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程建新老師是我高中班主任、語文老師。老師淡泊名利,潛心教學。偶然讀到他寫的《三中歲月》,讓我想起了那悠悠的久遠中學時代,那些已經塵封的前塵往事。字裡行間,一幕幕純真年代記憶湧上心頭。師恩教誨永難忘,同窗之誼恆久遠,母校今朝更美好。特編發此文,與古三中老師同學們共享。
---
《三中歲月》
程建新
一
1988年,從師大畢業後就來到古田三中任教。那年師大師專畢業生分配到三中的約有20人,其中師大的有遊國遠、餘智謀、胡小雅、陳少娟等。那時的我們是年輕的,那時的三中也是年輕的。
三中建在芝南山上。剛來時,三中的校門是在芝南街餘氏宗祠邊,走進去就是學校的操場。操場裡邊是一排大大的桉樹,一條水渠流經,再上是三中標誌性的建築飛機樓,裡邊連著大禮堂。飛機樓左下方是食堂,右邊是桌球場,再往右邊是土木結構的長方形的上下兩層的學生宿舍樓。桌球場上面是一排一層的初中部教室。學生宿舍樓二樓當中有門有路,蓋著過雨亭,往上是一片梨樹,通到初中部教室。飛機樓左邊有若干間狹小的教師宿舍樓,往上有幾排簡陋的教工廚房。再上,左邊是三層鋼筋水泥的教工宿舍樓。石階層層往上,過雨亭連接這幾處。三層教工宿舍樓右邊有小土場,邊上多竹木,裡邊是兩層土木結構的教學樓,樓上若干房間做了教師宿舍。再往右邊稍上坡,也是小土場,裡邊有石頭砌成的兩層平頂的教學樓,是高中部教室。再往右往上就是大大的後操場。操場左邊是山,往裡邊有菜畦,有油柰樹之類。高中部斜坡下面還有一座二層斜頂、外面塗著黃色的教工宿舍樓,叫鴛鴦樓。三中那時的建築大致如此。
三中左邊是餘氏宗祠和芝南街,右邊是路上村。就地界而言,三中屬於路上村。古寧路從三中外邊橫貫而過。再外邊是稀落的房屋、田疇、南陽河,河的對面是南陽村,南陽村背後是座終年郁郁青青的紗帽山,令人遐想。三中背靠筆架山,正對著南陽村和紗帽山,南陽河在門前自左向右蜿蜒流過,風水很好。
學校範圍原有土築的圍牆,後來都改成石砌圍牆了。石砌圍牆大概多是李緒明校長手上完成的,是不小的工程。記得緒明校長說,我們三中的女生很漂亮,要圍牆圍住,以免外來幹擾。
剛來時住在三層教工宿舍樓底層裡邊一個房間,逼著山腳,山上有彭宏英、餘澤元等老師開墾的菜畦,再往上全是山樹了。第一年與國遠兄同住在一起,兩人各安一鋪床,各自一張桌子,還有臉盆架、箱子之類。大學時帶來的書籍,絕大多數只能捆綁蜷縮在床底等處。
二
一來就教高一,當班主任。那時只有人教版課本一種,內容不多,政治說教的東西還是挺不少。課本之外,似乎也只有與之對應的一種練習冊。所以,除了課本之外,多有憑自己喜愛補充一些內容,有古典詩文,有現當代作家的文章。現當代選魯迅、周作人、豐子愷、林語堂、梁實秋、張中行、餘秋雨等人的文章,其中梁實秋、餘秋雨的散文選刻最多。那十來年沒有電腦,都是刻蠟板,刻筆、蠟板刻壞了不少。考試不多,卷子都是自己出的,可以說都是原創,出好並且刻好蠟紙之後,拿到油印室印刷。作文似乎是每周都讓學生寫一篇周記,海闊天空,隨意寫去。有時一周另加命題作文一篇。因為升學壓力少,學習較為輕鬆,喜歡作文的同學,一學期周記本會寫三五本。高中三年,有的同學語文水平與寫作能力進步不小,相當可喜。
