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語言向來是一門藝術,通常,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親子之間的溝通亦如是。家長不妨通過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模式,來減少二者之間的衝突,讓孩子更願意採納自己的建議,使雙方的溝通更加順暢高效。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同感:很多時候,自己知道父母說的有道理,但偏偏不願意照著去做,理由很簡單,就是不能接受父母的命令,更不想事事被父母控制。而雙方的堅持很容易使矛盾升級,久而久之,親子溝通越發困難。
「你說東,他偏往西」的局面困擾著不少家長,怎樣和孩子說話,他們才心甘情願地聽?
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語言向來是一門藝術,通常,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親子之間的溝通亦如是。恰當的語言往往是溝通順暢的關鍵,家長不妨嘗試「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通過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模式,來減少二者之間的衝突,讓孩子更願意採納自己的建議,使雙方的溝通更加高效。
「非暴力溝通」的理念是由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的。他在研究中發現,通過觀察事實,感受自己的心情,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求,同時聆聽他人的願望和需求,既能誠實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傾聽與關愛他人。這種和平的溝通方式能褪去主動溝通一方隱蔽的精神暴力,使其與對方之間的思維更加互通。「非暴力溝通」又被稱為「愛的語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語言暴力,以及由此帶來的溝通障礙。
攻擊性的語言隱含暴力
家長都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希望孩子一帆風順的,但有時候不免心口不一,把嘮叨、否定當作親密關係的象徵和最好的激勵方式,口不擇言地在話語中夾雜了指責、嘲諷、奚落和不屑的言辭,不知不覺地扭曲了自己要表達的初衷,甚至帶有明顯的火藥味和攻擊性。
比如,用「懶」「笨」「豬腦子」「不愛學習」等負面詞語給孩子貼標籤,刺激、羞辱他們,傷害其自尊;把「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標杆與孩子對比,目的是使之看到自己的差距,但卻起到了反效果:在與榜樣的對比中,孩子越發失落和挫敗,很可能一蹶不振。又比如,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情緒、能力和興趣,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命令、強迫、威脅孩子就範……無疑,這些情緒化的語言終將會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所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長期生活在語言暴力中、被父母限制、壓制、逼迫的孩子,如果原本性格比較內向,很容易會變得更加敏感、壓抑、懦弱,產生對自我的不認同感,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在與外人交往時自卑膽怯。如果個性比較強,孩子的逆反心理會不斷升級,極易被父母的惡語相向所引爆,親子衝突連連,家庭和諧被打破。無論孩子的性格如何,最終的結果都會導致親子關係惡化,兩代人漸行漸遠,教育的效果也化為烏有。而這種溝通方式的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弊端是,長期生活在缺乏一定的自由和自主的環境中,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地學會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放棄有效的溝通。
「非暴力溝通」能實現雙贏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生命最開始都想自己說了算的,可見每個孩子最開始都是不聽話的,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溝通、交流,幫孩子建立規則,在有限的空間裡可以自己說了算。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家長能藉助「愛的語言」,真正實現讓孩子「在有限的空間裡可以自己說了算」,在親子關係上,家長和孩子就能雙贏。
每個人都有被看到、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他們希望聽到客觀、中肯、關切、貼心的話語。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這樣說話的父母往往能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是愛我的、為我著想的、是體諒我的」,他們從父母的話語中獲得安全感;父母的平等對待以及溫柔的態度、和善的語氣也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從而變得更加自信。
因為有了找到知音的感覺,孩子更容易認同並接受父母的觀點,有話也願意向父母吐露,親子溝通進入良性循環,家長的教育目的就不難實現了。同時,孩子也將會從父母的語言藝術中學習到溝通和交往的技巧,受益終生。
如何使用「愛的語言」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父母的「會說話」,就是把自己觀察到的事情、細節、孩子的情緒等和由此引發的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對孩子的要求,使用「愛的語言」,溫和、平靜、客觀地描述和表達出來,不帶有個人的偏見和負面情緒,以免引起聽者的不悅和牴觸心理。
比如,觀察到孩子戴著耳機做功課,家長的「你邊聽音樂邊做功課,這周寫作業的時間比原來長了不少,作業的錯誤率也高了。我覺得你不如專心學習,之後用半個小時的時間聽音樂放鬆」和「邊聽音樂邊做功課,作業錯誤百出,這就是一心二用的結果!你還嫌自己退步得不夠快嗎?」兩種說法,差別很大。前者家長描述了客觀事實,在觀察的基礎上準確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正面表達了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沒有宣洩情緒;後者摻雜了個人情緒,有批評、指責、嘲諷的意味。因此,前者沒有給孩子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不會踩到孩子的雷區,能避免雙方產生敵對情緒,實現良好有效的溝通。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傾聽,少說話。」溝通是雙向的。父母既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清楚地說明自己訴求和希望孩子做出的改變,也要時刻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願望,讓他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親子之間的「非暴力溝通」,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順暢地互相交換觀點,必要時雙方可以互換角色,彼此感知對方的情緒。因為,情感互通是最重要的,一旦彼此感情可以互通,並且在意對方的需求,這次溝通會事半功倍。
「有理不在聲高 」,低聲教育能讓孩子的心理防線更加鬆弛,情緒變得平穩。《小王子》中有一句話:「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溝通不是獨角戲,而是需要親子默契配合的雙簧,從「暴力溝通」到「非暴力溝通」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有耐心、愛心,真誠與孩子交流,用溫暖的話傳遞愛,一定能收穫更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