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方精緻的人大校園,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都在發生新鮮的故事,有人在一勺池畔輕聲誦讀,有人在謹勤路上匆匆穿行,有人剛剛結束通宵的奮筆疾書站立窗前眺望遠方,有人站上講臺翻開書本談論古今天下,有人圍坐一圈熱烈討論話題……這些風景一直在我們身邊,年復一年,鑲刻在人大地圖裡。
有很多人,值得歌頌;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智庫建言、協創平臺、百村調研、同輩關懷、法律援助、公共服務……每個故事都有人來了又走,都充滿自信、驚喜和欣慰,也流淌著不安、失落和淚水。
本學期人大新聞網繼續推出《光陰人大》系列稿件,講述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希望通過他們的心路和足跡,分享人大精神、凝聚人大力量,珍惜這一段難忘的光陰故事。
第19期為您推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13級學生劉北溟的故事。
他言談舉止文質彬彬,捧著茶杯的樣子卻有些孩子氣;他笑容內斂,目光卻充滿張揚的自信;他自在隨心,驀然回首這旅程卻早早有了清晰的方向。
他是劉北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13級國際法專業碩士生。從初來乍到的日本課堂,到唇槍舌劍的香港賽場;從耶魯大學的辯論與思考,到歐洲人權法院的繁忙與成長,他走出了一場屬於他自己的「逍遙遊」。
心之所向:從興趣中找方向
「不要局限自己,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感興趣的方向,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劉北溟這樣解釋自己研究生時代的專業選擇。
這個想法源自他大二時參加的香港基本法模擬法庭比賽。在那場比賽裡,參賽隊員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環境:不同於熟悉的大陸法系的香港基本法、陌生的思維方式、全英文的語言環境。三個月的準備時間,劉北溟收穫的不僅是知識與自信,更逐漸滋長出一份對國際法的濃厚興趣。此後的出國交換、出國實習、出國留學的進展,劉北溟坦言,都是「因興所致」。
2012年冬天,劉北溟和幾個同學報名參加了首屆中國WTO模擬法庭比賽。但報名之初,他們幾個對WTO框架並不了解。參賽之後,他們開始查閱相關資料、讀判例、讀法條,「認識是隨著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而更加深化的。」正是在準備WTO模擬法庭比賽的時候,他與他後來的導師韓立餘教授結緣。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對於國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新的體會,邁向國際法專業的腳步也更加堅定。
談起國際法,「儘管國際法是軟法,然而它是大多數人思想交融的結果,是全世界都認可的規則,是智慧的結晶。」從劉北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對國際法的感情。不知從何時起,興趣變成了習慣,喜歡演化成本能。他因興趣與這個專業結緣,又在不斷深入的學習中將這種緣分延續,化作滿腔熱情。
開拓眼界:走出國門找差距
「在耶魯的交流和歐洲人權法院的學習經歷給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劉北溟這樣總結自己數次的海外遊學,「不一樣的世界,迥然不同的風採,我學到了太多東西。」
2011年,就讀大三的劉北溟獲得了赴美國耶魯大學交流的機會。短短五周的學習,劉北溟承認 「特別辛苦」。每天清晨,他都要早早起床,圖書館一開門就進去,圖書館關門才出來。為了不讓自己的身體垮掉,他每天還要到健身房鍛鍊一小時,之後再繼續讀未讀完的書。在那一個多月裡,他讀的書摞在一起足有半米高,這樣的學習強度,是他在國內想都沒想過的。
辛苦換來的是巨大的收穫。耶魯課堂上,老師一般不會長篇大論地講授知識,反而是啟發同學們就書中的觀點開展辯論。整節課裡,老師的作用往往只是引導同學們的思路走向深入,或者對過於偏激的觀點予以糾正,這與國內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反差。劉北溟認為,國內老師目前仍然較注重知識的講授,很少發問,同學們在課後也很少被要求讀書與思考,因此沒有多少學生願意單純為了研究某個學術問題而去翻閱大部頭的資料。
在這次交流學習過程中,劉北溟對於耶魯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自由的課堂氣氛有了深刻的體會,也更加堅定了將來要出國留學的決心。
歐洲小城中的人權法院,帶給劉北溟的是另一種收穫,「你的生活會有很多不確定性,當你覺得你已經很好了,一走出去,你就會發現還有很大的差距。」他發現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歐洲人權法院中的工作繁忙而充實,他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交流討論案例、查閱判例、閱讀經典書籍,他們在平等的氣氛中討論,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厚積薄發:在積澱中抓機遇
「我沒有認真規划過自己的道路,每一次機遇都是自己充實自己的方式,我都會好好珍惜和學習。」每一次機遇得來都不是運氣:他有優異的英語成績,所以他通過了英文基本法模擬法庭比賽的選拔;他有突出的綜合實力,所以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赴耶魯大學交流;他有過硬的專業素養,所以他得到了到歐洲人權法院實習的機會。機會不會垂青沒有準備的人。
2010年的冬天,劉北溟開始了第三次創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準備工作。圍繞感興趣的農村土地問題,劉北溟和他的隊友整理出數十個選題,一遍又一遍地篩選,最後選擇了「重慶市地票交易制度」進行調研。
為了加深對選題的理解,他先後拜訪諮詢了十幾位教授。他和隊友在深夜討論,直到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亮明德廣場。連續幾個月的不懈努力,他們最終獲得了成功:中國人民大學唯一一個文科類一等獎作品,這是對劉北溟和隊友努力的最好回報。
「當你有了方向,你就會督促自己和你的同伴一起努力,讓自己的理解更為深入。」沒有這一次次的努力,就不會有最後的成功。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扶搖而上九萬裡的徵程,乘六月之息,只要在路上,就是一場逍遙遊,千裡快哉風。
「我才剛剛開始。」
《光陰人大》專題第19期團隊
總策劃:鄭水泉
策 劃:高燕燕
編 輯:謝天武 孫浩爽 陰志璟
美 工:劉丹怡
文 章:記 者 劉昱含 董玉萌