那時學校對教學似乎沒有什麼要求,老師們教學隨意性很強。就我個人而言,上什麼,怎麼上,多是信馬由韁,自由發揮,因而常有上得酣暢淋漓。不過,每節課都有備課,每節課堂內講什麼,大致怎麼安排時間,都有預構,因而每節課的內容多數都按照預擬的完成。即使沒有完成問題也不大,因為教學是連貫層遞進的,後面可以不斷補充加深。當然,課堂上旁出斜逸也都有。但我有個準則,那就是準時上下課,絕不拖課。這是我的教學律令,嚴加恪守,至今不變。因為我當學生的時候,就非常討厭老師拖課,大學時候立志,自己當老師一定得準時上下課。
我喜歡高一跟班到高三,三中十三年,完整地帶了四屆學生。我以為跟班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生,貫徹自己的教學理念,實施自我的教學內容。三年時間,要教什麼,怎麼教,達到怎樣的目標,有大致規劃,並且不斷付諸實施。
三中教學方面的寬鬆,我以為是三中的特色,而老師們其實也是認真負責的。那時我們生活都很簡單,沒有多少想法,課餘幾位老師常在一起,所談多是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等問題。我幾次看到陳大波和鄒峰兩位老師,傍晚在後操場散步,互相探討數學,在地上畫圖演算。三中的這種寬鬆,當然也有欠嚴謹之處,但我還是十分喜歡這樣的寬鬆,感念這樣的寬鬆。
三
彼時教學是寬鬆的,但並非放任,因為學校與老師們都想在教學上出些成績,有所突破。
一年後的一天晚上,緒明校長來到我們宿舍,談論教學,大家覺得現在高二了,應該分快慢班,讓快班的學得更好,同時促進慢班的同學們自我激勵,不斷進步。李校長同意這種做法,但他擔心慢班班主任無人擔任。我說,如果沒人擔任,那我來擔任好了。這事就這樣決定下來,文理科都按成績分成快慢班。文科班,少娟任快班班主任,我任慢班班主任。
擔任慢班班主任,如何提高教學成績,如何做好班級工作和學生思想工作等等,都是問題。因為學生成績相對差,部分同學,尤其是女同學,心裡承受力不強,在慢班,心裡不免難受,或有所抱怨。但那時年輕氣盛,只想努力教好書,與同學們打成一片就好了。而且,其時畢竟很寬鬆,學校並沒有提出什麼升學率,要考上多少人之類,只是儘量去做而已。但部分學生畢竟有些情緒,懶散拖沓,缺少目標動力。
除了課堂之外,師生互相交流挺多,所以師生的情感也深。記得餘養森同學,原來也在慢班,越學越好,要去快班,他留戀慢班,起初還不願意,後來才去了快班。
帶了三年,91屆同學考上大學的還是寥寥無幾,因為當時考上大學,哪怕是師專,也都不易,而且那時學生學業水平的確還相對偏低。不過,通過復讀,很多同學考上了各類學校。沒有考上去的,走出社會,也都有自己的工作事業。想想看,成績並非學校教育追求的的唯一的目標,也不是衡量師生水平的唯一的尺度。
撇開這些,分快慢班,有道理,也有不少負面作用。因材施教,這是教學大法。另一方面,強分等第,有失教育公平,同時給部分學生造成心理上的挫傷。這事後來想起來,真不知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
四
教學之餘,緣於本性,投入最多的自然是讀書,側重點在於古典文史。希望不斷自我充實,同時也不斷促進教學。《全唐詩》是來到三中的兩三年內通讀一過的,《全宋詞》、《樂府詩集》、《二十五史精華》、《四部精華》、《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都是那些年讀過的。《四書集注》、《老子》、《莊子》、《魯迅全集》等則是教學之餘又重新細加通讀的。
