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託比症候群》:這病並非災難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正反病例互為表裡,恰恰構成了寫作者的真實群像:他們欲罷不能,他們遙望真相,他們渴求創新,卻因此舉步維艱。他們親身演繹了寫作之不可能。寫作本是從無到有,而巴託比的寫作則是從有到無。

名為症候群,固然少不了對症狀的分析、歸類和描述——

封筆是作家身份的自我終結,或因自大,或因妄自菲薄,或是對讀者和時代失望,但都沒有江郎才盡的意思。藉口也有很多(「賽勒瑞諾叔叔去世」已成經典託詞),精彩之極,荒誕之極,和曠世佳作一樣極具想像力。

自殺的作家更甚一步,把肉身都終結了,以此圓滿人生的創作。只有極少數量的自殺者才配得上巴託比之名(可惜,作者沒有提到三島由紀夫)。

另一種相對柔軟但更殘酷的是自我放逐,譬如王爾德,在人生最後兩年,終於獲得無所事事所需的智慧;又譬如避世隱居的格拉克,沉溺於湯湯河水往事;再譬如蘭波,將生命的後三十年都用於探險。

更極端的是頑強地拒絕寫作的大師:貝尤、巴茲倫……人類無法用文字描述宇宙及其真相,當語言的運用只是為了滿足閱讀,而不能超越人類心靈的界限,「就會淪為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他們都在證明「寫作的不可能性」,弔詭的是,反巴託比症的寫作者也能因此反證出寫作的必要性:只有寫作能讓我們回憶、思考並感受自我的存在。

因此,書中也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談論到一些反例:有72個分身作者的佩索阿,有寫作偏執狂的穆齊兒,有用毒煙掃除巴託比魔障的德·昆西,有身份筆名一大堆的神秘的特拉文,還有「反巴託比」的典型……

正反病例互為表裡,恰恰構成了寫作者的真實群像:他們欲罷不能,他們遙望真相,他們渴求創新,卻因此舉步維艱。他們親身演繹了寫作之不可能。

寫作本是從無到有,而巴託比的寫作則是從有到無。

文學的真諦,和文學的形式、受眾,仿佛是背道而馳的(維根斯坦說:對於不可言說之事,盡情保持沉默)。就因為這巨大的悖論,難怪那麼多天才作家要說「不」!

以典型病人之名命名絕症,比用天文學家之名命名彗星更觸目驚心。

話說梅爾維爾寫完《白鯨》後,多年不得志,1853年出過短篇小說集《抄寫員巴託比》,這個怪人總是說「不」。就像現實生活中的霍桑。

本書的敘述者便是一位「巴託比」患者,他年輕時曾寫過一本小說,但因為某種心靈創傷,他拒絕再寫。但他寫日記,記錄那些和他同病相憐的作家封筆之謎。他為此失去了工作,還被名叫德蘭的研究者訛了不少錢。他經歷過電光火石般的愛,也目睹了神秘的塞林格親吻自己一見鍾情的女郎。這位駝背的主人公在敘述自我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巴託比症狀,雖然僻世獨居,卻在文學的世界裡忙得不亦樂乎。

巴託比,就這樣被巴託比患者抽象為一種蔓延於文學時空的病症,病例無數:梅爾維爾、蘭波、瓦爾澤、魯爾福、霍夫曼斯塔爾、卡夫卡、瑪麗安·榮格……以及終生自視為「家具」的卡杜等虛構的作家。

真實和虛構無與倫比地交融在這部筆記體的小說裡,而筆記又以腳註的形式,對不在場、甚至不存在的文本加以闡釋,並貫穿於「不」的主線:擁有寫作天賦,或已取得寫作成就的作家對寫作本身說「不」。有人說這是腳註匯成的書,但是不對,短小篇幅的腳註評析中,隱藏了很多虛構的情節和人物,真假莫辨。所以,首先要確定:這是以日記體完成的長篇小說。

更何況,還有那麼多文壇八卦:哪一位才是品欽的真身?莫泊桑究竟是怎麼死的?託爾斯泰封筆時真的堅信「所有文學都是對自我的否定」嗎?野史被寫得如此好看,怎麼還能說是掉書袋式的文本腳註?

