開始了對世界掌握的欲望,尤其希望什麼都按照自己想要的來。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的處理是以暴易暴,儘管個別事件會得到解決,粗暴的處理卻會損害了孩子的身心發展,同時也損害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喬治也是一歲多的寶寶,大家不妨參照豬媽媽的做法)
2家長怎麼講道理都聽不進去——孩子語言理解的發展
遺憾的是,儘管家長已經聲嘶力竭地一再聲明,可是要求這個月齡的孩子理解如此複雜的道理,未免有點強人所難。依據香港協康會的《兒童發展評估表》,這個月齡段的孩子仍然停留在理解簡單簡單動作、名稱等方面,過於複雜的語句他聽不懂。
不過,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會自豪地說:我們家的寶寶真聰明,不讓他做某些事情,他就不做了。這樣說也沒錯,寶寶真的是很聰明,他雖然聽不懂複雜的語句,卻能夠依靠其他的社交線索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成人的表情、動作、語氣等,他可以據此判斷這個行為是好還是不好,是可以做還是不可以做。兒童是非常敏感的,在溝通中會讀取大量非語言信息。
3我感覺好羞愧呀!
作為媽媽,完全明白那一刻的尷尬情緒,特別是如果還有別人在邊上指指點點,那真的是想速戰速決離開現場,心疼地抱抱你。但是作為智慧型的母親,在那一刻懂的將自己的情緒和事件所分開,才是能夠最快解決事件的捷徑。
那麼,遇到同類的情況,我們可以怎樣做呢?我們同樣可以利用這個月齡段孩子的發展特點去處理。
01
溫柔而堅定、言簡意賅
減少說教。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語氣堅定地告訴寶寶規則是什麼。並且,我們可以借用手勢、語氣等等非語言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堅定的語氣並不等於兇狠的語氣,我們仍是輕聲細語地溫柔說明,但是減少運用「好不好」「行不行」這一些選擇的語言,同時我們可以用正向的陳述替代否定的陳述,堅定簡短地陳述你的要求和想法。「這裡不能玩,我們去那邊。」
02
轉移孩子注意力
家長可以用其他有趣的東西轉移孩子對事情的執著和注意力,比如引導孩子到其他安全的地方:「廣場上有很多小朋友,我們過去那邊玩吧。」家長還可以在其他地方搜索可以運用的「資源」,日常寶寶對什麼比較感興趣,我們儘量向寶寶指出廣場上也有寶寶感興趣的東西,小車、小孩子、花朵等等。
03
日常建立規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和孩子建立規則,哪一些區域是可以玩耍的,哪一些區域是不可以玩耍的,需要在日常教養中向孩子反覆地說明。而不是每次都是臨時告訴孩子這裡不行,那裡不行。孩子在有規則的情況下,去選擇自己活動的場所,才會更有安全感和能力感,也會滿足孩子對於掌握自我的渴望,自然也就不發脾氣了。
如你有兒童發育及發展方面的困擾,歡迎後臺留言騷擾!
INFORMATION
這是一群資深家庭服務社工,特殊需要兒童服務社工組成的公眾號。在這裡,你可以得到兒童發展及發育常識,了解兒童的需要以及知道如何為兒童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讓兒童能夠健康成長。
我們的目標:提升家庭功能,保障兒童權益,助力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