剛來的兩三年,頗致力於《詩經》和《楚辭》。那時早上六七點起床,先到後山誦讀一陣,有時飯後有空還要誦讀。後山多松樹,也有油茶樹,冬天開出潔白芳香的花朵。《詩經》裡頭的《國風》部分和《楚辭》裡的《離騷》《九歌》等都曾背誦過。鄙人深喜《花間集》,一段時間常攜書到後山的菜畦處,坐在那裡靜靜品讀。又有一段時間,攜了《隨園詩話》走出圍牆,那時是春天,滿山桃花,就在花叢中悠然閱讀,感覺妙處極多,聯翩而來,令人目不暇接。
有幾年晚秋時節,有時傍晚飯後,帶了逯欽立的《陶淵明集》走到南陽河畔,坐在草地上,一邊聽水聲潺潺,一邊閒讀陶集,時或抬頭看看紗帽山,直到晚煙四起。有時還順便走到後彰村,過河繞道南陽村,再返回學校。同時在河邊或路上順便採摘幾朵清瘦的黃英夾在書中,現今的陶集還留有枯淡的菊瓣呢。不過,那時的南陽河十分清澈,我曾經多次在河邊洗衣洗澡,不像後來那樣冒著白沫。
還有就是臨帖了。有好幾年,曾經反覆臨習《張猛龍碑》和王鐸的行草書,其他臨寫什麼法帖,似乎印象比較模糊。但方法欠當,進境不大,那時的字跡,現在看來頗難入目。課堂也多提倡寫字、臨帖,有時有布置專門寫字作業。其中97屆,頗有一些同學字寫得挺好的,如林高定、袁長新、袁家豔、餘金枝、林家勤等等。
讀書最好要有同好者,以文會友,共同促進。餘東亮老師讀書頗多,他曾數次和我談及讀書,並且提議要開個文化沙龍,每周幾位老師相聚一次,談談讀書感受,交流經驗,但此事並未實行。
1997年,詹海東老師畢業來三中任教。他深好讀書,臨帖,打球。此後與海東兄在這幾方面交流就很多,非常愉快。我老婆曾說,初見海東時,還以為有三十幾歲了(因為他謝頂較多),但多看了,畢竟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滿是活力,倒耐看。海東兄好學深思,教學深受學生喜歡,與他交流,總會受到不少啟發。還有餘祚翌老師,他讀書能化,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祚翌兄謔言,書與老婆,都不出借。鄙意書一般是可以出借的,這也是傳播文化,而且那時許多書還是不易購買借閱的,不像現在,買書讀書非常方便,但是許多人沒有興趣讀書了。那時,每到寒暑假,總有學生來借書的。
五
我們三中是體育先進校,體育教學搞得有聲有色,其中田徑、籃球、桌球、武術等都開展得很好。每年都有一次校運會,那幾天整個校園歡歌笑語,龍騰虎躍。
大概一來三中就開始打桌球了,一打就上癮,越打越有趣。傍晚打完球,出身汗,洗個澡,整個晚上精神煥發,讀書做事都十分高效。大約是91年夏秋,又一屆新生入學不久,課堂上我與同學們說,桌球是項很好的運動,希望同學們多參加。同時又說,在座的恐怕沒人打得過我吧。傍晚,戴祖祥等幾位同學就找上門來,要跟我交手,他們球藝甚好,當然是他們勝我了。
桌球場在飛機樓邊,泥地上有八張水泥桌,晴和無雨,幾乎天天,尤其是傍晚,都有好多師生在此揮灑青春。球場外邊是學生宿舍樓到飛機樓再到餐廳的水泥路。外面是水渠,兩邊是娟娟竹叢,一株古老虯勁的迎客松,還有一棵較大挺直的松樹,一株大大的石楠樹,還有其他樹木。水泥桌背後是一排大大的梧桐樹,飛機樓邊和往上石階兩邊也有若干大大的梧桐樹。每到春夏之交,梧桐花開,清晨起來,但見地上鋪滿了潔白芳香的花朵,富有詩意。而桌球場就在這花木叢中,有綠蔭,有花香,有陽光,有泥土氣息,場地簡陋卻令人愜意。
因為老師的帶動,同學們打桌球的就很多,青少年身體好,悟性高,打上一年半載,往往也就後來居上了。女同學喜歡桌球的也不少。印象中,陳惠芳同學經常傍晚來打球,常是打赤腳,很投入,出一身汗後就提著塑料桶去洗澡洗衣服。97屆畢業生中,理科是慧芳同學高考成績最好,考上太原一所大學,而後又考上北大研究生,文科是鄭運鍾同學考上北大中文系。師生也常舉行桌球比賽,相當精彩。老師中桌球打得最好的是彭宏壽、黃聿院、餘景榮、姚傑、詹海東等。
