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會養出一個「恨」你的孩子

2020-07-26 小靳聊情感

每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很多媽媽在孩子身上的良苦用心,初心是好的,可是最後的結果卻是:孩子太「恨」母親了。

嚴厲的媽媽對子女的要求太過苛刻,到底是好是壞?

大多數媽媽都有一句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孩子)好。」

真的是為孩子好嗎?我舉幾個電視劇中的劇情來說明!

媽媽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會養出一個「恨」你的孩子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和王勝男。

現在的人們都喜歡一些接近現實的影視題材,電視劇中的情節,很接近現實家庭的日常生活。

林妙妙是一個古靈精怪的中學生;王勝男是一位爭強好勝的媽媽,總是嫌棄女兒(林妙妙)什麼都做不好。

整天在林妙妙耳邊嘮叨,林妙妙喜歡文科,但是王勝男一直想要女兒學習理科,認為理科生比文科生好找工作。

林妙妙是一個高中生,正值青春叛逆期,王勝男是現實生活中,每位母親的真實寫照,當真是很「嫌棄」林妙妙。

當然,王勝男不是真的「嫌棄」自己的孩子,而是恨鐵不成鋼。

林妙妙在生活中是個「馬大哈」,總是丟三落四,性格像個男孩子。王勝男為了林妙妙可謂是煞費苦心。

媽媽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會養出一個「恨」你的孩子

王勝男每天都在為了林妙妙的「前途」而奮鬥著;林妙妙每天為了媽媽的「嘮叨」而煩惱著。

這就是每個家庭為了孩子的現實寫照。

《小別離》中的:童文潔和方朵朵。

童文潔是一個小白領,深知社會壓力大,工作競爭多大,所以她就嚴格要求女兒方朵朵,好好學習,將來才會有美好的生活。

方朵朵的學習壓力很大,為了媽媽的一句話:「媽媽是為了你好,」在努力的奮鬥著。

方朵朵是一個初中生,才14、5歲,非常叛逆。是個女孩子,雖然不敢當面與媽媽頂撞。但是背地裡說她朝西,她偏要朝東。

媽媽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會養出一個「恨」你的孩子

媽媽讓她好好學習,她偏要偷著寫小說;媽媽讓她好好學習,參加中考,她因為學習興趣不大,所以成績一直上不去。

方朵朵學習成績不好,但是她在寫作方面很有天賦,寫的小說都出版成書了。

為了方朵朵的中考,童文潔可是沒有少和方朵朵吵架。方朵朵也不聽媽媽的話,還是該怎麼幹,就怎麼幹。

童文潔想讓方朵朵參加中考,方朵朵對自己的成績沒有信心,所以最後選擇了託福。

方朵朵去了美國之後,離得遠了,童文潔想管也管不了了。最後只能對方朵朵放鬆一些,準備生二胎。

媽媽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會養出一個「恨」你的孩子

《小歡喜》中的宋倩和喬英子。

喬英子的媽媽宋倩是個教師,喬英子是學霸一名,學習成績明明已經別人好多了,可是在宋倩眼裡,喬英子還是不夠優秀,給她報了很多輔導班 。

我自己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覺得劇情最接近現實。事實證明,不光是我喜歡,大多數人都喜歡。豆瓣評分高達8.4分。

媽媽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會養出一個「恨」你的孩子

宋倩對喬英子的要求有些過分,宋倩美其名曰:「媽媽,是為了你好。」

多麼簡單的一句話,聽在喬英子的耳中,就是很重的壓力。

宋倩與英子的爸爸離婚,所以英子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宋倩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英子身上了。

喬英子已經比別的孩子很優秀了,可是宋倩覺得喬英子還有進步的空間。

宋倩沒有想到自己給英子施加的壓力,讓英子患上抑鬱症,然後還差點丟掉性命 。

喬英子喜歡的是「航空航天」,而宋倩逼著英子學習「數理化」,導致英子的思想壓力日益加重。

媽媽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會養出一個「恨」你的孩子

通過林妙妙、方朵朵、喬英子,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媽媽對他們的教育都是「狠愛」式教育。

最後也導致他們「恨」媽媽。「狠」變恨,雖然字音相同,但是意思卻大不相同。

還好,經過和孩子的戰鬥,這幾位「媽媽」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對孩子也適當放手了,孩子們又以「恨」轉變為愛媽媽。

媽媽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最後會養出一個「恨」你的孩子!你認同這句話嗎?

