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親子對話中感受父母之愛

2020-11-02 東莞日報社i東莞

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語言向來是一門藝術,通常,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親子之間的溝通亦如是。家長不妨通過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模式,來減少二者之間的衝突,讓孩子更願意採納自己的建議,使雙方的溝通更加順暢高效。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同感:很多時候,自己知道父母說的有道理,但偏偏不願意照著去做,理由很簡單,就是不能接受父母的命令,更不想事事被父母控制。而雙方的堅持很容易使矛盾升級,久而久之,親子溝通越發困難。

「你說東,他偏往西」的局面困擾著不少家長,怎樣和孩子說話,他們才心甘情願地聽?

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語言向來是一門藝術,通常,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親子之間的溝通亦如是。恰當的語言往往是溝通順暢的關鍵,家長不妨嘗試「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通過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模式,來減少二者之間的衝突,讓孩子更願意採納自己的建議,使雙方的溝通更加高效。

「非暴力溝通」的理念是由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的。他在研究中發現,通過觀察事實,感受自己的心情,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求,同時聆聽他人的願望和需求,既能誠實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傾聽與關愛他人。這種和平的溝通方式能褪去主動溝通一方隱蔽的精神暴力,使其與對方之間的思維更加互通。「非暴力溝通」又被稱為「愛的語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語言暴力,以及由此帶來的溝通障礙。

攻擊性的語言隱含暴力

家長都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希望孩子一帆風順的,但有時候不免心口不一,把嘮叨、否定當作親密關係的象徵和最好的激勵方式,口不擇言地在話語中夾雜了指責、嘲諷、奚落和不屑的言辭,不知不覺地扭曲了自己要表達的初衷,甚至帶有明顯的火藥味和攻擊性。

比如,用「懶」「笨」「豬腦子」「不愛學習」等負面詞語給孩子貼標籤,刺激、羞辱他們,傷害其自尊;把「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標杆與孩子對比,目的是使之看到自己的差距,但卻起到了反效果:在與榜樣的對比中,孩子越發失落和挫敗,很可能一蹶不振。又比如,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情緒、能力和興趣,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命令、強迫、威脅孩子就範……無疑,這些情緒化的語言終將會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所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長期生活在語言暴力中、被父母限制、壓制、逼迫的孩子,如果原本性格比較內向,很容易會變得更加敏感、壓抑、懦弱,產生對自我的不認同感,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在與外人交往時自卑膽怯。如果個性比較強,孩子的逆反心理會不斷升級,極易被父母的惡語相向所引爆,親子衝突連連,家庭和諧被打破。無論孩子的性格如何,最終的結果都會導致親子關係惡化,兩代人漸行漸遠,教育的效果也化為烏有。而這種溝通方式的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弊端是,長期生活在缺乏一定的自由和自主的環境中,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地學會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放棄有效的溝通。

「非暴力溝通」能實現雙贏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生命最開始都想自己說了算的,可見每個孩子最開始都是不聽話的,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溝通、交流,幫孩子建立規則,在有限的空間裡可以自己說了算。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家長能藉助「愛的語言」,真正實現讓孩子「在有限的空間裡可以自己說了算」,在親子關係上,家長和孩子就能雙贏。

每個人都有被看到、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他們希望聽到客觀、中肯、關切、貼心的話語。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這樣說話的父母往往能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是愛我的、為我著想的、是體諒我的」,他們從父母的話語中獲得安全感;父母的平等對待以及溫柔的態度、和善的語氣也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從而變得更加自信。

因為有了找到知音的感覺,孩子更容易認同並接受父母的觀點,有話也願意向父母吐露,親子溝通進入良性循環,家長的教育目的就不難實現了。同時,孩子也將會從父母的語言藝術中學習到溝通和交往的技巧,受益終生。

如何使用「愛的語言」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父母的「會說話」,就是把自己觀察到的事情、細節、孩子的情緒等和由此引發的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對孩子的要求,使用「愛的語言」,溫和、平靜、客觀地描述和表達出來,不帶有個人的偏見和負面情緒,以免引起聽者的不悅和牴觸心理。

比如,觀察到孩子戴著耳機做功課,家長的「你邊聽音樂邊做功課,這周寫作業的時間比原來長了不少,作業的錯誤率也高了。我覺得你不如專心學習,之後用半個小時的時間聽音樂放鬆」和「邊聽音樂邊做功課,作業錯誤百出,這就是一心二用的結果!你還嫌自己退步得不夠快嗎?」兩種說法,差別很大。前者家長描述了客觀事實,在觀察的基礎上準確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正面表達了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沒有宣洩情緒;後者摻雜了個人情緒,有批評、指責、嘲諷的意味。因此,前者沒有給孩子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不會踩到孩子的雷區,能避免雙方產生敵對情緒,實現良好有效的溝通。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傾聽,少說話。」溝通是雙向的。父母既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清楚地說明自己訴求和希望孩子做出的改變,也要時刻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願望,讓他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親子之間的「非暴力溝通」,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順暢地互相交換觀點,必要時雙方可以互換角色,彼此感知對方的情緒。因為,情感互通是最重要的,一旦彼此感情可以互通,並且在意對方的需求,這次溝通會事半功倍。