但,無論如何,這樣的書,世上少有——著作等身的作家寫了一群散落在時空中的、不再寫書、甚至從沒寫出書的作家,無數的作者以無數的方式放棄文學。諸如馬拉美的《書》,福樓拜的《男孩》……那些不存在的書,或許是最精彩的曠世之作。

《巴託比症候群》,作者恩裡克·比拉-馬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

巴託比症的真正動因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精神失常、個性瘋狂、才思竭慮……同樣,沒有才華也不得志的寫作者也不能歸於此類。

小說中也有令人倍感熟悉的文學青年的形象:寫完幾行詩就當捲菸紙燒掉的皮內達、奔赴巴黎的雙叟和花神卻被物本主義攪得寫不下去的瑪利婭、妄想薩拉馬戈剽竊自己的佩雷斯……這些虛構的人物活靈活現,簡直是我們當中某些人的寫照。

問題是,著作等身、拿獎無數的比拉-馬塔斯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書?他已被稱為西班牙目前最重要的作家,已經出版了近三十部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隨筆和論文集。《巴託比症候群》最早出版於1999年,是他的第十八部作品,甫一問世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包括法國梅迪西獎、巴塞隆納城市獎等在內的多項歐洲文學大獎,逐漸被其他語言國家的讀者接納,影響力迅速擴大。2013年,法國重要的文學期刊《文學雜誌》將他與莫言、門羅、帕慕克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起並列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在回顧和分析史上這些作家的同時,他是否在給自己把脈,甚或已經下藥?當駝背的主人公在結尾承認自己已迷失於「不」的迷宮時,比拉-馬塔斯的寫作抵達何處?

你會發現,對巴託比症候群的思索幾乎涵蓋了寫作會遭遇的各種悖論——

寫可以避免被寫,但不能避免被讀,雙向的被動性導致寫作者無法自由。

寫作可以締造聲譽,但不能避免不進則退的惡名,單向的遞進要求讓寫作者進退維谷(蒙特索羅的狐狸最明白個中的狡詐)。

優異的寫作者致力於更新和顛覆,但文字跟不上思想和想像的節奏,腦體裡的巴別塔限制了曠世佳作的產出。相反,追隨潮流會讓優異的寫作者失去自我的方向。

——幸好,比拉-馬塔斯的文學體驗主要集中於英語、法語和拉美文學中,若是再牽涉到東方老莊,日本侘寂,寫作之無這個議題恐怕要陷入更深的迷思。其實不要緊。無字之書根本不是用意所在,沒寫出的傑作不代表當代文學得了絕症。

我最喜歡的就是那個受了貢布羅維奇的刺激後一輩子以為自己是家具的文學青年。多麼肆意的虛構!多麼可能的不可能!這個小故事隱藏在文學巨擘的軼事中,只能說明:書寫不可能之可能也能成就一種偏執但傑出的書寫。

所以,這是寫作者對寫作的一次持續思考,涵蓋了對寫作者心理和夢想和憂傷的坦白,挖掘了寫作的極限。比拉-馬塔斯只是假借(人類共有的)獵奇心,不屈不撓、悲喜交加地宣揚了文學之美妙、之不朽。

「這病症並非災難,而是一支能從中升騰起理性建構的舞蹈。」(文/於是)