相關焦點

  • 「我都是為了你好!」:為什麼你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只想逃離你
    龍應臺曾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段話被很多家長奉為圭臬,經常被用來撫慰強迫孩子學習後,自己內心的愧疚。誠然一個孩子如果前期偷了太多的懶,後期肯定要花數倍的時間精力去補救,大概率還不一定有機會彌補的回來。
  • 家庭教育,一句我生了你我是你媽我都是為你好,毀了多少無辜孩子
    你有沒有經常對孩子說:我是你媽,你要聽我的,我都是為你好。不知道什麼時候,只要冠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就可以隨意的幹涉孩子的生活和人生。,反映出了中國教育的一個缺陷。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都容易變成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出發點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只有聽我的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 「罵你是為了你好」,別讓打擊式教育毀了孩子一生
    ,等你長大以後就知道了」「打擊你是為了你學好一點,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不讓你做這個事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你這麼笨這麼傻,我不這樣說你不會進步,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你是我的孩子我會不了解你嗎,我這樣做還不是想著為你好,等你長大以後你就知道了」這類的話我相信父母都曾對孩子說過,究竟有多少人在父母的這種打擊式教育中長大
  • 孩子最煩的5句「媽媽的口頭禪」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了這麼一個問題,感覺挺有意思的:媽媽們的口頭禪。但是,大多數媽媽們應該都沒有意識到,口頭禪會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影響。很多孩子會因為媽媽小時候的口頭禪,變得敏感、自卑、易怒、缺乏安缺感等等。
  • 有多少孩子,因為一句「我是為了你好」,被親情「綁架」?
    相信很多人都聽父母說過一句話:「我是為了你好」,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很多孩子被親情「綁架」。或許每個人都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最愛孩子的父母們,可以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當然會為了孩子好。或者在看了「挫折教育」後,就讓孩子獨自面對困難,學習了「快樂教育」後,又把孩子捧在手心……中國式父母經常會對子女說:「我讓你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而實際上,父母也不知道這種「為你好」的結果,是否真正對你好,只是在滿足自己的主觀思想。下面兩段獨白,大家可以評判下,到底哪種父母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
  • 孩子叛逆期,最怕父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當我們進入青春期後,開始有獨立、自我意識,長輩通常都會語重心長的教育我們這些不聽話的孩子,聽到的結尾最多的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我們通常在聽到這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就選擇了順從,選擇了聽話。既然我們70、80後都是在這樣的聽話、順從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所以我們現在為人父母,順其自然我們就開始模仿上一代的教育方式與溝通模式,所以我們教育孩子的言語中頻率最高的就包括了「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這麼不爭氣」。
  • 為何家會傷人?因為有一個「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媽媽!
    當孩子慢慢長大,有自己的意見時,家長往往用「都是為你好」「不聽我們的話你會後悔的」來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戀人用「我這麼愛你,所以你應該……」來要求自己的戀人。愛成了控制的手段。否則,她早早就放棄了真實的自我,接受媽媽給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棄香草冰淇淋,而選擇媽媽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不是自己的真實感受卻要被別人說成是自己的感受,這不是很荒唐嗎?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這是很多家庭一個習慣性的悖論: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而你自己卻不知道你是誰。
  • 「媽媽,為什麼你這麼毒舌」?女兒吐槽,媽媽:我都是為了你好
    下次再買這種垃圾我就全都給你扔出去」還會用她來給弟弟做反面榜樣「千萬別跟你姐一樣活成廢物,做什麼都不行」面對女兒的吐槽,臺下的媽媽說出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甚至倒背如流的話:「我都是為了你好」。臺上的女兒鼓足勇氣回了一句:「這不是對我好!你的毒舌對我傷害真的很大!」正因為親密的親子關係,有些家長總覺得自己可以對孩子為所欲為,似乎萬事回應一句「都是為了你好」就可以抵消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 經常說「我是為你好」的家長,最易養出這三類孩子