「有理不在聲高 」,低聲教育能讓孩子的心理防線更加鬆弛,情緒變得平穩。《小王子》中有一句話:「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溝通不是獨角戲,而是需要親子默契配合的雙簧,從「暴力溝通」到「非暴力溝通」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有耐心、愛心,真誠與孩子交流,用溫暖的話傳遞愛,一定能收穫更好的親子關係。

相關焦點

  • 父母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對話?你要學會這幾種方法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同感:孩子到了青春期,自己跟他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不是自己不想交流,而是孩子變得心不在焉、用三言兩語搪塞,每天的親子對話剛剛開了頭兒就卡殼。不少家長困惑,孩子什麼都不跟自己說,想知道他們心裡到底想什麼,難!孩子為什麼會疏遠父母?家長怎樣做,才能與孩子找到共同的話題?
  • 作為父母,如何增加與孩子的親子感情?
    ,這是因為父母在寶寶幼兒時期沒有建立起牢固的親子感情。  父母都愛孩子,自然也都希望寶寶也愛他們。其實父母是寶寶最親近的人,對獲得寶寶的愛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雖然如此,俘獲寶寶敏感柔弱的心,父母還是要注意幾個原則,不要讓愛變成傷害。   第一個原則:把自己變成孩子。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 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對話?
    孩子最開心的是感到自己被關注、被愛,而且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親子之間雙向的、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溝通,是打開孩子心扉的捷徑,讓他們有話願意對父母講。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同感:孩子到了青春期,自己跟他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不是自己不想交流,而是孩子變得心不在焉、用三言兩語搪塞,每天的親子對話剛剛開了頭兒就卡殼。不少家長困惑,孩子什麼都不跟自己說,想知道他們心裡到底想什麼,難!
  • 建立好的親子連接,才是父母愛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果孩子能夠在父母足夠的情感關懷下成長,孩子的性格將會更加完善,人格也會更為健全,成年後,也更能具備愛與被愛的能力。02在一期《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和黃聖依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讓她們一度成為合格媽媽與不合格媽媽的典型代表。
  • 親子繪本閱讀:感受愛與美的力量,適時開啟孩子閱讀之門
    3-6歲是親子閱讀和大量閱讀的黃金時期,一定要抓住,這會讓孩子受益終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說:「讀書對於我來說是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 3-6歲這個成長階段的孩子,非常適合讀一些圖畫幅面大、細節內容多的繪本。
  • 親子關係緊張?避開4大禁忌,運用2種有效溝通讓孩子願意親近父母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將一部分孩子和父母困在家中。面對孩子「加長版」的假期,父母們一致抱怨:「孩子起居沒有規律,不愛學習,整天玩手機遊戲、網絡、看電視;雖然有『線上課程』,但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效果差,孩子說不得,罵不得,說了也白說,不但不聽還頂撞。」隨著親子相處時間越長,親子關係的相處矛盾越多,保持親子關係的「母慈子孝」,面臨很多新挑戰。
  • 正能量對話,培養親子信賴感,提升孩子8大技能
    其實孩子一開始並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讀懂別人的想法,當父母與孩子進行對話時,孩子便會從對話中發現自己,發現世界。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對話能夠滋潤孩子的心靈,能夠培養親子之間的信賴感。和孩子對話到底有多重要呢?我們又該如何與孩子進行對話?什麼樣的對話方式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 致父母:注意親子關係中的這幾點,您的孩子幸福且優秀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關係處理得如何將影響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和人生幸福指數。在親子關係中做到以下三點,您的孩子將會在以後脫穎而出,且更容易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01和孩子平等對話,多鼓勵,少批評《弟子規》有言:「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但是這句話放在當下的親子關係中並不完全適用。
  • 親子閱讀,陪孩子一起感受溫暖美好的時光
    孩子自己閱讀學習固然重要,但父母給孩子講故事,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絕對是孩子最溫暖美好的時光。 2019年11月23日,江西人民出版社親子雜誌社與永豐縣圖書館、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永豐縣分公司聯合在永豐縣圖書館,為大家奉獻了兩場精彩生動的「親子閱讀,相互變得更好」親子雜誌閱讀講座。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最近一直在關注一個話題,那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說實話,我以為這個話題下面會有很多教育專家出來說一大通大道理,類似於:怎樣教育孩子不自私、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沒想到的是,大部分回答都是孩子在控訴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小時候不被尊重的經歷。
