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因為有一個「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媽媽!

2021-02-23 多倫多媽媽部落

有一種好,叫我是為你好!


很多家長會帶著小孩子來買麵包,然後問小孩想吃哪種。

當小孩說想吃麵包,家長會說:麵包不好吃,吃蛋糕好不好?

有趣的是另外一些小孩說想吃蛋糕,他們的家長卻說:蛋糕不好吃,吃麵包好不好?

這時候小孩是什麼反應呢?他們只是撅著嘴巴接受了。

小孩子為什麼不反抗?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表達不滿,而3歲到11歲還處在對父母的崇拜期,他們會對父母說的話「深信不疑」或者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不否認父母相對年幼的孩子的確更有經驗,很多情況下他們也是對的(比如安全,衛生,健康方面),但多少父母這種權威的,不容辯駁的態度不曾隨著孩子的成長改變過?

當孩子慢慢長大,有自己的意見時,家長往往用「都是為你好」「不聽我們的話你會後悔的」來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戀人用「我這麼愛你,所以你應該……」來要求自己的戀人。

愛成了控制的手段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著作《為何家會傷人》裡有這樣一段描寫: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這種從外在因素認識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館喝咖啡。一位女士貝蒂和她的女兒蘇茜,一起走了進來。女兒7歲左右。

他們看著玻璃櫃檯下的各種冰淇淋。「你要哪種冰淇淋?」貝蒂問女兒。

「我想要香草的。」蘇茜說。

「有巧克力的。」媽媽說。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貝蒂說。

在這段對話過程中,媽媽一直試圖否認女兒的感受、女兒的判斷,而試圖將她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女兒頭上。她這樣做,無疑是在告訴女兒,你內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的判斷,是錯的。她所謂「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認。

媽媽這樣做,其實是在將她自己的「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兒頭上。看起來,她是在溺愛女兒——讓她吃冰淇淋,實際上,她對女兒的真實存在視而不見。

有誰能比我們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榮偉玲說,她也是這樣對待同事的兒子的,她雖然問過他喜歡吃什麼,但每次買糕點的時候,她還是傾向於買了自己喜歡吃的。至於帶女兒逛糖果店、糕點店的那種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著虛構的女兒吃媽媽喜歡的糕點和糖果,媽媽滿足了,實際這個虛構的女兒就是榮偉玲的「內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實施溺愛行為的父母,其實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也並不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甚至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實感覺、真實想法,他們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


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尋找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他們迷失了自己。對於這樣的孩子而言,愛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枷鎖。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兒一直在堅持自己,她之所以能這樣做,很可能是她身邊有一個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親人,能看到並接受她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且鼓勵她堅持自己的判斷。否則,她早早就放棄了真實的自我,接受媽媽給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棄香草冰淇淋,而選擇媽媽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實感受卻要被別人說成是自己的感受,這不是很荒唐嗎?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這是很多家庭一個習慣性的悖論: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而你自己卻不知道你是誰。

我看到的這些小孩,可能他們長大之後已經忘記了這件事,但潛意識裡他們會認為:反正我說什麼都是錯的,你們來選好了!


所以等到了高考生之後報志願的時候,有很多人從未考慮過「將來要做什麼」,也沒有弄清自己有怎樣的特長、潛能、愛好、發展方向便選擇了報考專業,有些孩子的志願甚至由父母來代替。這樣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特別容易迷茫。


我們看到了一棵樹的果實,卻不知道這棵樹的根有那麼深。我們都曾經被父母家長的思維控制過十幾年:公務員是最好的工作;女孩子過了二十五就不值錢了;一定要生個兒子傳宗接代……

古時候十六七歲就結婚了,你怎麼不十六七歲結婚啊?因為那是古代人的思維。

同樣,你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寬容,越來越多元的時代,不要再被老一代封建的思維給綁架了。父輩的思維已經根深蒂固無法改變,但你要明白,你不是父母生命的續集,你只是你自己,你的靈魂與父母不一樣。父母很愛我們,但不代表他們能控制我們。過來人的話只能作為參考,決定權還是在你手裡。

書裡還有句話我印象很深: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是源自生命的衝動。勇敢點,就算選錯了也沒關係,成長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你不可能借著別人的經驗飛上自己的天空。

