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不適症狀和(或)組織學症狀,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爛性反流病和Barret食管。它的主要症狀就是胃脘部灼熱疼痛或胸骨後食管灼熱疼痛,換個簡單的說法就是燒心、反酸,而且常常在餐後出現,平臥、彎腰、咳嗽時可加重或誘發;當然還可出現噯氣、咽部如有物體堵塞感等症狀。
胃食管反流病西醫治療主要是使用抑酸製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胃腸動力劑(如莫沙比利、嗎叮嚀),但停藥6個月後的復發率高達百分之八十,而且長期使用抑酸劑有研究顯示可發生萎縮性胃炎,且有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西醫治療胃食管反流病遇到了瓶頸,不凡試試中醫。
本病屬於中醫「反酸」、「嘔吐」等範圍,高鼓峰《四明法·吞酸》說:「凡為吞酸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間主熱,東垣主寒,畢竟東垣是言其……然總是木氣所致」。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反酸多分為寒熱,但治之根本在肝。現在我們先來看看關於吐酸的寒熱證總綱:
(1)熱證:症見吐酸,可伴有心下煩,咽幹,口苦,苔黃,脈多弦數。治法宜洩肝清火,用左金丸為主方,可加牡蠣、瓦楞子等以抑酸和胃。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左金丸的比例是吳茱萸:黃連為1:6。當然隨著反酸症狀的減輕,我們可以調節這個比例。
(2)寒證:症見吐酸,可伴有胸脘脹悶,氣臭腐,苔白,脈多弦緩。治法宜溫養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方,加吳茱萸以溫散肝鬱。
我們從歷代醫家中可看出大家的認識是胃食管反流病多因肝胃不和誘發,以筆者經驗,在疏肝和胃的基礎上,適當地配合活血、辛開苦降法,可取到更滿意的效果。
1、疏肝和胃法:眾所周知,肝主疏洩,喜條達,若肝氣不疏,勢必影響』胃的降濁功能,在上則反酸、呃逆、噯氣,在中則脘腹脹悶疼痛,在下則便秘。所以保證肝氣氣機條達尤為重要。處方可用四逆散、小柴胡類方劑、柴胡疏肝散等等。在辨正的基礎上我們可選用一些比如柴胡、川楝子、香櫞、佛手、川楝子等疏肝氣;陳皮、木香、枳殼、旋覆花、枇杷葉等降胃氣的藥物。
2、活血治胃法:久病易入絡,氣血失和,氣滯血瘀,可見胃脘部疼痛位置固定、持久,夜間入夜尤甚,舌中間可見瘀點、瘀斑,舌下靜脈曲張,脈澀,這時可在辨證基礎上選用失笑散(五靈脂、蒲黃)搭配,也可選用延胡索、川芎。
3、辛開苦降法:對一些病程久、病情反覆的患者,他們長期依賴抑酸藥維持治療,停藥即反覆,一方面久病多虛,脾胃中焦陽氣更加虛損,陽虛則生內寒;另一方面,脾胃虛損則津液輸布失常,聚而成溼,日久化熱,阻於中焦,而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最終形成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證。這時可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內調固然重要,我們平時生活飲食中也要注意保養,避免反覆發作,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儘量不要吃辛辣油炸產品;
2)儘量不要吃酸性飲料、菸酒;
3)每噸飯量吃六七分飽,進食應慢一些,細吞慢咽。
註:每個人體質、證型不同,學習中如有疑問,請詢問有醫資認證過身份的或經驗豐富的臨床中醫師為宜。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