六
那些年,經常有老師帶隊或同學們自發去春遊秋遊。記得一次,我和少娟老師一同帶同學們去杉洋龍井春遊。到了龍井,但見山色青翠,幾疊瀑布從上面飛流而下,底下是一泓碧色的水潭。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從水潭旁邊直接上去,有危險。但不經意間,有的同學已經從潭邊爬到上面了。更讓我驚訝的是,少娟老師也和一些同學從潭邊攀爬上去了。我到龍井數次,都不敢從瀑布邊攀爬,而少娟老師竟然毫不畏懼地從那裡爬到頂上,真讓我佩服。
又一年晚春,師生去遊天湖頂,它在古田與屏南的交界處。先是騎自行車到程漈,然後再走山路前行。那天赤日炎炎,走得大家汗流浹背,大約到下午三四點到了天湖頂。頂上多是草地,間雜一些低矮的松樹。於是埋鍋造飯,說說笑笑。可到了夜晚,霧靄迷濛,因為高山,頗有冷意,大家砍了許多松樹燒起了篝火,在火堆邊一整晚聊天。第二天清晨飯後,整隊返回,中午回到了學校。但到了傍晚,就下起了傾盆大雨,心想若是昨夜也是如此,後果真不堪設想。
又有一年的春夏之交,我帶同學們去遊杉洋的禪林祠。禪林祠是餘氏宗祠。到了禪林祠,只見天井中一株大大的苾芣花,滿樹美麗的紅花,正醞釀著一庭春色。據說這株苾芣花是宋徽宗皇帝御賜狀元餘復的。大家都在花前紛紛攝影留念,而後一同登上陡峭的獅嶂峰。下午返回,看著田野裡一畦畦的油菜花,田園暮春很美的景致一同烙到了心版。
春遊秋遊,可以鍛鍊身體和毅力,舒散心情,欣賞景物,了解民情風俗,師生同學之間也能更好地了解,增進友誼,是挺有意義的。但外出遊玩,即使事先做好充分準備,也難免不出一些問題,這也很正常。如今,矯枉過正,以安全為冠冕堂皇的名義,將學生禁錮在校園,於是同學們整年為了讀書考試,青燈黃卷,焦頭爛額,昏昏沉沉,顯然是因噎廢食,因跌廢步,得小失大,有乖教育之旨。
七
那時也常和一些老師一同登山騎車之類。紗帽山登過數次,頂上是鬱鬱蔥蔥的雜木林。杉洋常去,下院、上院、龍井、白溪處處留下足跡。特別是下院,一走進去,撲面而來就是濃鬱的文化氛圍。一次,幾位老師結伴騎自行車去杉洋遊玩,具體的事情都忘記了,只記得晚上返回,雷雨大作,一片昏黑,大家都被淋得滿身雨水,但卻樂在其中。
個人獨自騎車出遊更多。田地、靈龜、幽巖寺等處,閒空時騎車閒逛,青山、綠水、稻田、菜畦,一路上都十分幽靜。待到石板材開發之後,那就迥然不同了。有時傍晚稍稍騎車到東店,返回時,涼風習習,夜幕下的古三中燈火通明,心中一片溫馨。
更多時候,是閒時早晚散步到附近的村莊。常常傍晚走到路上村,踏著光潔的石板路,看著古舊的老屋,使人不免發思古之幽情,甚至想隱居在此。有時走出村莊,外面就是碧綠的田疇,潺潺的河流,清爽怡人。
盈盈一水的南陽村也很好,常是散步從村外走過。一年春天,多日攜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走到村外彭氏宗祠裡讀,讀累了,走出來,看看田野裡碧綠的豌豆,搖曳的油菜,還有許多其他蔬菜,令人喜悅。
還有很常去的是後彰村。後彰村有很多老梨樹、慄子樹和桃樹,整個村莊在綠樹掩映之中,真像一個桃源古村。一個深冬,看到一戶人家潔白的粉牆外一樹很大的枳殼樹,滿樹白花燦燦,唐人詩云「枳花明驛牆」,我在這裡感受到了。每年春天都要走到村莊靠山腳下的一幢寬大祖屋處看看。此屋當是明末清初建築吧,黑瓦板屋,外邊是園圃,許多桃花在春風之中嫣然綻放。村邊還有一曲清溪,一島桃花,徘徊花下,不忍離去。有兩三年還常常帶了小孩到此遊玩,他看到貓狗雞鴨等就很高興。
