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帶女兒去了趟姥姥家。縣城裡家人們住得比較近,聽說我們回去了,大家都過來了。大人們忙著張羅一桌可口的飯菜,孩子們很快打成一片。
父母那輩人家裡人丁興旺,可是到了我們80後這輩人,趕上了計劃生育,每家只有一個孩子。當我們長大了,各自成家立業只能在年節時相聚。因為不常見面,我們的孩子們之間的感情也不是十分深厚。幾個孩子剛剛玩到一起的熱乎勁,很快就因為一些小爭執弄得「火藥味」十足。
女兒與表妹家的小姐姐因為搶一個玩具而互不相讓,眼看著她們倆要飆淚時,小姐姐率先向我跑過來對我說:「阿姨,那個玩具我也想要,可是她不給我。」女兒不甘示弱地說:「我還沒有玩夠那為什麼要給你,就不給。」她們你一言我一語,顯然誰也沒有要退讓。為了平息這場「戰爭」,我笑著對女兒說:「寶貝,你把玩具給姐姐玩一會唄,媽媽給你拿別的玩具更好玩。」
女兒對於我的意見直接選擇屏蔽。我面色陰沉,開始與另一個寶貝商量,但在和我的對峙中,她們卻很團結。於是我又選擇從女兒開始,拿起大人的架子強行地要求把玩具給姐姐,女兒仍然負隅頑抗。氣憤的我直接拿起玩具,並告訴她們這個歸我你們去玩的玩具,這樣才暫時平息紛爭。
手裡拿著玩具坐在沙發上,看著這些讓人頭疼的小傢伙們,心裡真不知該說什麼好。而在一旁默默「觀戰」的小姨對我說:「應付不了吧,如果你能換一種方式可能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我一聽立馬來了精神,因為小姨是一個有將近二十年的小學老師,對打這群孩子可謂是經驗老道。
抱著「取經」的心態我一臉真誠地問她,大人如何解決孩子之間因為搶玩具而發生的爭執?她看我一眼,嘴角稍微彎起一個向上的弧度,淡淡地說;「我不贊同你總是讓孩子把手裡的玩具讓給別人,時間一長形成習慣,不敢表述自己真實的想法,不敢與人爭搶,不敢表達自己情緒,不敢輕易拒絕他人,長大後她會失去自我。這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
我想問這種事應該怎麼去處理呢?她接著說:「孩子之間的事應該孩子自己解決,大人不需要幹預。」就這麼簡單,她說當然,過度幹預與保護對孩子來說都是負擔。
我一聽瞬間覺得很後怕又自責,以前我認為關于謙讓是最普通的一件小事,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並沒有覺得哪裡不妥。可是回想自己的成長之路,確實如小姨所說自己就是一個乖乖女,而在我無意識的影響下我的女兒也可能成為復刻版,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小姨接著說:「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她對於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孩子相互之間也同樣有自己的溝通方式,不信下次你再試試你不出面幹預她們是否能解決這個小問題。」自從有了孩子之後我發現養孩子還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而我們又是第一次做父母並沒有什麼經驗,與孩子一同成長是作為家長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