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山東省即出臺《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20條》,對減輕督查檢查評比考核、社會事務進校園、填寫相關報表、抽調借用教師、校園形式主義等進行剛性規範,著實讓廣大教師感到欣慰、受到鼓舞。
近年來,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的聲音越來越多。因為每到年底,總有許多檢查考核評比、文字材料、數據報表等工作被指派到中小學,幹擾了正常教學秩序,加重了教師負擔。
這些任務安排來自哪裡?稍作調查就會發現,更多的是來自外部。有的是黨委和政府部門布置的,有的是社區要求配合的,有的是社會群體組織的。各種任務名目繁雜,會議、拆遷、創城、展演、檢查等,不勝枚舉。有一位校長無奈地說,他有一天接到上級的公文安排多達32個。
這些任務內容大多與治校辦學並不相干。「上頭千根線,下頭一根針。」各種任務集結,常常壓得學校喘不過氣來。殊不知,隨意把教師的精力從課堂上移走,轉移到其他地方,受損的是教育,受害的是學生。
全國教育大會強調,要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大幅減少各類檢查、評估、評價,為學校潛心治校辦學創造良好環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對清理規範與中小學教育教學無關事項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政策支撐。經過綜合治理,一批「表哥」「表叔」問題得到遏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一些地方,幹擾學校教學的問題依然過多,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依然很重,教師們對此反映強烈。
當前,教育改革進入攻堅期,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更加務實管用的舉措,為教師減輕外來負擔,保障教師心無旁騖地研究教學,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我提出3點建議。
要全面清理無關事項。堅持以縣為主,以年度為區間,深入查擺各方面安排學校的事項,拉出單子、摸清底子、找準源頭。實行分類處置,未經教育部門批准,與學校辦學、教師教學無關的,列入「黑名單」;縣級黨委、政府統一部署,要求學校和教師參與的,列入「白名單」;符合教育規律,有利於引進社會資源,促進學校辦學和師生發展的,列入「綠名單」。教育部門分別提出意見,予以取締銷號、統籌組織和鼓勵支持,報縣委常委會研究批准後予以公示、實施。設立準入制度,新增事項必須嚴格按規定審批。劃定底線,嚴禁商業活動進校園。
要改革教育治理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關鍵是政府轉變職能。要劃定邊界,把該管的管起來,把該放的放下去,保障政府到位但不越位、不錯位。要變「管」為「治」,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幹預,綜合運用法律、政策、規劃、撥款、標準、信息、服務等方式治理學校。要實行清單管理,明確政府、學校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加快制度創新和教育綜合改革,推進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要打通「最後一公裡」。減少教師外來的不合理負擔,更需要黨委、政府給教育「撐腰」。怎麼落實、落實得怎麼樣,「最後一公裡」在縣一級黨委、政府。要抓根源治理,管住組織發起單位,嚴格管控幹擾學校教學的行為。要壓實責任,領導幹部帶頭講規矩,從機關開始抓落實、抓整改。要強化督導,把減輕教師負擔作為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剛性要求,納入國家和省教育督導評估,跟進問責問效,督促縣級政府擔當作為,阻斷伸向學校的幹擾。
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新問題還會不斷產生,我們必須守住底線,久久為功。我們期盼,各級政府為教師「減負」的規定真正落實落地,教育的生態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