相關焦點

  • 《巴託比症候群》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遠流出版《巴託比症候群》】書名:巴託比症候群作者:安立奎 維拉馬塔斯譯者:蔡琬梅出版社:遠流出版       這是一位駝背宅男的故事,他整天宅在公司裡。若你以為他熱愛工作,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每當他的主管要分配任務給他時,他總是說:「恕難從命。」他還引用王爾德的話,解釋說:「什麼都不做是全世界最困難的事。」  這位宅男年輕時曾寫過一本小說,主題是關於「不可能的愛情」,但因為某種心靈創傷,他拒絕再寫。直到某一天,他開始寫日記,記錄那些和他同病相憐的作家封筆之謎。
  • 《巴託比症候群》即將出版
    近日,記者從世紀文景獲悉,諾貝爾文學獎大熱人選、西班牙文壇當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恩裡克 比拉·-馬塔斯最著名的作品《巴託比症候群》的簡體中文版即將面世。《巴託比症候群》最早出版於1999年,是他的第十八部作品,甫一問世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包括法國梅迪西獎、巴塞隆納城市獎等在內的多項歐洲文學大獎。2004年,《巴託比症候群》被譯成英文在英美出版,讓比拉-馬塔斯得到了世界性的關注。2010年,西班牙知名文學雜誌《幻想》(Quimera)由讀者票選的21世紀前十年最佳小說排序第二名。目前,《巴託比症候群》已經被翻譯成超過二十種語言在全球發行。
  • 西班牙當代作家馬塔斯奇作《巴託比症候群》即將出版
    近日,記者從世紀文景獲悉,諾貝爾文學獎大熱人選、西班牙文壇當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恩裡克 比拉·-馬塔斯最著名的作品《巴託比症候群》的簡體中文版即將面世。《巴託比症候群》最早出版於1999年,是他的第十八部作品,甫一問世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包括法國梅迪西獎、巴塞隆納城市獎等在內的多項歐洲文學大獎。2004年,《巴託比症候群》被譯成英文在英美出版,讓比拉-馬塔斯得到了世界性的關注。2010年,西班牙知名文學雜誌《幻想》(Quimera)由讀者票選的21世紀前十年最佳小說排序第二名。目前,《巴託比症候群》已經被翻譯成超過二十種語言在全球發行。
  • 《巴託比症候群》:寫作之不可能,不過是一種高級拖延症!
    什麼是巴託比症候群? 巴託比本來是小說中的一個虛構人物,但是西班牙著名作家,恩裡克·比拉-馬塔斯,卻把這個人物的性格深挖出來,寫成筆記體小說《巴託比症候群》,皆在說明,在文學界中,有一些作家會得「巴託比症」,從而無法提筆寫作,而任何對抗這種病的舉措都是徒勞的。
  • 《巴託比症候群》:戲謔腹黑中探尋文學巨匠的封筆之謎
    得上巴託比症的人都無藥可治,而任何抵抗此病的舉動亦是徒勞。本書的敘述者是便是一位「巴託比」患者,他年輕時曾寫過一本小說,但因為某種心靈創傷,他拒絕再寫。直到某一天,他開始寫日記,記錄那些和他同病相憐的作家封筆之謎。
  • 巴託比症候群 | 一日一書
    巴託比症候群作者: [西班牙] 恩裡克·比拉-馬塔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15-3得上巴託比症的人都無藥可治,而任何抵抗此病的舉動亦是徒勞。本書的敘述者是便是一位「巴託比」患者,他年輕時曾寫過一本小說,但因為某種心靈創傷,他拒絕再寫。直到某一天,他開始寫日記,記錄那些和他同病相憐的作家封筆之謎。
  • 手臂振動病,雷諾氏症候群之認定參考指引
    今天的推文來自一位臺灣同行,為臺灣振動病的診斷標準,與大陸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家可以參考。
  • 治療爆炸壓力症候群 臺灣心理師組團
    華夏經緯網8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高雄氣爆意外發生進入第四天,但許多倉皇逃生的民眾,至今對於災難發生仍處于震驚、無法置信的狀態,多名曾參與災難心理輔導的心理師,已組團進駐災區了解災民需求,高雄市心理衛生中心也針對死者家屬及住院傷患啟動關懷機制
  •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
    「星期一症候群」是一種不需要病毒、細菌傳染的傳染病。通常一個同事生病,就會經由眼神、語言、及寫得很差勁的企劃書傳染給別人。星期一症候群其實是有改善的可能。方法之一就是星期六、星期日好好休息。何謂星期一症候群?星期一症候群,如同星期五亢進症,其實這兩種病是同一種病。