鄙意大東鄉鎮,後彰村應是景物最美的村落。現今後彰村煥然一新,面目全非。我印象中的後彰村有許多溫馨的記憶,永不磨滅。
八
三中歷屆學生,給我的印象是樸素天真,勤勉好學,充滿活力。有不少是才氣橫溢,後來考入各種名校。也有個別同學學習不夠認真,調皮搗蛋,但只要多與他們接觸,也就感到都挺可愛。比如剛來時,擔任班主任,發現兩位同桌男同學,他們很要好,時常逃課,在學校的圍牆邊閒逛,遠遠地看到我了,馬上躲開,一會兒去班上看看,他們已經端坐在班上了。前幾年他們高中二十年聚會,這兩位同學特地來找我,要我參加他們的聚會。又有兩位男同學,喜歡打架,畢業後都變得很好。又有一位同學,是從縣城轉學來的,課堂上很多話,同學們就選他做班長。走出社會,生意做得很好,而且文質彬彬,這幾年見過數次。也有一些同學,非常老實,照著老師的話語踏踏實實讀書,高中三年,進步了很多。還有一部分同學,在學校時不顯山不露水,走出校園後卻大顯身手,揚名立萬。
學生性格不一,才能不一,鄙意不能以考試成績來衡量高低好壞,當然也不能以以後的成就大小強分等第。作為師長,應該寬容博大,傳道授業,讓青少年有知識,有理想,有道德,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人格,走上社會都能有所作為,有益社會,我看這樣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了。
九
三中的師長們各有特色,多才多藝,令人懷想。
我剛來時是彭孝楚任校長,一年後他去寧德師專任教,李緒明接任校長。他雅好書畫,寫得一手好字。到杉洋他家,他就拿出李若初先生的字畫讓我欣賞,都是精品之作。不想李校長積勞成疾,於1994年春夏溘然長逝,享年54歲。那時,我們全校師生都去杉洋參加李校長的葬禮,一直把他送到山上。接下是李一汀校長。他也是多才多藝,字也很漂亮,能作文,能打球,能遊泳,但他覺得自己最出色的項目是遊泳。他的夫人是位勤勞的家庭主婦,很可敬。有一年暑假,我和幾位老師到寶橋村李校長家,校長夫婦非常高興熱情地接待我們,我們還在他們家過了一晚。那天很熱,下午,李校長邀我們到河裡遊泳,果然領略了他那高超的遊技。
餘忠仁副校長是位忠厚可親的長者,傍晚時常常偕同夫人在校園散步。他的女公子餘瑤是我學生,一派溫文爾雅,真是一位淑女。連天斌主任是福州人,二十多歲就來到三中任教,勤勤懇懇,一直幹到退休,可謂終身在此服務,真令人敬佩。他曾跟我說,他初來時,三中外面都沒有房屋,芝南街也很少人家,頗為荒涼。又說,初中部教室外面種滿桃樹,桃子熟時,學生都不亂摘。到我來時,校園裡幾乎不見桃樹了。有一事曾不經意間觸忤過天斌主任,心裡一直感到歉仄。
十
老師之中,年長而又常常接觸的,一位是餘興產老師。他教物理,但數理化外語都通,學過的東西幾十年都記得牢固,可見天賦之高了。他為人十分平和,說話總是細聲細語。有段時間,下課後常踱到耐寒室,與我談些文史方面的問題。他曾說,差的學生要差的老師教,好的老師反而教不好,想想也不無道理。