十幾二十年前那個在麵包店面前徘徊的孩子是你,是我,也是他。

廣告合作|文案撰寫|代運營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為何家會傷人》|家是港灣,愛是出路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給我讀的。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覺就「家是港灣,愛是出路」。愛是有層次的,獨立的,愛是有生長力的。接下來我就從這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認識。我非常認可作者在序言中介紹時所言:這是一本有用的書,可以幫助你認識你自己,改變你自己,以及改善你的家庭關係。
  • 明白3種錯誤親子關係的真相,你的家不再傷人|《為何家會傷人》
    古往今來,「家」總是和溫暖、快樂聯繫在一起,「家」是停靠的港灣,是心靈的驛站,「家」就是愛的代名詞。但現實生活中,不少子女卻飽受家庭暴力和精神傷害。不正確的親子關係,讓本應溫馨幸福的家變成了傷害孩子的地方。針對這點,《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詳細闡述了錯誤的親密關係對家庭造成的災難的原因、相應的後果及其解決辦法。
  • 媽媽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會養出一個「恨」你的孩子
    每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很多媽媽在孩子身上的良苦用心,初心是好的,可是最後的結果卻是:孩子太「恨」母親了。嚴厲的媽媽對子女的要求太過苛刻,到底是好是壞?大多數媽媽都有一句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孩子)好。」真的是為孩子好嗎?我舉幾個電視劇中的劇情來說明!
  • 再讀一遍《為何家會傷人》,I明白為什麼家會傷害人真相
    《為何家會傷人》的作者是武志紅,出生於河北,是心理諮詢教師作家。他於2001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於2001畢業於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導師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錢銘怡。我曾經寫過《健康心理專欄》,因為書中的小故事太熱了,這是我們現在讀的書的續篇。
  • 「我都是為了你好」:綁架式家庭教育註定會失敗
    「我都是為了你好!」相信大家對於這句話並不陌生,也是大家在成長道路上聽到的最無可奈何的話了。這句話看似溫柔體貼,關懷備至,實則充斥著壓迫、束縛和控制。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父母正以這種綁架式的理念去教育子女,甚至自己犧牲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此換來他們眼中的「最好父母」。
  • 《為何家會傷人》:這3條扎心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不喜歡媽媽總是為了婚姻和家庭問題隱忍,天天勸她「過得不好不要忍」,可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也在忍;不喜歡爸爸總是為了一點小事發怒,總是告訴他「不要發脾氣」,可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脾氣也很大。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也德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有多少孩子,因為一句「我是為了你好」,被親情「綁架」?
    相信很多人都聽父母說過一句話:「我是為了你好」,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很多孩子被親情「綁架」。或許每個人都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最愛孩子的父母們,可以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當然會為了孩子好。還是說,僅僅是父母主觀上,強行將「為你好」這個枷鎖,套在孩子的頭上。「為你好」的結果,不一定真的好小區裡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今年4歲了,是一個性格靦腆的男孩。他媽媽在網上學會了一個育兒觀點:孩子的糾紛,最好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於是,媽媽就把這個育兒觀點,用在了豆豆身上。
  • 「我都是為了你好」,不是用來傷害孩子的理由,不要讓愛變質
    文|美芽媽媽(文章純屬原創,歡迎媽媽們轉載分享)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在養育他的過程中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一些父母採取了極端的教育方式,並且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
  • 為何家會傷人?
    01 重啟人生前段時間《三十而已》熱播,毛曉彤的演技大受讚賞,相比於電視劇裡略微平凡的經歷,現實中的毛曉彤的人生卻充滿了波折,父親重男輕女、母親遇人不淑,她被媽媽獨自養大,原生家庭的一切都造就了她要強的性格。
  • 文淵閣 | 《為何家會傷人》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專業的心理學原理與概念在作者筆下變得生動鮮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進而促進為人父母者的成長,不讓家庭傷人的悲劇再次重演。中國的家庭大多會傷人。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作者深入探尋為何家會傷人,這是一個在我們社會並不常探討的話題,從中探尋中國式家庭心理結構的構成和影響。