  •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就是星期五亢進症  這兩種病,其實是同一種病。這,才是為什麼叫做星期一症候「群」之所以叫做「群」的由來。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有時間性的精神疾病,一個星期來一次,一次接連持續四到五天(只要待在辦公室的時候就會犯病)。  想想,一個星期也不過七天,所以這種病和另一種一個月來一次,一次也是持續四到五天的症狀,非常有可能「撞期」,重疊率非常大。
  • 《巴託比症候群》·都市快報
    【英國《經濟學人》】 這是一本探討作家為何放棄寫作的小說。作者以黑色幽默,刻意交雜現實與虛幻,情節構思縝密、風格顛覆傳統,同時展現其博學多聞的寫作功力。 【美國《柯克斯書評》】 一本怪異、考驗讀者理解力,卻絕對不失趣味的作品。即便是文學大師如阿根廷的博爾赫斯或義大利的卡爾維諾,都能在其中找到親切的共鳴。
  • 我們是否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看了《重慶晚報》8月10的新聞,我忽然發現我病了,還病得不輕。這個病被專家稱呼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近日,重慶一男子錢包被偷走,隨後,小偷將錢包內的證件送回。該男子在網上發帖感謝這名小偷,「我很感動,對你很敬佩。我要由衷地讚美你——你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高尚情操和職業素養的人。」
  • 獲得性學者症候群
    今天與您分享的內容來自於付費訂閱專欄《萬維鋼 精英日課4》,喜歡的朋友歡迎下載得到app病搜索「精英日課」訂閱學習。這一講咱們說個有關大腦的有意思的事情。上周我們專欄的一位讀者,牛sjeans,跟我說,他小時候有兩次頭被磕破流血了,之後好像突然變得特別聰明。考試成績也好,課堂表現也厲害,老師和同學都能看出來,只可惜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比較短。他問我有沒有這方面的研究。
  • 心理專家解析現代人症候群
    ……最近,很多網絡論壇上和微博紛紛轉載一組名為《細數現代人12個症候群》的塗鴉漫畫,可愛的形象、幽默的畫風還有直擊要害的網絡對白,將很多現代人的一些「壞習慣」進行了總結,很多網友看過之後,紛紛對號入座,看自己中了幾個,更有人表示「我全有」。     而這些所謂的「症候群」到底是不是一種病呢?難道是自己真的出了問題,會不會對大家的工作有影響呢?
  • 臺軍救災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女兵看豬肉就吐(圖)
    臺灣《蘋果日報》資料圖中國臺灣網8月22日消息 繼災民之後,協助救災臺軍也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臺軍臺中總醫院昨天派遣身心靈醫療團進駐臺南縣,對協助嘉南地區救災臺軍官兵進行心理治療。醫療團發現救災官兵,因長期接觸發臭死亡牲畜,普遍食欲不振,其中有名19歲女兵協助搬運死豬後,一看到豬肉就吐,精神科醫師已為他們展開心理輔導。
  • 警惕「嬰兒搖晃症候群」(圖)
    及時~掌握送醫時機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直接傷害是在大腦,腦細胞受損時所引發的症狀可輕可重。  悲劇~多因哭鬧而起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發生,多是父母為了安撫哭鬧不休的寶寶而做出如空中拋接的危險動作,也或者是快速搖晃寶寶的身軀。或者是家長發現這樣和寶寶「玩耍」時,寶寶好像不哭了,所以,下次再哭鬧時,就會有相同的安撫動作。  但是,醫生提醒,「寶寶好像不哭了」很有可能是在危險動作後覺得不舒服的徵兆。
  • 成長的煩惱,兔女郎學姐的思春期症候群到底象徵著什麼?
    她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能引發「思春期症候群」事件,都是問題少女。動漫裡這麼介紹「思春期症候群」:這是在網絡上流傳,只會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神秘事件。「聽見某人的心聲」也好、「遇見某人的未來」也好 、「誰和誰的人格交換」也好,都是被稱為思春期症候群,是沒人相信的都市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