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消息引發了我的思考,「減負」不是指的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嗎,怎麼現在「減輕教師負擔也成了兩會教育熱點話題。難不成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老師逼著自己少布置作業,從而糾結得睡不著覺,心理負擔加劇到必須要全行業進行減負了。老師的負擔有哪些呢?
布置作業的難題,讓老師糾結
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上層領導和專家們操碎了心,規定了作業的量和完成的時間等,一線教師認為簡直是……量好控制,學習能力有高低,完成時間怎麼控制(理解能力差、不會做等導致做作業慢)。為了按照減負要求,我必須要給接受能力差的孩子少布置作業,這有點說不清吧。
假設一個班有40位學生,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我要按照某種條件分成2類布置作業,還是分成4類或者40類。「布置的作業要難易適中」不僅是最難把握的,同時也無法更好地通過做題了解到學生的知識缺陷。
不知從何時起因個別教師「勒令」家長在家檢查作業之後,家庭作業的布置、檢查成為了社會的熱點。之後政令開始發揮作用,老師在布置作業方面也開始更加誠惶誠恐起來。
宏觀上做好方向性的指導有利於教育的發展,但是具體教學措施還是多留給老師,讓他們主觀能動地發揮個人能力要好。
備課、公開課、校本培訓、網上學習等讓老師苦不堪言
備課理所當然的是教師上好課的基礎,但是在當前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始終強調書寫教案讓很多教師苦不堪言。完全可以通過網絡搜集整理、個人原創等方式列印出來,方便又快捷。可是目前卻偏偏要逼著老師手抄,費時費力又不得不做,因為抄寫的教案學校要檢查,評職稱要用……
公開課如果要跨學校跨區域的去互相取經,還很有必要,可是當前很多學校裡的公開課必須要每學期每人上個幾節,都是天天見面在一起十年幾十年同事的老師們,誰的教學水平咋樣,風格如何誰不知道。最終校內公開課幾乎就淪為了寫聽課記錄、拍照留檔的表演,毫無意義。
校本培訓更是重複的把平時校內聽得公開課,原封不動的再抄寫一遍,然後留作檔案的文件而已,形式化非常嚴重,沒有起到一點促進教學的意義。
網上學習也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關鍵,但是我就經常在想現在的網絡技術如此發達,可是學習的網站卻根本沒有監控學習的方式,因此現在網上學習基本就是掛機。再加上學習的內容很多都是和日常教學關係不大的,很多老師根本提不起興趣。
落實各種上級主管部門不斷下發的各種文件、通知,讓老師憤怒
教育主管部門下發的指導、規範教學的文件通知,無可厚非,可是學校的上級部門太多,扶貧工作、秸稈禁燒、文明創建、社區美化、法制宣傳、禁毒教育、防治愛滋病……這些工作在各有不同的上級部門負責,但是具體落實時似乎都能想到學校裡的老師和學生。
學生需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需要接觸社會,不斷成長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凡事「大手拉小手」讓老師和學生去做,似乎就有點過分了。比如防輟學工作,學生家長不理解不支持,按照義務教育法,家長不去督促孩子接受義務教育,沒有任何權利的老師去苦苦哀求這合適嗎?這時各種上級為何不去配合學校去做家長的工作呢?
杜甫曾經聲淚俱下地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今天一線教師要想高呼:還校園一個安靜的教學環境,讓老師、學生快樂的教、學!
可喜的是這次教師減負終於和學生減負一樣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相信不遠的將來,師生們一定可以在美麗、舒心的校園中安心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