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好,叫我是為你好!
很多家長會帶著小孩子來買麵包,然後問小孩想吃哪種。
當小孩說想吃麵包,家長會說:麵包不好吃,吃蛋糕好不好?
有趣的是另外一些小孩說想吃蛋糕,他們的家長卻說:蛋糕不好吃,吃麵包好不好?
這時候小孩是什麼反應呢?他們只是撅著嘴巴接受了。
小孩子為什麼不反抗?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表達不滿,而3歲到11歲還處在對父母的崇拜期,他們會對父母說的話「深信不疑」或者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不否認父母相對年幼的孩子的確更有經驗,很多情況下他們也是對的(比如安全,衛生,健康方面),但多少父母這種權威的,不容辯駁的態度不曾隨著孩子的成長改變過?
當孩子慢慢長大,有自己的意見時,家長往往用「都是為你好」「不聽我們的話你會後悔的」來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戀人用「我這麼愛你,所以你應該……」來要求自己的戀人。
愛成了控制的手段。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著作《為何家會傷人》裡有這樣一段描寫: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這種從外在因素認識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館喝咖啡。一位女士貝蒂和她的女兒蘇茜,一起走了進來。女兒7歲左右。
他們看著玻璃櫃檯下的各種冰淇淋。「你要哪種冰淇淋?」貝蒂問女兒。
「我想要香草的。」蘇茜說。
「有巧克力的。」媽媽說。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貝蒂說。
在這段對話過程中,媽媽一直試圖否認女兒的感受、女兒的判斷,而試圖將她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女兒頭上。她這樣做,無疑是在告訴女兒,你內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的判斷,是錯的。她所謂「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認。
媽媽這樣做,其實是在將她自己的「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兒頭上。看起來,她是在溺愛女兒——讓她吃冰淇淋,實際上,她對女兒的真實存在視而不見。
有誰能比我們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榮偉玲說,她也是這樣對待同事的兒子的,她雖然問過他喜歡吃什麼,但每次買糕點的時候,她還是傾向於買了自己喜歡吃的。至於帶女兒逛糖果店、糕點店的那種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著虛構的女兒吃媽媽喜歡的糕點和糖果,媽媽滿足了,實際這個虛構的女兒就是榮偉玲的「內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實施溺愛行為的父母,其實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也並不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甚至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實感覺、真實想法,他們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
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尋找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他們迷失了自己。對於這樣的孩子而言,愛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枷鎖。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兒一直在堅持自己,她之所以能這樣做,很可能是她身邊有一個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親人,能看到並接受她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且鼓勵她堅持自己的判斷。否則,她早早就放棄了真實的自我,接受媽媽給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棄香草冰淇淋,而選擇媽媽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實感受卻要被別人說成是自己的感受,這不是很荒唐嗎?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這是很多家庭一個習慣性的悖論: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而你自己卻不知道你是誰。
我看到的這些小孩,可能他們長大之後已經忘記了這件事,但潛意識裡他們會認為:反正我說什麼都是錯的,你們來選好了!
所以等到了高考生之後報志願的時候,有很多人從未考慮過「將來要做什麼」,也沒有弄清自己有怎樣的特長、潛能、愛好、發展方向便選擇了報考專業,有些孩子的志願甚至由父母來代替。這樣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特別容易迷茫。
我們看到了一棵樹的果實,卻不知道這棵樹的根有那麼深。我們都曾經被父母家長的思維控制過十幾年:公務員是最好的工作;女孩子過了二十五就不值錢了;一定要生個兒子傳宗接代……
古時候十六七歲就結婚了,你怎麼不十六七歲結婚啊?因為那是古代人的思維。
同樣,你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寬容,越來越多元的時代,不要再被老一代封建的思維給綁架了。父輩的思維已經根深蒂固無法改變,但你要明白,你不是父母生命的續集,你只是你自己,你的靈魂與父母不一樣。父母很愛我們,但不代表他們能控制我們。過來人的話只能作為參考,決定權還是在你手裡。
書裡還有句話我印象很深: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是源自生命的衝動。勇敢點,就算選錯了也沒關係,成長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你不可能借著別人的經驗飛上自己的天空。
十幾二十年前那個在麵包店面前徘徊的孩子是你,是我,也是他。
廣告合作|文案撰寫|代運營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