黃家湘老師也是一位天賦很高的人。數學是他的拿手好戲,聽說他念中學的時候就被人稱為「數學王子」。他教書一直都是激情奔放,一上課,整座教學樓都迴蕩著他的聲音。他製作的燈謎很高雅有味,還擅長舊體詩詞創作,其詞作風致宛然,頗有宋詞味道。一次來到見山軒閒聊,他說很喜歡李清照,一口氣背誦了十幾二十首易安居士的詞作,非常流暢,一無差錯,我以為他是近期於李清照的詞作有所複習,但他說都是三十多年前念中學時背誦的,可見記憶力之強了。他還多次說,《水滸傳》裡頭一百零八將的姓名綽號都能背得出來,這我相信,因為從他的燈謎創作就看出他對《水滸》非常稔熟。
教數學的陳孝詩老師,是位忠厚長者。他很喜愛《三國演義》,對三國的故事非常熟悉,也是一奇。孝詩老師東際村老家很漂亮,他曾兩次邀請我們去東際村看他的老房子,欣賞百年山茶花和牡丹芍藥等。這個,我已在一篇文章中說到了。黃開紹老師的毛筆字寫得自然醇厚,我每每見到他書寫的春聯或其他東西,總要駐足欣賞一番,惜乎未得向他求得一兩幅墨寶。而黃建宇老師則是擅長寫美術字,也是一絕,同時還擅長攝影。
那時語文組裡,餘澤元老師算作長輩了。他常常感嘆,讀書做事要趁著年輕。他說,我現在想讀書,眼睛不行;想做事,精力不足。但他最多的是因為子女而感嘆。他有兩男兩女。他的兩個女孩子都很聽話,大女兒餘海琳是我的學生,更是一派溫文爾雅。但兩個男孩子那時卻非常搗蛋,應該是老師們經常告狀,他常常為此煩惱。他多次對我說:福州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我這輩子沒你辦法,下輩子做你的兒子。」子女不聽話,做父母的有什麼辦法呢?沒辦法,一點也沒辦法。我深以為然。後來,他的兩個孩子出去工作,挺會賺錢,現在澤元老師應該是生活得樂滋滋的了。這讓我想到,子女的好壞和出色與否,與父母的教育有關,但更多的恐怕還在於自身的素質、努力和周圍的環境吧。
十一
年輕老師之中,讓我佩服的黃聿院老師,他桌球、羽毛球、籃球都打得很出色,音樂方面也很有天賦,書也教得很好。黃彩雲同學曾和我說過幾次,她說聿院老師上課往往只講十五分鐘,要言不煩,讓人很好理解,不像有的老師那樣,整節課喋喋不休卻讓人迷迷糊糊。彩雲同學語文很好,作文富有才氣,記憶力很強,一般短小的古詩文,念三五遍也就背下來了。後來考上寧德師專中文系,要求背誦的古詩文,高中時幾乎都背過了,念得很輕鬆。
桌球、羽毛球、籃球都打得很出色的還有餘景榮老師,他體育方面真有大天賦,而且從中得到了非常多的樂趣。他是我第一屆學生,我們一直常有聯繫。他的父母親也都很和藹可親,常常讓我想起。黃肖鋒和妻子餘美前都是老三中。肖鋒老師跟我說,課本的內容他非常熟悉,哪個章節哪個題目在課本的哪一頁,都一清二楚,不必備課,只要課前備十分鐘就足夠了。
三中的體育老師都很出色。過去常常組織籃球賽,從打球中,我看到短小精悍的阮平老師的體育素質非常好,彈跳力非常強。更讓我驚奇的是一次校運會上,他的三級跳遠達六米多,簡直是飛人。之後他人告知,他是寧德地區跳遠冠軍。黃農、餘紅強、彭時騰、黃聿棟、陳宗須、黃聿賢等體育老師,也都各有絕技,各具特色。
十二
說到聿棟老師,就想起他結婚的事情。那天去鶴塘他家吃喜酒,看到新郎新娘都是穿著牛仔褲,年輕漂亮,英氣逼人。過了兩三天,我遇到蓮珍師,對她說,那天見到你們結婚時都穿著牛仔褲,很帥氣,與眾不同,很好很好。她說,唉,別提了,就因為沒有穿上結婚禮服,受到了親友們的指責。現今一些禮儀,不土不洋,實在莫名其妙。比如,結婚幹嘛男的一定西裝革履,女的一定要披上婚紗之類呢?記得有一年,有老師提議,學校統一為每個老師都做一套黑色的西裝,大家都穿著式樣相同的西裝上課。我心想,如果那樣,全校老師都是呆頭呆腦,看去像老鴉一樣,那情形一定十分滑稽可笑吧?
