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19-10-27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上海為什麼叫 『上海』?」「為什麼有人說上海有兩條 『母親河』?」
今年暑期,在「行走蘇州河 了解上海史」讀書活動中,許多中小學生通過閱讀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學習上海地情知識,了解上海發展進程。
10月26日,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辦,上海通志館、學林出版社、黃浦區教育學院、長寧區教育局圖書館工作委員會、普陀區中小學生讀書活動促進會承辦的「行走蘇州河 了解上海史」上海市中小學生暑期讀書專題活動頒獎會議舉辦。
10月26日,「行走蘇州河 了解上海史」上海市中小學生暑期讀書專題活動頒獎典禮在黃浦區教育學院舉行。活動主辦方供圖上海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說,生活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要感知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離不開「一江一河」。江是黃浦江,河就是蘇州河。
「長期以來,我們對蘇州河的關注是不夠的,從吳淞江到蘇州河,從臭水浜到景觀河,蘇州河承載了太多的上海故事,是上海城市品格由來的重要源頭。這次長寧、普陀、黃浦三區的中小學暑期讀書活動因地制宜,以身邊的蘇州河作為學生了解上海的切入點,讓學生親身體驗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發展脈絡,視角非常好。」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上述讀書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講座、讀書徵文、創作實踐、在線答題等,在上海地情文本閱讀的基礎上開展各式活動。據統計,共有102所學校3531人次學生參與了活動,學生徵文、繪畫、攝影等作品達3280篇(件)。線上答題活動共有3170名學生參與。
通過區、市兩輪評選,徵文、繪畫、攝影等作品中,共計有508名學生獲各級獎項。另有292名學生獲線上答題活動「優勝獎」,15名教師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15所學校(單位)獲得優秀組織獎。
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主編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包括《上海源》《黃浦江》《蘇州河》《老城廂》《古名鎮》五部精品,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傅林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薛理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教授張雪敏、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田兆元。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在王榮華看來,地情普及讀物的一大優勢就在於要求讀者不僅僅局限於閱讀,而是鼓勵他們走出書齋,實地考察,是行走中的閱讀。「我們不能局限於課堂,還要讀好社會實踐這本 『教科書』,在知行合一中尋根、育情、問道、鑄魂。」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學林出版社社長周崢表示,無論是《上海六千年》叢書,還是《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它們都把學術和普及相結合,把市方志辦的權威資源和內容通過編輯出版這一紐帶,做好「大家寫給大家」的出版演繹。
周崢認為,參與這次活動的廣大中小學生能在這次活動中有所表現,必然有這樣幾個步驟:一是通過閱讀書籍,了解蘇州河;二是在閱讀的基礎上實地行走;三是思考和創新。
「通過閱讀和行走,有了感性的體驗和理性的認知,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有所沉澱,在思考中探究出新知,這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今天的獲獎者,以及更多的參與者,都經歷了這麼一個有收穫、有創新的活動過程,在徵文、繪畫、攝影、答題等一系列作品中展現了自己的成果,這是非常可喜的。可喜不但在於成果本身,更在於上海的歷史文化、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在新一代的青少年中得以繼承、發揚和光大。」周崢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蘇州河,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