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認為,國家極力倡導要為學生減負。努力了十幾年,卻一直沒有見效。原因為何?因為整個從事教育行業的教師負擔就很重,學生的負擔又怎麼可能減輕呢?因此,當前討論怎樣才能減輕教師的負擔這一話題非常必要,更具有現實意義。
那麼,怎樣才能減輕教師的負擔呢?我想,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做起:
一、減少備課量
目前,教師的備課已經走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教案中的項目越齊全越好,內容越詳細越好,字跡越工整越好。特別是,各個學校為了迎接教育局的檢查,那更是讓學校領導和教師費盡了心思。有的學校為了追求教案的完美,教案的格式是三番五次的修改完善,每次修改,都意味著原先已經寫好的教案都要「從頭再來」,重新整理、排版、列印,然後發到教師手中,再圈點劃注,重新寫上「二次備課」的痕跡。結果搞得教師是「精疲力盡」。難怪一位縣級教研員都感嘆:檢查教師的備課成「走形式」讓人厭煩。
由此可見,只有減少這些重複的、無效的、過分追求形式的備課量,教師的負擔才能切實得到減輕。
二、減少作業量
現在的學生作業量太多,這就導致教師的批改量太大。以小學數學為例,一周名義上要求四節數學課,但實際上這四節課根本不夠用。不要說上課了,就連作業都做不了。作業有:數學上本作業、數學補充習題、數學練習冊,有的學校還會定其它的配套作業。雖然說上級不允許多定資料,但有幾所學校沒多定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作業並不是「只要求完成」那麼簡單,還要字跡工整,要批改。小學生要老師看著做,才能寫得認真,而且做了還要講評、訂正。這些都需要耗費時間的。並且每課內容都對應一份練習,單元結束往往還有一個單元的配套練習,再加上單元測試卷,學校的周練、月考等,僅憑一周的四節數學課時間能夠用嗎?那麼,教師當然會想方設法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帶領學生完成這些作業,並批改完這些作業。這期中的勞動量可想而知。正如一位網友感嘆道:現在學生作業越來越多了,做到晚 上12點還做不完,這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
還有一位網友道出了實情:因為課時大量壓縮,學生課上練習量不夠所以回家後作業難度就上去了!
由此可見,減少作業量是減輕教師負擔的另一有效途徑。
三、減少會議次數
從領導角度來考慮,每一項工作都可能要通過開會來落實。但是,過多過濫的會議實在讓教師感到身心俱疲。在很多學校,每周集體會議就是一到兩次,然後還有:年級開會、班主任開會、學科組開會,還有不定時的上級精神傳達會、專家匯報會、業務培訓會等。請聽聽一線教師的心聲:「有時候,前天的會議精神還沒落實,今天又有新的會議要開了。」
再來看下一則相關的調查數據:有82.61%的校長和70.09%的教師指出要參加的會議過多。
從此可以看出,要減輕教師的負擔,必須要減少會議次數。
四、減少各項檢查
對於教師而言,還有一種非常沉重的負擔,叫做「檢查」。當前,社會上會有各種各樣的檢查活動向學校「襲來」。比如:文明城市創建,衛生城市創建,這些創建活動跟學校又有多少關係?可是有些地方還發動師生去街道打掃衛生、撿垃圾。有時候,一折騰就一個星期沒了。
還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各種檢查,也是門類特別繁多。如:平安校園、文明校園、優秀校園等檢查和評比。上級檢查可能只是幾小時的時間,可學校為了應付這些檢查評比,那可是要花費幾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還要搭上多少教師去忙於資料準備、環境整治等。又是列印材料,又是拍照片,還要裝進檔案盒。可謂傷透了腦筋,等檢查完了之後,剛要鬆口氣,不好意思,又要迎接下一個檢查,還要忙一個月。就這樣,一學期幾次檢查下來,教師的任務可是成百倍的增加。
從此可見,要減輕教師負擔,還需要減少各類檢查。
五、減少各類活動
近年來,進入校園活動越來越多,例如: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再加上學校自己搞的多種多樣的活動,把校園變成了一個「活動充斥」的校園。而每一活動,都要有對應的老師去組織、開展,這就意味著有相當數量的老師要為這些活動耗費時間和精力。正如一位校長坦言:學校收到各種「進校園」的指令,這些內容「塞」到學校中來,課時無法保障,學校疲於應付。
由此可見,要減輕教師負擔,還應當減少各類活動。
我相信,如果能夠從以上幾方面做起,就一定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減輕教師負擔。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