這又讓我想起江希燦老師的結婚。希燦愛春,郎才女貌,一對璧人。他們結婚,喜酒是在愛春家鄉紗帽山背後的井邊村辦的。記得那天下午,我們一幫人走路去井邊,吃過喜酒,晚上大家又整隊走回學校。天天面對紗帽山,常想山背後該是怎樣的情景,這次總算是到了山後的井邊村,後來想再去就一直沒有去成。黃小金老師也是井邊村人,英年早逝,令人傷悼。希燦兒子出生後,我曾寫了一幅字,內容是「茁壯成長」四字,希燦將它貼在房間。光陰荏苒,希燦的兒子今年考上了大學。這兩三年,我老婆常常讚嘆希燦的兒子江淮,以為長得極帥,毫無瑕疵,但我這幾年都沒見過,到底想像不出是如何的帥氣。
十三
遊國遠兄是師大同學,剛到三中,兩人擠在一個房間住了一年。國遠兄教學上有他的理念,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怡然自得。他穿著隨意,整年幾乎都穿拖鞋,上課也常如此。這也可以看出三中的寬容的一面,是特色。他喜歡抽菸喝酒。起初幾年,講課之餘,就在課堂上抽菸,坐在前排的女生就有意見,說遊老師一抽菸,我們肚子就疼起來了。大概有好幾年吧,國遠兄似乎經常胃痛,上午第四節課上到末尾,尤其難受。我離開三中後,數次見到國遠兄,他告訴我現在是經常種菜,身體好了,煙不抽了,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他現在算是三中的元老級人物了,夫妻都紮根在此,女公子遊如春考上廈大,一家挺美滿。如春同學聰明可愛,在一中念書還常和我打桌球。這是我與他父女兩的一段因緣了。
到了1993年吧,程華、周玉珍等老師畢業分配到三中。程華教初中,我與他少有接觸,只聽過若干學生說,程老師課上得很好。玉珍師與我同帶班級好幾年,教學很出色,很受同學們歡迎。不僅如此,她的工作效率很高。有的同學告訴我,每次考試,兩個班級,第一天考完,第二天試卷就發下評講,也沒見她請同學們幫助改卷。這麼高的效率,我就一直想像不出來。
還有一位奇怪的老師,胡詩設老師,大家都稱他為老胡。按照學生們的看法,他是「三中八怪」之一,鄙人也忝列其中。1989年春夏之交的學生運動,波瀾壯闊。起先,電視臺都有報導,國家領導人都有出來接見學生代表。後來一切封殺,人們紛紛去購買收音機聽英美電臺報導動態。那天在老胡的小房間,大家聽英國電臺的英語報導,老胡邊聽,邊應大家之請,同步流暢地譯為中文。老胡英語水平之高,此時我才算真正領略了。曾在三中任教英語的瞿迎春老師,後來到了一中,後來出國去了,現在是海爾公司副總裁。她也說,老胡英語水平很高,跟老胡沒得比。
老胡授課,咕嚕嘰哩,整節課大致都是用英文授課,而且隨意發揮,曲高和寡,很多學生就不知所云,不滿意。我說,老胡你就不能有所變通嗎?他說,英語就得這麼教。稱讚老胡的只有個別英語水平很好的同學,其中鄭運鍾同學多次和我說,胡老師英語教得非常好。運鍾同學念文科,能看英文原版書,每次考試都是遙遙領先,比第二名高出50分以上,1997年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大,也算是個奇蹟。一次,運鍾同學又告訴我,胡老師與某某老師談戀愛了,我聽後不相信,後來果然沒有。水平高,但不願意教書,我後來漸漸想出其中的原因了。
老胡很隨和,和他玩得也多。一年暑假,我與老胡想騎自行車去武夷山。剛爬上紅亭隘,下坡放車疾行,不意一輛大卡車從拐彎出直衝上來,心中一嚇,馬上剎車,還好沒有一命嗚呼,但車倒人傷,數處流血,這個計劃也就流產了。
有一次,老胡對我們感慨地說,現在不少學生也叫我老胡,他們是晚輩,應該叫我胡老師才對。我聽後深有同感。這其實也是我們中小學禮儀文明教育缺失導致的,引人深思。
十四
三中傍山而建,層層而上,古老幽靜,花木叢萃,是一個花園式的校園。