    焦慮的父母極易養出以下三類孩子:習慣性自我批判型有的孩子面對不喜歡的時會說出來:「我不想做啊,我就是做不到,為什麼要逼我啊?」這時父母則會說:「爸爸媽媽也是為你好啊?關心你有錯嗎?」這是孩子曾經對我說過的話,讓我幡然醒悟。歸根結底,我們想成為好家長的初心,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成就感,更是出於對孩子的責任感和愛。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生活中,你總能聽到這樣的話:「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好」、「為了你我付出了這麼多」、「你長大了翅膀硬了,就不管我了」……類似這樣的話總在耳邊出現,你想做好自己,可它們卻總是讓你充滿了負罪感,於是逼著自己滿足別人的要求,可他們卻看不到這種付出和妥協。
  • 傾盡所有養兒卻成為恨你的理由!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遠離「恨你」
    我朋友前幾天跟我講,孩子跟她講她恨她,恨她只知道每天讓她做作業,恨她只要沒考好就碎碎念,恨她從來都不為她想。我朋友聽完一晚上沒睡著覺,一個才10歲的孩子說出來的話讓她傷心無比。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她放棄了所有屬於她的時間,交際圈子越來越小,晚上要輔導作業,下午要接孩子,周末還要帶孩子上各種興趣班,她整個人疲憊不堪,最後換來的是孩子的一句「我恨你」!
  • 「我都是為了你好」:綁架式家庭教育註定會失敗
    「我都是為了你好!」相信大家對於這句話並不陌生,也是大家在成長道路上聽到的最無可奈何的話了。這句話看似溫柔體貼,關懷備至,實則充斥著壓迫、束縛和控制。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父母正以這種綁架式的理念去教育子女,甚至自己犧牲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此換來他們眼中的「最好父母」。
  • 「我都是為了你好」,不是用來傷害孩子的理由,不要讓愛變質
    文|美芽媽媽(文章純屬原創,歡迎媽媽們轉載分享)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在養育他的過程中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一些父母採取了極端的教育方式,並且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
  • 父母常說這些口頭禪,孩子受益一生
    把「快點」、「慢死了」當口頭禪的父母,通常比較焦慮、急躁,這樣催出來的孩子可能更加拖延、磨蹭;總愛說「我還不是為你好」的父母,控制欲強,容易養出內心壓抑,負能量的孩子;常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的父母,要求高、對孩子的愛總是帶著條件,孩子多半不自信,膽小怯懦······
  • 最可怕的一句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們是否聽過太多類似這樣的話:「我們辛辛苦苦的工作,還不都是為了你?」「我給你報這麼多的輔導班,讓你學習還不都是為了你好。」「我讓你去上師範學校,因為將來教師是一個穩定的職業。我們是為了你好,都是希望你以後能夠安安穩穩的生活」「我們打你,我們罵你了還不都是為了你能夠成才?」「……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不懂呢?」可是這真的就是為了我們好嗎?我們的前半生仿佛永遠都活在父母的支配當中。
  • 5句「爛口頭禪」毀一個孩子,好父母嘴上都有條拉鏈
    這樣的數落聲,是不是特別熟悉?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拿出兇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詛咒型的父母,理所當然把孩子當作私有品,隨意打罵,將自己在生活中遭受的怨氣統統撒在孩子身上。可父母們不知道,孩子內心脆弱,他們沒有那麼強大的內力來支撐父母毫不留情的羞辱和對人格的無情踐踏。最後只有兩條路:要麼把仇恨發洩在外人身上,導致犯罪行為。要麼把仇恨發洩在自己身上,自殘或自殺。
  • 孩子會恨離婚的媽媽嗎?離婚後孩子會忘記媽媽嗎
    女人一旦結了婚,有了孩子,他就會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即使現在他覺著婚姻已經受到了威脅,有了想要離開這段婚姻的念頭,但是孩子會是他永遠的傷痛也是他考慮的重點,例如孩子會恨離婚的媽媽嗎?這個問題作為媽媽來講是她首先會考慮的,而不是說考慮一下現在的他與老公是否還有感情,這就是母愛的偉大,但是如果說我們為了孩子去將就著段婚姻,我們為了孩子去屈服於這段感情,相信不僅僅會讓你覺得不幸福,對於孩子來講,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他的心裡也絕對不會健康的,所以那些為了孩子而委曲求全的女人,那是為了孩子而在堅持這段婚姻的女人們,只有為了自己去活著,我們只有給孩子一個勇敢自信的榜樣才是孩子心中永遠的好媽媽
  • 「我都是為了你好」,家庭式PUA:以愛的名義,模糊行為對錯(深度)
    一個女孩哭著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 「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結果,她媽媽冷冷地回應說: 「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 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得聽我的,這樣的父母我們不要做
    孩子在小的時候當然是懂事聽話,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只是當孩子表現出自己獨立想法並要去做時,大人們會說,不行不能去,你得聽話。長大後,孩子要選擇職業,父母幫著選擇熱門的,並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幫你選的都是未來賺錢好職業,都是為了你好,可不能堅持你那些亂七八糟的愛好。
  • 5句「爛口頭禪」毀一個孩子,好父母嘴上都有條拉鏈
    比如:「這次你雖然考了30分,但比上一次進步1分,媽媽為你高興。」「我知道你是一個努力肯學的好孩子,下一次考試會再給媽媽驚喜,對嗎?」正面的標籤,會給孩子鼓勵的力量,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關注與賞識,就會填補他們內心最大的心理需求。而這,才是讓孩子變得上進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