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掌握送醫時機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直接傷害是在大腦,腦細胞受損時所引發的症狀可輕可重。輕者只是嗜睡,並沒有其他症狀,預後情況良好,嚴重者會昏迷不醒、抽搐不止,有時即使性命保住了,卻帶著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神經系統疾病的預後情況與送醫時機有很密切的關係,如果發現寶寶出現上述異常狀況,要及時送至大型醫院急救,或許可降低傷害程度。
治療方法 腦出血後當務之急在於儘快降低過高的顱內壓。降低顱內壓的方法很多,視狀況不同,可選擇藥物控制(脫水劑或利尿劑)或手術等方法,除了增加嬰兒存活的機率,也儘可能將腦出血的後遺症減到最低。
可能引發的後遺症 腦部出血造成腦組織腫脹,進而壓迫腦神經,腦神經受損後是無法回復到原先的狀況的,存活的寶寶多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日後將會出現學習障礙、語言障礙及動作發展遲緩。因此,必須及早開展康復治療,通過合適的訓練學習,讓其他並未受傷的區域神經產生並代償已受傷神經的功能,促使寶寶發揮最大的潛能。另外,提醒家長,受過腦傷的寶寶需要更仔細的照顧,一定避免讓腦部再次受到傷害。
悲劇~多因哭鬧而起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發生,多是父母為了安撫哭鬧不休的寶寶而做出如空中拋接的危險動作,也或者是快速搖晃寶寶的身軀。或者是家長發現這樣和寶寶「玩耍」時,寶寶好像不哭了,所以,下次再哭鬧時,就會有相同的安撫動作。
但是,醫生提醒,「寶寶好像不哭了」很有可能是在危險動作後覺得不舒服的徵兆。如果還一再重複相同動作,寶寶不舒服的感覺會越來越強烈,當寶寶真的因此不再哭鬧時,或許「災難」就要開始了。
互動~掌握寶寶情緒
面對寶寶哭鬧不休,的確會讓許多父母深感頭痛,尤其是新手父母因照顧經驗不足更容易手足無措。醫生提醒,雖然寶寶的哭聲會令家長心煩意亂,但是必須了解到,「哭」是嬰兒對外溝通的語言,他們只能用不同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和要求。父母若能常與寶寶玩遊戲,觀察、了解他的喜怒哀樂,並適時給予回應,就能與寶寶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充分掌握寶寶的情緒狀況後,家長才能「見招拆招」,也不致於發生寶寶哭個不停,父母卻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
解碼~寶寶的哭聲代表意義
1.撒嬌 哭的聲音偏高,且哭了很久連一滴眼淚也沒掉,這是撒嬌的哭聲,也是想要媽媽抱抱。
2.尿布溼了 若是聽起來較為刺耳的哭聲,哭音尖銳並夾雜低音,就是寶寶尿布溼了,希望媽媽快幫忙換尿布。
3.飢餓 仔細聽寶寶的哭音,可發現哭音中有「M」的音節,這是寶寶肚子餓了。
4.想睡覺 哭聲聽起來比較低沉,則代表寶寶想睡覺了。
5.生病 如果哭聲持續且反覆發作,可能代表寶寶生病了。如果哭聲尖銳異常或聲音由強變弱,就需要爸媽提高警覺嘍!
當寶寶哭鬧時,父母可依照下列步驟確認寶寶為何而哭:
1.父母應試著辨別新生兒哭聲代表的意義。
2.先確認是否尿布溼、肚子餓。
3.檢查身上有無起疹子、蚊子咬,或是因溫度太熱,導致不舒服。
4.觀察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量體溫,判斷有無異常。
5.若安撫超過15分鐘仍哭鬧不休,且食慾不好,可能是腸胃炎或其他疾病,應儘速就醫。
耐心~運用不同方式
究竟該如何安撫哭泣的寶寶,除了耐心以對外,父母可幫寶寶按摩,還可以通過身體的親密接觸以緩解寶寶的情緒,避免抱著搖晃且疏忽力道的拿捏而不慎傷害寶寶。父母可拿玩具或外出散步吸引寶寶以轉移注意力,讓寶寶停止哭泣。如果自覺快要失去耐心了,也不要勉強,應該請家中其他有經驗的成員幫忙哄寶寶,給自己鬆口氣的時間,避免因自身情緒失控做出令人遺憾的事情。
如果安撫了很久還無法讓寶寶停止哭泣,這時最好考慮送醫,因為在2~3個月大時,有嬰兒性腸絞痛的問題,5~9個月大則是腸套疊的好發年紀,需要專業的兒科醫師檢查,做綜合性的評估,才能真正解決寶寶的問題。
為了不讓「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悲劇不斷發生,父母能做的就是小心,在寶寶的頸部可自行挺直前,抱的時候務必以手掌託住其頸部,並且避免做反覆在空中拋接等的危險動作,讓寶寶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