三中的花木很多。最多的當是竹子,竹子很美,很高雅。老杜詩有「雨洗娟娟靜,風吹細細香」,又說「平生憩息地,必種數竿竹」。古人以為「何可一日無此君」,良有以也。山上多是松樹。此外,梨樹、杉樹、梅花、苦楝、梧桐、女貞、石楠等等,難以一一枚舉。還有,到處都種有芙蓉,每到深秋季節,芙蓉花開,把校園裝點得一派明媚。我曾和同學們說,芙蓉花很美,要多加欣賞。一位男生活學活用,一天就摘了一朵芙蓉花放在一位女生的桌上,以表愛慕。後來,每見芙蓉花開,就不禁想起三中歲月,想起那些明媚的秋光。
三中有後山,而對面又是南陽河紗帽山等,人就在自然山水之中,是很好的。有許多菜畦,老師們可以種菜蒔花,「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又是很好的。
三中後操場原有三百米跑道,後來要建四百米跑道,又加以挖寬推進,看去很大。到了暑假,學生走了,後操場一種雜草長得很多,有些地方高過膝蓋,芳草萋萋,其實也是很美的。有兩三年吧,晴和的傍晚,就和妻子在後操場散步,彌望綠草,很覺喜人,但有時也有些寂寞的感覺。有時夜晚一同在空曠的大操場走走,然後席地而坐,此時天空中繁星閃爍,四處蟲聲唧唧,微風習習,非常清爽,有如夢境。
現在許多學校都做了塑膠操場,看去高檔乾淨,似乎纖塵不染的樣子。但除了花費不菲而外,應該就是灼熱與空氣汙染,而花草也都死掉了。我卻是偏執地喜歡泥地操場,也許我這個土人兒永遠都是喜歡土氣息泥滋味,而看著上面有綠茸茸的小草,晶瑩的露珠,有無數蓬勃的生命,心中就充滿了喜悅。
十五
剛來三中,住在山邊那座三層宿舍樓的底層靠裡邊的房間,很暗,冬天頗冷,我取名為耐寒室。黃須添同學說,恐怕是「羅衾不耐五更寒」吧?我說不對,應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各人看法,往往不同。幾年後,搬到了下邊的鴛鴦樓。這是座兩層磚木結構瓦頂的樓房,外邊塗上橘黃色,看去有些味道。當中是天井,裡邊一排是小小的廚房,外邊各是兩個相連的小房間,大概一對夫婦都一套,旁邊有兩個公用的小小的洗澡間,沒有廁所。現在看來挺簡陋,但那時也就不錯了。我住在一層最邊角處,隔壁是黃農夫婦,樓上對應的是聿棟夫婦。天井裡種了一些花木,青蔥可愛。
房間外面是一條從校門口蜿蜒而上到高中部和後操場的泥土路,是石砌圍牆,牆外就是路上村和古寧路,對面是青山,視野開闊了許多,就將新居取名為見山軒。黃孝同老師比我早一年來三中,他擅長書法篆刻,只教了一年就調到縣職業中專。一次到孝同兄的職專,請他為我刻了若干個印章,其中一枚為「見山軒主人」,自己書作就頗有蓋此印章的。
那十來年,三中新蓋了教學樓、教師宿舍樓、學生公寓樓等。更後我走了,飛機樓拆除了,照著原來式樣又重建了,而新的禮堂等也建成了,可謂面貌一新。而今去三中一看,真有今非昔比的感覺。同時,又有失落,有惆悵,因為過去熟悉的那個三中只能在腦海裡,在舊照片裡去追尋了。
十六
2001年從三中調到一中。剛離開三中的那一段時間裡,心裡非常想念三中,乃至形諸夢寐,而且很想作一長文,較為詳細地記錄這十來年的生活感受。然而未能毅然下筆,人事稠疊,時間一長,也就擱置起來了。
一臥芝山十三年,此中因緣須問天。光陰不居,現在離開三中又整整一十三年矣。鄭國衛校長熱情約我為三中寫篇文章,我就拉拉雜雜地記下這些,其中錯謬之處,尚望老師同學們指正。作此文,也正想對自己一段不算短的生活進行一番追憶,對三中師長、同事、同學們表達感念之情。而作為三中人,當然還要表達自己對我們古田三中深深的眷戀與祝福,祝願三中的老師、校友、同學們快樂美滿,三中的未來更加美麗燦爛。
2014.7.27-29草成,之後陸續添改,8.4晚都草入電腦。8.7夜晚修改一過,8.10晚落雨又改一過,8.11晚再改一過。8.14夜晚又改,10.14晚再改。10.15夜晚又改一過,傳去請海東兄校改之,傳來後於10.16晚復改一過,只能如此了。時在簾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