  • 「媽媽,為什麼你這麼毒舌」?女兒吐槽,媽媽:我都是為了你好
    下次再買這種垃圾我就全都給你扔出去」還會用她來給弟弟做反面榜樣「千萬別跟你姐一樣活成廢物,做什麼都不行」面對女兒的吐槽,臺下的媽媽說出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甚至倒背如流的話:「我都是為了你好」。臺上的女兒鼓足勇氣回了一句:「這不是對我好!你的毒舌對我傷害真的很大!」正因為親密的親子關係,有些家長總覺得自己可以對孩子為所欲為,似乎萬事回應一句「都是為了你好」就可以抵消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 「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操控型父母,有多可怕
    《以家人之名》,記住了一句聽起來有點可怕的話——「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啊!」 以前我覺得父母做的一切,我都應該珍惜。今天我們反向思考一下,父母為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我們好嗎? 在電視劇中,月亮的媽媽一直很強勢,在月亮小的時候,就嚴格管理她的生活和學習。在媽媽的高壓之下,月亮變得很乖,在家沒什麼話語權,甚至吃飯時都不會點菜。
  • 《為何家會傷人》:一本揭示家庭心理真相的書
    《為何家會傷人》是武志紅老師編寫的一本關於家庭中父母在與子女相處過程中要明白的道理。文章通俗易懂,有著觸動心靈的解說,讀著書,會讓人不由自主的反省自己,會讓人豁然開朗,會讓人生活境界得到很大的提高,非常值得推薦。
  • 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媽寶男的父母,也不容易啊——為何家會傷人
    但是,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武志紅在他的《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到「你要成為你自己」。為何家會傷人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認為「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有一個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已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為何家會傷人》:婚姻,為什麼會變成愛情的墳墓?
    在大部分人的眼裡,家是溫暖、港灣的代名詞,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少委屈,只要一回家外面的風浪都成了過眼雲煙,因為家裡有愛你的父母,可以談天說地的兄弟姐妹。可是,在有些人的眼裡,家卻成了一心想要逃離的地方,原生家庭的傷害成了一輩子都無法癒合的傷口。怎麼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呢?《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也許可以給你答案。
  • 適合中老年人閱讀的書籍:《為何家會傷人》
    《為何家會傷人》 作者用最溫暖有力的文字貼著當下讀者的心,憑藉十年行業經驗,帶領為家庭關系所困的萬千讀者一起踏上自我治癒與尋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不讓家庭傷人的悲劇再次重演。
  • No.1-治癒自己的第一本心理書:《為何家會傷人》
    No.1《為何家會傷人》家庭關係伴隨我們的一生,家是港灣,愛是退路。我們在家庭中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愛,還有痛苦,受到傷害如何治癒?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是我多年前買到的一本書,也是放在書架上經常拿出來翻看的一本書。
  • 《為何家會傷人》|家庭和睦的秘訣:夫妻關係是家庭的No.1
    為了生活,我們不停地忙碌奔波著;為了孩子,我們有著操不完的心。曾幾何時,我們漸漸地把彼此忘記了,內心裡裝滿了工作、家庭與孩子,卻唯獨沒有了你和我!自從結婚生子後,我們覺得都「老夫老妻」了,還談什麼浪漫,更別提要說那句難以啟齒的「我愛你」!其實,再怎麼忙,夫妻關係應該是一個家庭的主導,唯有此,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和諧、更美滿!
  • 《為何家會傷人》:破壞夫妻關係的四個雷區
    曾經,有位長輩問我:你知道家的意義麼?我當然知道,家就是避風港,令人感到溫暖而有愛的地方。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偏偏,家成了越來越多人的戰場,把彼此的感情消磨殆盡,甚至兩敗俱傷,怨恨一生。為什麼兩個最初相愛的人,最後會變成一對怨偶?
  • 我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媽媽知道後說,你應該多和別的小朋友玩,別一個人在那裡發呆,不然沒有人會喜歡你。你說就想自己一個人玩,媽媽說,你懂什麼,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上小學了,除了正常要上的課外,媽媽幫你報了很多補習班和興趣班。有一天你想出去玩,不想去學習了,媽媽不樂意,說,你看你們班長,學習那麼好,從來都不貪玩。你覺得很委屈,媽媽語重心長地對你說,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