  • 親子閱讀是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事之一,父母為孩子讀書是愛的行為
    書中自有「好品格」,忠孝節義的大道理,光是通過教條式的訓話是無法深入人心的。然而藉故事書的情節,有些難以解釋的道理,卻好像立刻活靈活現起來。臺灣作家汪培珽在《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中說自己想教給孩子的所有東西,故事書中都有,好的圖書展現的是真善美。父母不必嘮叨說教,讓孩子多讀書就可以完成自我教育。
  • 雙贏對話法:不妥協讓步,也不固執己見,營造親子無勝負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終究是妥協了穿上了那件自己不喜歡的衣服,但實際上他最深層的情感需要被滿足了,那他就不會產生自己輸了的感受。而對於小孩子來說,受年齡及經歷限制,抱希望於他們自己說出一些「使親子互動取得雙贏」的話幾乎不太可能,那麼,父母應該做好引導人的角色。比如父母說,「寶貝,爸爸可以給你買這個機器人。但你要在下次的數學考試中,拿到90分以上,爸爸才給你買。」
  • 親子論壇重磅主講嘉賓李小萌:與自己對話,與孩子合作(父母場招募)
    「我們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孩子。」——李小萌這句網絡熱傳的金句,在無數家長心中喚起了愛與勇氣。這一次,三五鋤教育聯合創辦人、資深媒體人、主持人、親子養育 KOL李小萌,將在12月20日,廈門大學EMBA與三五鋤教育聯合主辦的年度親子論壇上,與廈門家長面對面。
  • ...的技巧和方法: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之尊重,壹心哥親子溝通心得體會
    壹心大哥希望通過親子溝通心得體會分享,讓你能快速掌握親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與孩子的關係更密切,今天分享主題的是第三個技巧和方法: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之尊重。 我們都說現在的孩子是隨著網際網路和手機一同成長起來,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的能力和速度,遠遠快於很多做父母的,他們掌握信息和知識速度,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 父母活成了「大孩子」?親子關係的「角色錯位」,如何應對?
    母親總是會在她的面前撒嬌,用各種方式讓她屈服於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從來不會考慮他的感受,只要自己的要求能夠達到就好。朋友說看起來是她在照顧著女兒,其實很多時候反而像是女兒在照顧自己的情緒一樣,這對於孩子其實是不公平的。如果親子之間的關係角色產生了顛倒,那麼危害是非常大的,有的時候甚至會超出大家的想像。
  • 親子沙盤遊戲——父母了解孩子的絕佳途徑
    心理學中,親子關係被認為是孩子日後建立其他人際關係的基礎(包括同伴關係、師生關係、戀愛關係等等),親子間的互動模式會是其他人際交往模式的原型。以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原型,孩子更容易與同學、老師等人建立和諧的關係,反之亦然。既然親子關係如此重要,家長們自然需要做好與孩子的良性溝通,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 《親子關係的重建》: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對父母問題發出的求救
    不過,試問,哪個父母沒有為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苦惱過呢?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孩子不聽話、情緒失控、不愛學習、做事拖沓、我行我素,卻在對孩子管教過程中束手無策,甚至有些用錯了方法,反而跟孩子劍拔弩張衝突越來越多。
  • 怎樣讓孩子去感受愛?
    媽媽繼續溫柔地解釋:愛是用來感受的,不是用這種類似的選擇題來確認的,愛不是選擇,愛永遠是奉獻。家長對孩子的愛過了頭,就變成了孩子的自私和霸道,愛太少,又變成了孩子的冷漠和無情。那怎樣讓孩子去感受愛?在實踐親子財商的家庭中,如果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奉獻,那將十分可怕,所以,我們也要重視孩子的奉獻教育。有些經濟狀況不錯的家長常常會感覺自己的孩子對錢提不起什麼興趣,也沒有什麼動力。出現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孩子輕而易舉就可以獲得物質滿足,所以他很難對錢本身產生很大的興趣。當一個能量強大的人,將一己的需要放大到整個社會時,他獲得的動力會更加強大和持久。
  • 「書香八桂 父母同行」廣西親子閱讀活動 讓孩子體驗最真實的愛...
    視頻:欽州市韋雯婧小朋友《妞妞變,媽媽變》故事中的妞妞不管變成什麼,媽媽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愛著妞妞,媽媽的愛是無私、偉大的!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小朋友們一定要好好愛媽媽哦!視頻:玉林市黃語嫣小朋友《我眼中的世界》故事裡女孩在徒步旅行的過程中,看到了河流、巖石、太陽、天空,她發現雨水是地球的源泉,發現水塘是鳥類的浴缸......讓我們帶上一點點的想像力、一點點的童真和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和孩子一起看看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感恩自然賜給我們的這一切。
  • 切記:父母給予愛,與孩子能否感受到愛,是兩碼事
    只不過,很大一部分採取的方式(他們認為對的方式),是不斷的批評、指責、糾錯、要求、鞭策……最終結果,不僅沒有使孩子更好的前進,反而讓他們日漸消沉,缺乏熱情,喪失動力,同時,幾乎無一例外地把親子關係變得僵硬、破裂。這些父母難道不愛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